理论教育 实际经济周期与均衡模型比较

实际经济周期与均衡模型比较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所有市场的厂商和工人都这样行动时,实际产量就会偏出正常水平,在短期内引起经济波动。在实践上,对该模型一次严重的打击来自里根执政时期。实际产量变动的原因在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生产函数的变动导致反映劳动边际生产率变动的劳动需求曲线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点的变动,即实际工资和就业量的变动。关于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需要建立模型予以刻画。

实际经济周期与均衡模型比较

对于经济的短期波动,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一书中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始向上,继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性,即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在凯恩斯的逻辑里,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从而生产过剩,爆发危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交织并存的现象,即 “滞胀” 现象。此时凯恩斯的 “需求管理” 政策已无力解决当时的难题:用其治理通货膨胀,则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用其刺激经济增长,则通货膨胀加剧。有些学者甚至将滞胀归结于凯恩斯主义赤字政策的结果,认为赤字的增加刺激了需求扩大,从而拉动了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升又会使成本升高,尤其是工人工资的提高,这样又使得供给减少,产量下降,同时价格又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理论的困难和政策的无效严重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其他派别纷纷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抨击和责难,而真正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其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成为正统凯恩斯主义最主要的挑战者。

早期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卢卡斯最早在1972年发表的《预期和货币中性》[1]一文中提出了货币周期模型,1975年在其发表的《一个均衡的经济周期模型》[2]一文中作了扩展和补充。卢卡斯认为,货币对产量和其他经济变量有重要影响,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这一理论将货币冲击分为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认为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冲击引起了经济波动。当中央银行出乎公众意料地增加货币供给时,由于公众对此没有察觉,所以厂商和工人很有可能认为这种价格变化是个别市场的需求提高引起的。于是,厂商会提高产量,工人有可能提高工作量。当所有市场的厂商和工人都这样行动时,实际产量就会偏出正常水平,在短期内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如果货币冲击是意料之内的,则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经济当事人这时不会产生任何错觉。

尽管货币周期理论对于解释经济波动中的一些极端情形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该模型同样陷入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在理论上,人们不断地对它的假设和结论提出疑问,例如,巴罗和格罗斯曼 (1971)[3]认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无法对消费和闲暇在经济周期的反向运动做出解释;格罗斯曼 (1989)[4]认为模型中关于信息的假说是难以置信的,价格变动过程中的信息滞后,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上,对该模型一次严重的打击来自里根执政时期。里根上台时宣布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而将实行减缓货币增长率的政策。按说这种事先公布的政策算是被预期到的,不应该引起衰退,但结果衰退还是发生了。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两次与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宏观经济学家更加注意到了供给因素在解释经济波动中的重要性,货币经济周期理论逐步被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简称RBC) 取代。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对产量没有重要影响,引起经济波动的不是货币因素,而是实际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的革新、新产品的开发、气候的变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变化等,它们主要是通过移动生产函数来发挥作用的。这是实际冲击,属于供给冲击。实际产量变动的原因在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实际冲击具有连续性,经济对持续的实际变化作出反应,厂商适应这些变化来变动价格和工资,以生产想要生产的数量,雇佣想要雇佣的工人数量。工人适应实际工资的变化来提供想要提供的工作时数。

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中,生产函数的变动导致反映劳动边际生产率变动的劳动需求曲线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点的变动,即实际工资和就业量的变动。如图6-1所示。(www.daowen.com)

图6-1 生产函数变动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变动

关于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需要建立模型予以刻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