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米尔顿·弗里德曼,[17]弗里德曼在1957年提出持久收入假说,[18]他对货币需求量分析所遵循的逻辑是: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无法测量,只能用收入来代表。然而现期收入很不稳定,它不能确切地代表财富,如果采用 “持久收入” 来代表总财富,则基本上可以反映总财富状况。由于从长期趋势来看,持久性收入是稳定增长的,因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就会是稳定增加的。正因为如此,在货币供应量一定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在长期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他认为凯恩斯主义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的消费函数过于简单粗略。由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财政政策乘数的基础,它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政策处方的关键所在。若如弗里德曼的理论所表明的那样,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小,那么财政政策对均衡收入的影响,将比许多凯恩斯主义者相信的那样小得多。
1.货币主义对经济波动产生原因的解释
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 (Anna Jacobson Schw-artz) 在1963年出版的 《美国货币史》 认为,经济不稳定性不应该归结为私人部门的行为,而应该归结为货币政策的无能。经济波动主要是因为公众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的总需求波动,由于预期的适应性,总需求的变化会对产出和失业产生实际影响。具体来说,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由于短期内货币需求不变,会导致资产价格或一般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并且经济主体的预期是适应性的,他们会针对这些价格变化对其资源配置进行针对性调整,资源配置的变化进一步导致了实体经济的波动,如果他们随后意识到这仅仅是名义量的变动而非实体经济波动,就会修正之前的调整,因而经济将会重新恢复到正常水平。政府的货币干预通常不是稳定经济波动而是使其更加剧烈,因而政府应该遵循简单的货币供给规则。相应地,货币主义学派把经济周期变动的成因归之于外生的政策冲击,并将货币存量的变化作为主要的、自发性的、独立性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存量的变化对于经济活动具有重大影响,而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影响只是第二位的反馈效应。货币的支出量增加有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即直接导致人们对非货币资产的购买。二是间接效应,即货币量的增加引起利率下降,刺激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刺激投资者增加资本设备的购买。所以无论是间接效应还是直接效应,货币量的增加都会引起对非货币资产支出的增加,进而导致总需求、价格水平及总产量的增加,经济便进入了繁荣时期。反之,货币量的减少会引起经济萧条。货币主义认为,经济中的周期性变动是由于货币量变动所引起的,而货币量主要由中央银行控制,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量的扩张或收缩引起了经济的周期变动。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www.daowen.com)
为了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速度,以满足人们对货币需求逐步稳定增长的需要以及经济和收入增长的需要,有必要实行一种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配合的、稳定增长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即所谓 “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建议的关于货币总量稳定增长的规则,正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央行为之努力的通货膨胀目标制[19]的前驱。
3.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
货币主义对宏观经济模型的贡献体现在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批判上。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先是对经验模型形式的多样性提出质疑,由于不同样本数据得到不同的模型参数,那么模型结构不具有一致性,难以从样本数据中寻找经济行为规律。弗里德曼继而对模型中的消费函数提出批评,认为模型中按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以收入来解释消费是不正确的,收入是消费和投资之和,但如果用同期投资解释消费会得出其与前者完全不相关的预测结果。因此他认为消费应仅由其自身的长期趋势决定,否则将存在 “统计幻觉”。弗里德曼的这些批评,对于完善和健全宏观经济模型是十分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