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Fans),最早是对追星一族的称谓,超女快男流行之时,“粉丝”一度非常疯狂。网民日益壮大的今天,就连产品品牌,也拥有了自己的粉丝群体,典型的就是苹果,乔帮主推出的一款款“神器”,使得“果粉”盛行,“果粉”指的就是疯狂喜欢苹果产品的用户。
1.“粉丝”是最优质的目标消费者
“粉丝”不是一般的爱好者,而是有些狂热的痴迷者。“因为喜欢,所以喜欢”,喜欢不需要理由,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产品也会被接受。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粉丝们都可以参与到品牌文化的创建、传播和演进过程。“粉丝”们已经通过互联网紧密相连,同时又被他们共同创建的品牌文化牢牢地吸附在一起。“粉丝”已经成为品牌的一部分,牢不可分。在互联网时代,创建品牌和经营粉丝的过程高度融为一体。未来,一个没有粉丝的品牌很难走远。
2013年,小米公司的销售额突破300亿元。雷军在小米产品发布大会上明确提出“因为米粉所以小米”。小米论坛和粉丝圈的构建奠定其产品一经发布就售卖一空的局面,这在传统销售模式中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小米这种怀着强烈的主动意愿邀请用户参与到工作的每一个部分中去的方式,也使得用户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小米品牌所代表的生活中去。在小米的体系中,“粉丝”在产品中的角色作用,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明星粉丝,被称为“荣组儿”(荣誉开发小组成员),能够参与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试用和决策;第二,疯狂的米粉,是中坚成员,多为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是小米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第三,广大普通用户。这三层用户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形成了中层用户仰慕顶层用户、底层用户追随中层用户的良性循环,最终让所有用户拥有共同的边界特征——“米粉”。小米通过自己的产品、营销,创造了米粉,这其中有脑残级别的米粉,也有理性的米粉,这是小米最得意的作品,远远超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视。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观众不是因为故事情节而去看电影,而是因为追星而去。
从艺术角度来讲,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被广为诟病,但中国电影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这部分人群正是郭敬明粉丝“四迷”的富矿。正因为有大量的90后粉丝“护法”,《小时代1》、《小时代2》才创造出累计超过7亿元的票房神话。《小时代3》又已经在摩拳擦掌,有动辄上百万册的纸质书印数做保障,哪怕被骂为“脑残”,郭粉们也会把《小时代3》的票房给硬拉起来。《小时代》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粉丝电影”。
当年中影集团的《建国大业》云集了华语影坛上百位明星大腕,观众涌进影院“数星(明)星”,让中影集团赚得盆满钵满。爱屋及乌,粉丝是最忠诚的消费者。从购买唱片、海报、荧光棒、演唱会门票到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从电视节目的高收视到电影票房的经济保证,粉丝指向性消费随时创造出极高的经济效益。谁掌握了粉丝,谁就找到了致富的金矿。
2.“粉丝”需要经营
社交媒体的兴盛正使大众传播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新的网络语境下,“粉丝”数量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喜欢你才“粉”你,“粉”你意味着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为你买单。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从“粉丝”身上获益,必须善于养“粉丝”,善于和“粉丝”互动。
移动互联网也让世界变成了跟随和转发的世界,“粉丝”经营不能自说自话。不能单向传播,而要双向互动。社区是营造用户参与感的基础,话题和活动又是主要的互动手段。小米特别注重场景化的设计,注重所有的设计从开始就考虑用户的参与感。有没有这样的思维,与用户互动的效率和深度截然不同。从本质上看,这事关对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人群的话语体系和心理需求、互联网传播特性等的理解深度。以前所有的营销大多是一种强制性、教育式的营销,是一种单向通道,即我要给你改变观念,去洗脑,但是今天需要的是体验式营销,用户都应该有很亲切的形象走进你,让他感到原来你的产品有如此品质,你是这样做事的态度。
3.培养“死忠粉丝”
战争年代的实力看兵力强弱,互联网时代看“粉丝”多少。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粉丝”。“粉丝”意味着力量。哪怕你只是一个草根,但只要你拥有了巨量“粉丝”,你就可以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最早的意见领袖孔子,就是靠“粉丝”被捧红的。孔子的三千“粉丝”中,“大V”就有72个,孔子老师“述而不作”,叹口气都有人疯狂转发。“粉丝”们不仅给孔子交学费,还帮老师出专辑——《论语》就是学生们搜集老师日常的“微博”、“微信”加工而成的。
“死忠粉丝”是最为忠诚的“粉丝”群体,是品牌的种子用户,也是品牌最有价值的意见领袖。在“粉丝”经济时代,谁把握了“粉丝”的心理,谁就占有了市场;谁的“粉丝”数量大,市场占有率就大;谁的“粉丝”黏性大,铁杆“粉丝”多,谁的品牌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4.品牌需要的是“粉丝”,而不仅仅是会员(www.daowen.com)
当前大部分企业的会员管理,仅仅做成了一个会员积分管理。消费者通过消费获得积分,年底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变成了一个通过消耗现金来获取奖励的消费,或者通过积分获得会员级别,不同级别的会员卡提供不同的优惠折扣,会员卡沦落为打折卡。
这种传统的会员模式生命力并不持久,这种会员模式过于强调了人与物的互惠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的,比如白金卡、金卡、银卡等,大部分是基于消费额来进行分级,这是一种交易关系;而不是建立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不是朋友关系。人—物的互惠关系很难转化为人—人的朋友关系。并且这种传统会员的获取和维系成本过高,会员体系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中心。很多人在做会员之前,是为了会员而做会员,是因为其他家做了会员所以我们也要做会员的心态。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财务评估和ROI分析,最终会陷入巨大的成本泥潭中。
所以说,价格带不来忠诚,积分也留不住会员,最有效的会员模式就是打造品牌“粉丝”自组织。
5.从粉丝经济到社群经济
互联网时代一旦去中心化完成之后就会由“粉丝经济”过渡到“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底层密码就是让一群协作成本更低、兴趣点更相同的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抓住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
在未来的商业社会中,品牌与粉丝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正如黄太吉创始人赫畅所言,当你被一个产品称为粉丝的时候,你肯定会有一种不公平的体验感。所以,你的产品要做的,是建立一个社群。一个基于你的产品,具有共同价值观、兴趣聚在一起的、平等的社群。而这个产品的老板,也不过是这个社群中的一员,而不是这个社群中的领导者。
【案例】
罗辑思维的社群实验
2013年12月27日,互联网知识型社群“罗辑思维”成功进行了第二次社群招募,号称“史上最无理的会员召集”,唯一通道是微信支付,一天之内轻松募集800万。
这一天,仅仅是“罗辑思维”问世第一年。2012年12月21日,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知名传媒人罗振宇、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资深互联网人吴声,合作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
在许多人眼里,罗辑思维是第一视频自媒体,其实错了。大错特错,因为它的本质是社群电商。当人群聚集成社群,而且有了领袖,领袖向社群注入了信仰,这种信仰又被社群高度接受时,社群就有了巨大的力量。
伟大的互联网,给建立社群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狂野力量,尤其是微信。现在,《罗辑思维》每期视频的点击量超过100万,微信粉丝达到了108万。试问,哪个互联网社交产品能如此之快、如此之准、如此之狠地建立社群?想一想这100多万微信活跃分子的社交链吧,以去掉重复好友后保守估算,按每个人通讯录有100个好友,“罗辑思维”能覆盖1亿人。而且大部分是微信上非常活跃的、铁杆粉丝的、代表未来的年轻人!这当然蕴藏着极大的商业价值。
社群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要让粉丝实现“成就感”。正和岛就是一个企业家社群,目前有3000多个企业家会员,每人每年年费3万元,以柳传志、马云、刘东华等人的个人魅力为背书,然后通过规则的制定吸引企业家群体的加入。但正和岛的真正吸引力是内部的部落化运营,目前岛内有20几个活跃的部落组织,这些部落由会员自主发起、自主管理,正和岛平台起到了一个引导和传播的作用。大平台分散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小组织,会员之间的凝聚力更强。
社群模式使得社会的多样化和个人的归属感得到自然的平衡,人类走出部落,在孤独了几千年后,重新在社群中找到存在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