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 的分析是广博的,但普通学者难以驾驭其在逻辑上的完整性。于是,在凯恩斯发表 《通论》 后不久,许多学者致力于将他宏大的理论转换成更为简单、更为具体的模型。其中,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尝试是约翰·理查德·希克斯[12]在1937年提出的IS-LM模型。在1944年,弗兰科·莫迪利亚尼[13]发表了 《流动偏好和利息与货币理论》,拓展并更为充分地解释了模型。在该文中,他对凯恩斯理论和 “古典” 派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和综合,把工资、价格因素列入凯恩斯模型中,以工资刚性解释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并强调了货币在决定产量和物价中的作用。至今,对凯恩斯理论的解释中,IS-LM模型仍是在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教科书中最广泛使用的模型[14]。
当希克斯和莫迪利亚尼等理论家对凯恩斯主义模型进行发展,以适于课堂教学时,克莱因等计量经济学家则致力于更具应用性的模型,使之能够分析数据和用于预测及政策评价。到1960年代,已经有了许多竞争性的模型,比如克莱因参与研发的沃顿模型 (Wharton Model)、奥托·埃克斯坦[15]参与研发的DRI模型 (Data Resource,Inc.)、艾伯特·安多[16]和莫迪利亚尼参与研发的 MPS 模型 (MIT-Penn-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等。MPS模型多年来由美联储维护,并成为 FRB/US模型的前身,后者至今仍被美联储的员工维护和使用。尽管这些模型的细节不同,但它们从根本上都拥有凯恩斯主义结构:将金融/货币条件和财政政策同GDP的各组成成分联系在一起的IS曲线,决定利率 (作为令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均衡的价格)的LM曲线,以及描述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动的某种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是一个联立方程系统,由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随机冲击项构成,其基本操作理念是,运用历史数据估计得出模型,然后再运用它预测各种政策效应。(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