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吉化巨变:李德奇同志的回忆

吉化巨变:李德奇同志的回忆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德奇,男,汉族,1955年5月3日出生。1979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期工程总投资为9600万元,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能力为19.2万吨/日,出水COD含量为200毫克/升以下,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A/O新工艺投入运行后,COD出水排放控制在120mg/L以下,出水水质从原来的二级上升为一级,一举解决了污水处理中氨氮浓度高的老大难问题。2004年,公司投资260万元,对补充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将脉冲澄清工艺改造

吉化巨变:李德奇同志的回忆

李德奇,男,汉族,1955年5月3日出生。1979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现任吉林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党委书记,曾任吉化污水处理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厂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吉林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1979年3月,我进厂时,吉化污水处理厂刚破土动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始终未离开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在建厂初期提出了一句口号:“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污水处理厂的经营理念。污水处理厂始终牢记使命,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为搞好污水处理,让松花江下游百姓喝上放心水,我们不断改进技术、扩大污水处理规模。目前,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具有20世纪90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A/O工艺,同时实现了微机控制——自动取样、自动分析、自动显示分析结果。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建厂初期的19.2万吨提高到目前的24万吨,固体废弃物堆埋能力由最初的3.5万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50.2万立方米。出水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装置技术水平和能力均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吉化污水处理厂于1979年3月15日破土动工,工程由吉化建设公司、吉林市一建公司、化工部十三化建公司、化工部九化建公司、吉林省第二建筑公司、吉林市市政公司等多家施工单位承建。千军万马会战沙石滩,从此,打破了这里的寂静。经过18个月的艰苦奋战,1980年10月15日生化处理系统进水,开始培养活性污泥;10月26日投入运行;11月26日,第一系列试车通水运行。一期工程总投资为9600万元,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能力为19.2万吨/日,出水COD含量为200毫克/升以下,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回忆建厂初期那一幕幕会战的场景,至今仍令人激动不已。

经受严寒的考验。污水处理厂是在冬季建成投产的,在刚开车的时候,各方面条件异常艰苦。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工厂还未来得及实行集中供热。为确保设备安全过冬,全厂仅临时开了5台小锅炉给装置区供暖。那时,办公楼尚未建成,全体机关人员只好挤在几间车库里办公,没有供暖,人在室内冻得浑身直打颤。相比之下,生产岗位操作室稍好一点,但温度也很低,操作工人冻得坐不住板凳,只好不停地围着设备来回走动。职工上下班更苦,工厂距职工住宅20多公里远,而工厂仅有的几台解放牌通勤车也只能保证老职工和女职工上下班通勤,其他人就得骑自行车上下班。记得1980年冬季的一天,飘飘洒洒的大雪下了一夜。第二天,大雪封路,车辆无法通行,生产岗位无法正常交接班。这时,在班的职工就自觉地打连班,食堂没有菜,工人们就用咸菜下饭。情急之下,有的职工干脆徒步20多公里,从家里来到工厂接班。虽然那一年的冬天很冷,但是在全体职工的精心呵护下,全厂没冻坏一台设备,保证了安全稳定生产。

让沙石滩变成花果园。在污水处理厂建厂前,这片沙石滩坑坑洼洼,人迹罕至。在工厂投产的当年,各项设施很不完善。厂区四周没有围墙,厂区里面杂草丛生。附近的村民随随便便地在厂区里放牧,满院子牛羊,满地粪便。于是,搞好厂区环境建设成为仅次于生产的一件大事。人们刚刚送走建厂后的第一个冬天,紧接着又满怀欣喜地迎来了建厂后的第一个春天。从1981年3月份开始,全厂职工总动员,利用工余时间,清运河沙,平整场地,置换土壤,植树、栽花、种草,从春忙到秋。共计植树1万多株、草坪5万多平方米,栽种李子樱桃、杏等果树5000多棵,硬覆盖2000多平方米。经过绿化美化的厂区,树木成行、草坪如毯、花团锦簇,道路平坦宽阔,厂房粉刷一新。这个昔日的沙石滩变成了花果园。

狠抓职工技能培训。污水处理厂建厂初期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招工进厂的知青。他们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不懂化工操作技术。为搞好职工技能培训,工厂自办了初中、高中普及班,我曾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兼授课教师,既要讲课,又要负责学员管理。那时候,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员参加基建劳动。当时缺少施工机具,大部分基建施工都是人工作业。为加快基建施工进度,我就带领全体学员整天战斗在3#、4#曝气池施工现场。记得当时是1979年的11月份,初冬时节,气温降到了零下10多度,大地已开始结冻。学员们在寒风里镐刨、锹挖、人抬,把土从池下运到池上。虽然天冷活累,但学员们毫无怨言。尽管当时没有奖金也没有加班费,但是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圆满地完成了工厂下达的施工任务,为装置提前开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自1995年5月至1996年8月,为满足吉化30万吨乙烯新建项目需要,吉化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改造后污水处理能力由原来的每天19.2万吨提升到24万吨,出水COD达到120mg/L以下。从此,污水处理厂攀登上自身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台阶。

一是采用A/O新工艺,使污水处理技术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为与30万吨乙烯工程配套,吉化公司决定投资3.8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装置改扩建。自1995年5月28日开始,首先以工业废水预处理系统为突破口,进行技术改造,将平流沉淀池改为幅流沉淀池,完善了工业污水预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将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改为A/O新工艺,提升了污水处理技术水平;将两个生产系列扩建为四个生产系列,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其中,A/O新工艺,除了使有机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脱氧除磷功能。当时,该项工艺在我国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在吉化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科研人员的积极探索,成功地将A/O新工艺应用于污水处理工业化装置,经专家组审查,认为由吉化自行研发设计的A/O新工艺切实可行,此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96年9月26日,改扩建工程一次开车成功。A/O新工艺投入运行后,COD出水排放控制在120mg/L以下,出水水质从原来的二级上升为一级,一举解决了污水处理中氨氮浓度高的老大难问题。自主研发的A/O工艺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石油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改造补充处理系统,实现了废水二次利用。2004年,公司投资260万元,对补充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将脉冲澄清工艺改造为接触氧化工艺,使出水COD去除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5个百分点,并将处理后的部分污水引入污泥脱水装置,作为带式压滤机冲洗用水,实现了废水回用。为消除回用水对设备的腐蚀,工厂又投资160万元,改造了回用水处理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臭氧氧化工艺及过滤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回用水水质的清洁度,极大地满足了生产需求。据统计,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新鲜水150余万吨,而且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

三是改造曝气系统,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生化反应池的曝气系统安装于1996年。到2003年,该系统陆续出现破损现象,曝气系统设备完好率不足70%,对出水质量已经构成了威胁。事关重大,刻不容缓。于是,我就主动向公司领导汇报。最后,公司将该项目列为重点工程,投资908万元实施改造。该项目于2005年8月2日开工,同年11月21日竣工。更换生化系统曝气器36组、潜水搅拌器30台,新建阀门井2座,安装启闭机4套,彻底解决了曝气池局部存在的盲区,有效提升了生化系统的处理效率,为装置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经检验,各项出水指标均优于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对改善松花江的水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为防控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和满足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和乙烯项目扩能改造的需要,自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污水处理厂进行了两大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水污染防控能力和出水质量。

一是水解酸化(事故缓冲)池改造,增强了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11·13”爆炸事故引发了松花江水严重污染事件。痛定思痛,为提升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吉林石化公司认真制订了加强三级防控体系预案,自2006年3月30日至6月30日,利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7万立方米水解酸化(事故缓冲)池建设,日常作为水解酸化池使用,有突发生产事件时作为事故缓冲池用,起到防止污染事件发生的作用,总投资达8000万元。 (www.daowen.com)

2006年10月27日,7万立方米水解酸化(事故缓冲)池投入运行。该装置投入运行后,废水的水解酸化时间达到10个小时以上,为后续生化处理单元提供了有利条件,废水可生化性比改造前提高了8.9%,使出水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当中间提升泵房出现故障时,可通过事故池污水泵将污水直接送入生化反应池,为在事故状态下及时进行污水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是异味治理项目建设,彻底改善了厂区大气环境质量。由于污水中含有挥发性很强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流动、机械搅拌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不断地散发有毒有害气体,使厂区大气环境遭受了严重污染。针对这一现象,2008年8月,经吉林石化公司批准,总投资2900多万元的异味治理项目开工。该项目采用封闭收集生物处理的方法,对废气进行处理。中试结果证明,此方法在技术上可行,能够比较彻底地除去污水中的嗅气。新建除嗅装置由密闭收集、气体输送、气体处理三个部分组成。投入运行后,总密闭空间达2万立方米,气体总输量达6万立方米/小时,硫化氢气体除臭率达99%,其他有害气体除臭率达85%~95%。厂区的大气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职工进厂再也闻不到恶臭的气味了。

回首工厂30多年的发展历程,每一点每一滴都记录着吉化污水处理厂全体创业者的足迹。回顾过去,既有创业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在这30年里,污水处理厂的全体员工用智慧和力量,用辛勤和汗水,谱写出了污水处理厂创业发展的辉煌篇章。而且,我坚信,在未来的创业征程上,那些敢于拼搏进取的污水处理厂员工,将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30年创业,不仅使污水处理厂连续跨越了三个台阶,而且为后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上下功夫。30年来,吉化以技术改造为主线,累计投资6亿元,先后完成了以下一些技术改造:①A/O工艺改造;②水解酸化池改造;③工业废水调节池改造成为水解酸化池;④补充处理系统安装组合生物填料进行接触氧化处理改造;⑤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改造;⑥在全国率先建立三级防控体系,将异常废水截留在防控设施内,防止高污染废水入江;⑦对污泥脱水设备进行改造,由建厂初期的板框压滤机、带式脱水机到目前的离心脱水机;⑧除味项目改造;⑨固体填埋场扩建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等。为消除松花江污染,推进松花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是牢固树立“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在提升两岸人民福祉上下功夫。30年来,污水处理厂紧密围绕这一主题,相继开展了“假如我住在松花江下游”、“同饮一江水,不做亏心人”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通勤车“清泉之声广播站”、“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征文、演讲和图片展览等形式,不断深化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员工牢固树立了“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环保理念,自觉做到不让一滴超标水排入松花江。

三是牢固树立“人才强企”的理念,在提升全体员工素质上下功夫。30年来,污水处理厂从建厂初期的初、高中文化补习开始,不间断地开展了脱产办班集中培训、班前班后业余培训、师傅带徒重点培训、岗位练兵专业培训。结合培训,工厂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奖优罚劣,择优聘用,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大批员工成为岗位操作能手、技术尖子。污水处理厂率先取得了环保培训资质,我厂编写的《污水处理》教科书,被辽源、长春、绍兴、四平、吉林市等地污水处理厂采用。

四是牢固树立“从严精细管理”的理念,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上下功夫。30年来,污水处理厂始终坚持企业的从严精细化管理,达到了人人身上有职责、项项工作有标准、执行程序无疏漏、定期考核严奖惩,形成了“制度管人,数据说话”、“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干部”的管理模式。严格安全管理,坚持做到了“五个常抓不懈”,确保本质安全;严格成本管理,坚持做到了周统计、旬测算、月分析;严格设备管理,坚持做到了24小时巡检不间断;严格日常管理,坚持做到了厂级领导夜间检、车间领导时时检、职能部门日日检、员工代表双向检。通过严管理、细检查,重奖罚、硬兑现,有效促进了工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是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在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上下功夫。在我担任厂长期间,企业改革到了攻坚阶段。下岗减员、末位淘汰,年年有指标,年年要裁人。全厂职工总数由1200多人减到不足500人,使工厂不稳定因素增加。面对种种不稳定因素,我们通过家访谈心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打通思想,理顺情绪,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有效保证了工厂大局的稳定。

30年来,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厂员工的辛勤努力,污水处理厂成为全国知名的环保先进企业,先后荣获了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化工系统清洁文明样板工厂、全国城市综合整治优秀项目、全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等荣誉称号。

忆往昔风雨兼程30载执著奋进,看未来励精图治谋发展再展宏图。污水处理厂的昨天灿烂辉煌,污水处理厂的今天生机勃勃,污水处理厂的明天必将更加绚丽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