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回忆2001-2009年的吉化:施建勋的见证

回忆2001-2009年的吉化:施建勋的见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1年11月至1999年9月任吉化集团公司副经理、党委常委。1999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吉林石化公司副总经理。1991年2月27日,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1992年4月4日,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从此揭开了吉化史上攀登第三个台阶的序幕。到2002年末,吉化集团公司提前三年率先实现了扭亏,紧随其后,到2003年底,吉林石化公司也提前一年实现了扭亏。

施建勋,男,汉族,1944年5月13日出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6年毕业于华东工学院,1982年11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参加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8年3月至1985年9月任吉化建设公司技术员、吉化公司基建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等职。1985年10月至1988年12月任吉化公司基建指挥部总工程师室副主任、设计管理处副处长。1988年12月至1991年11月任吉化公司基建指挥部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兼国际部经理、设计部经理。1991年11月至1999年9月任吉化集团公司副经理、党委常委。1994年12月至2004年任吉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1999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吉林石化公司副总经理。2004年12月退休。

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半个多世纪吉化所走过的路,充分体现了这一真理。作为曾经亲身参与过吉化公司规划发展和基本建设工作的一员,对此我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回顾历史,正是由于公司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干部、员工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发展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努力拼搏,不断进取,才使吉化这个老企业不断焕发新貌,乃至铸就今天的辉煌!虽然时光流逝,但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历经险阻取得胜利后喜悦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内多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公司的11.5万吨小乙烯装置已显出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的弱势。而当时国内石化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却迅猛增长,年增长率高达11%至12%,而乙烯的国内自给率却不到60%。为此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时,提出要建设一批乙烯工程,以解决国内的供需矛盾。公司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如果抓不住,吉化就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时任公司经理的霍荣华同志带队,多次向国务院有关部委申请汇报,使吉化30万吨乙烯项目终于列入了国家“八五”计划。1991年2月27日,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为了抓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公司成立了“重大项目建设总指挥部”,并以吉化设计院为总体院,抽调有关厂的领导和技术人员集中在染料厂五里河基地进行封闭式会战,研究方案,编制可研报告。当时正值7月,酷暑难当,住的是平房,没有卫生间,蚊蝇扰人,工作生活条件较差。记得有一天突降暴雨,房顶漏雨,室内积水达10厘米深,从山上下来的水流把唯一一条进出的道路和土桥也冲垮了。我们被困在小山沟里,沟里的人出不去,沟外的人进不来,蔬菜、水果、副食品等也断顿了。外面阴雨连绵,室内阴冷潮湿,令人寝食难安。但参加会战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大家齐心协力为一个目标:高质量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制任务。初稿经公司内审后,全体人员又在8月初集中到石井沟小炼油厂招待所内,进行最后的修改定稿。终于在8月26日将上报的可研报告印刷装订完成,当晚派专人乘火车送到北京。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1991年9月3日至5日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召开了可研报告评审会。当时,我任吉化设计院院长,因此公司责成我代表吉化向大会作全面汇报。我作为设计单位的领导代表公司汇报,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为了确保评审会能一次通过,我们内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演练,当时还没有笔记本电脑可帮助讲演,又不能照稿念,许多内容和数字只能背下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较顺利地通过了与会各部委领导和专家的审查。1992年4月4日,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准,从此揭开了吉化史上攀登第三个台阶的序幕。工程于1993年11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9月16日,30万吨乙烯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其他配套装置也相继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

在整个项目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英雄人物,刷新了吉化史上多项纪录,其中包含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了几代吉化人的期盼。但是由于项目资金严重不足等诸多因素,项目投产后即出现了严重亏损,吉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就在这关系到吉化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1998年7月1日,吉化集团公司上划中国石油集团,这极大地增强了吉化广大干部员工扭亏解困求发展的信心和希望。这次重组,不仅带来了资金、原油、项目等方面的重大支持,同时带来了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使吉化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巨大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加快扭亏解困的步伐,当时公司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面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方面淘汰了67套长期亏损、技术落后的生产装置,另一方面在中国石油的支持下实施了投资少、效益好、见效快的“吉化30万吨乙烯一期挖潜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包括30万吨乙烯挖潜改造到38万吨等一共8套生产装置。项目完成后,年增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7.6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31%,后来又增加了ABS从10万吨改造到15万吨的挖潜改造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为公司扭亏解困做出了贡献,也为乙烯进一步改造到70万吨奠定了基础。(www.daowen.com)

2002年,中国石油为加大吉化扭亏的力度,使吉化尽快步入盈利企业的行列,于4月23日调整了吉林石化公司的领导班子,任命于力同志为总经理、党委书记,并于5月12日委派以中油股份公司副总裁段文德同志为组长的扭亏工作组正式进驻吉林石化公司,打响了扭亏脱困的攻坚战。“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企业”,广大干部、员工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全力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到2002年末,吉化集团公司提前三年率先实现了扭亏,紧随其后,到2003年底,吉林石化公司也提前一年实现了扭亏。从此,吉化两大公司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每个吉化人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就在公司扭亏攻坚火热开展的同时,公司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内外石化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吉化要巩固扭亏成果,实现长周期可持续发展,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在中油扭亏工作组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于2003年初,公司正式启动了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并明确由我具体负责。2003年2月14日,正式成立了“乙烯技术改造项目部”,我担任项目部主任。为了加快进度,我们采取了团队项目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全面展开对外技术交流、询价谈判、方案优化招投标和可研报告编制等工作。我们较快完成了可研报告的编制,于2003年9月17日,获中油公司批准,翌日,也就是18日上报国家发改委。10月10日,环境影响报告书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11月2至4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在吉林市正式评审并通过了可研报告。2004年3月2日,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3月1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下达批文,3月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吉化公司分别与德国林德公司及伍德公司、巴塞尔公司正式签订了乙烯及聚乙烯技术引进合同。同年7月6日,吉化公司在北京又与日本三菱重工签订了乙烯三机组引进合同。至此,7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以超常规的速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得了发展的先机,并顺利地进入实施阶段。

祝愿吉林石化公司持续发展,明天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