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宏观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或经济波动是如何产生的;二是公共政策如何控制或改进经济运行绩效。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 一词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拉格纳·弗里希[1]在1933年提出来的。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却是以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

宏观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或经济波动是如何产生的;二是公共政策如何控制或改进经济运行绩效。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一词最早是由挪威经济学家、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拉格纳·弗里希[1]在1933年提出来的。它首次出现在学术文献中是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2]在1946年出版的 《宏观经济学与合理行为理论》。但对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总量经济现象及财政、货币政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52年大卫·休谟[3]在 《论货币》 与 《论利率》 两文中最早系统研究了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他认为持续的货币增加和行动迟缓的价格调整使价格滞后货币变动 (后来被凯恩斯主义称之为价格刚性),货币数量的增加具有真实效应,能够引起产出与就业的增加。1758年弗朗斯瓦·魁奈[4]在 《经济表》 中提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学说,总结说明了一国每年的全部产品怎样在各个阶层之间流通,怎样使每年的简单再生产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5]在出版的 《经济学原理》 中提出均衡价格论,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是同时起作用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亚瑟·赛斯尔·庇古[6]的一系列著作 《福利经济学》 (1920)、《产业波动》 (1926)、《失业论》(1933)、《就业与均衡》 (1941) 等,对国民收入、失业、经济周期等问题给出了解释。尽管如此,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却是以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7]《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以下简称 《通论》)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