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93-1997年货币政策下的经济繁荣期

1993-1997年货币政策下的经济繁荣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针对上述复杂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适时调整应对策略,把遏制通胀趋势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先后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针对此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积极转向,将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从紧改变为稳健,并在实际货币供给过程中,坚持了适度宽松的基调。概括而言,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效果如表4-1所示。表4-11993—1997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这一时期,在中国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金融改革大踏步前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日益灵活,操作空间也在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逐渐成为投机热、炒地热、房地产热和证券市场热的助推器。面对全国各地近乎失去理性的投资开发热,各地信贷扩张过于迅猛。1993年,针对上述复杂情况,中国人民银行适时调整应对策略,把遏制通胀趋势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先后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1994年的政策目标是反通货膨胀,由于上一年的货币投放量过多,1994年的物价飞速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大。针对物价上涨幅度过大,通胀势头持续恶化的趋势,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各商业银行采取了贷款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紧缩货币供给量。但是,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当年个别月份,CPI甚至高达24.1%。面对如此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基准利率,取得了良好效果,基本稳定了物价水平。为了避免经济增长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沼,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在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同时,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刺激了经济稳步发展,实现了“软着陆”。总而言之,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受此影响,国内经济出现了内需不振、生产下滑、物价低迷的现象,通货紧缩逐渐显现。针对此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审时度势,积极转向,将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从紧改变为稳健,并在实际货币供给过程中,坚持了适度宽松的基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又再次下调基准利率。综合来看,这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而成功进行了逆经济周期调节,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确立和实现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成功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概括而言,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效果如表4-1所示。(www.daowen.com)

表4-1 1993—1997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