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回忆2001-2009年的吉化:一位同志的见证

回忆2001-2009年的吉化:一位同志的见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力,男,汉族,1959年4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新宾县。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任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吉化股份公司董事长。2005年12月调离吉化公司。我于2002年4月来到吉林石化公司工作,于2005年末离开吉林,其间整整3年零8个月的时间。2003年,公司上下共同拼搏,再接再厉,实现产品产量1130万吨,同比增长22%,销售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44%。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生产总量达到708万吨,有12套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三名。

于力,男,汉族,1959年4月4日出生于辽宁省新宾县。1979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任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吉化股份公司董事长。2005年12月调离吉化公司。

我于2002年4月来到吉林石化公司工作,于2005年末离开吉林,其间整整3年零8个月的时间。作为当时公司的主要领导,我为有幸亲自组织和见证吉化摘掉亏损帽子并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而欣慰,为吉化广大干部员工在第四次创业中负重前行、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拼搏精神而鼓舞和自豪,为干部员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而感动和感激。就我的人生历程而言,这期间也是值得我永远铭记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吉化是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即使已到异地工作,但每每遇到吉化的干部员工仍倍感亲切,对吉化的每一个消息都特别关注,看到吉化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由衷高兴。

我到吉化工作时,吉化已连续5年亏损,亏损额达90多亿元,企业正处在最低谷。我深感中油集团公司党组“三年实现扭亏为盈”的重托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极大信任,更是对吉化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在第一次全公司干部大会上,我做出了“三年不扭亏就卷铺盖走人”的郑重承诺,并随即“人来家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2002年的工作紧张而有效。以5月31日1600人扭亏为盈动员大会为标志,正式提出了吉化要进行第四次创业的目标,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并通过大宣传、大讨论和大落实,鼓舞士气,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在全公司形成共同攻坚的浩大声势;6月份,以“六查六整顿”工作为抓手,狠反低标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7月份起,公司全员实行早7点至晚7点,大干苦干;8月份,公司创出了1997年以来首次月份盈利的好成绩;10月份,公司召开党建、宣传思想工作及大干三季度总结表彰大会,进行了冲刺四季度再动员;11月份,组织层层研讨明确了2003年工作思路。2002年,公司实现了大幅度减亏目标,为扭亏为盈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公司上下共同拼搏,再接再厉,实现产品产量1130万吨,同比增长22%,销售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利润8亿元,同比增利12亿元,一举结束了连续6年巨额亏损的历史,提前一年实现扭亏为盈。

2004年,公司步入盈利持续增长的新阶段,各方面工作都取得长足进步。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43.6%;实现利润31.9亿元,同比增长298%。销售收入、利税等主要生产经营指标两年翻一番,公司从年亏损28亿元的亏损大户,一跃成为盈利大户,盈利水平位居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之首。

2005年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公司全体员工奋力拼搏,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仅用17个月时间,就完成了6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全部工程建设任务,创出了国内国际同类装置建设史上的新纪录;长吉输油管线建成投产,解决了制约公司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5亿元,生产总量达到708万吨,有12套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三名。三年迈出三大步。但是,2005年末,发生了“11·13”事故,造成了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这一惨痛的教训令我终生遗憾、终生难忘。

离开吉林石化,再回想那个时期的艰辛和奋斗,再回忆那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日子和那些熟悉的战友身影,从内心深处,我会经常生出无限感慨和万千感动。在那段日子里,公司形成了“高标准创业,高水平创新”的创业理念,创业、创新成为当时吉林石化的主旋律。全体干部员工围绕这一主旋律,创造了许许多多惊人的业绩和感人故事。

其是创新战略管理,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为解决吉林石化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司的总体发展思路,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确定了要建成核心业务突出、主导产品集约、竞争优势明显、发展能力充足的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二是确定了全面实施技术创新、规模经济、低成本、人才强企、外向经营五大总体战略。三是确定了把优化发展炼油、烯烃、合成气、芳烃、洗涤剂原料、有机硅“六条主线”作为产业发展方向。四是确定了将“优化调整做大做专一批、做强做优一批、做精做特一批、合资合作一批、转产一批、储备一批”作为基础战略。五是确定了把推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创新、思路创新作为保障战略。

对于如何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抓了五个环节。一是创造性地实施“三改一加强”,把加强管理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推动改组改制和技术改造,实践证明这是可行和成功的。二是紧紧抓住原料、技术、管理、市场四大要素,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管理等比较优势。三是坚持现场管理、外部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四个方面”管理同时推进的原则,使各项管理相辅相成。四是坚持做到依靠省市、集团公司、离退休老领导、全体班子成员、干部员工、各级党组织等“六个依靠”,形成扭亏发展的内外合力。五是注重超前谋划、强化执行,着力解决了国有企业容易出现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制订和执行滞后的问题,从而保证了企业战略环环相扣、有效实施。

其二是继承创新企业文化,创建特色鲜明的“严细文化”体系。

企业管理一靠制度,二靠文化。在文化管理上,我们把管理文化概括为“严字当头,严而有格、严爱结合的以人为本的从严精细管理”理念。我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到培养人、教育人、使用人、关心人,确保员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从严”就是要落实在高标准,做到依法治企、制度管人、数据说话、效益分配上;“精细”就是要落实在从细节入手、从点滴抓起上。

在继承吉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提炼了公司“七大理念”,包括“高标准创业,高水平创新”的创业理念,“发展慢了就要被淘汰”的发展理念,以及“人才存在于员工之中,经过培养和锻炼,立足岗位,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理念等,构建起了以“严细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注重文化养成,通过落实《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以及抓干部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使公司树立起了“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求实效”的良好作风。我们还对吉林石化多年来形成的“十放心、六不走”、“十必谈、十必访”等传统积极赋予新的内涵,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坚持正确处理好扭亏为盈、创业发展与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的关系。2002年以来,逐年加大投入,整治厂区环境,美化绿化工作场所,推行免费工作午餐,建好员工倒班宿舍,改造修缮通潭区、龙东小区等住宅小区,加强物业管理等,使企业充满了人文关怀。三年多时间,员工收入增加两倍多。同时,通过举办“5·31”扭亏日纪念、传唱企业之歌、升旗仪式等形式,振奋员工精神,提升企业人气。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和成熟,推动公司上下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同创业,共同创新,共同创造”的良好氛围。

其三是创新发展思路,实现公司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重大突破。

在前任领导班子淘汰69套落后生产装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按照“四高”(高标准、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标准建设“四好”(立项好、建设好、开得好、管得好)项目,努力实现以少量增量激活存量,迅速做大总量,提高发展的支撑力。

2002年以来,公司实施了27个重点技改项目,“六条主线”日臻清晰,产品结构不断完善。通过实施100万吨/年延迟焦化、120万吨柴油加氢和7000吨硫黄回收项目,有效解决了炼油二次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快3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建设,对丁辛醇、苯乙烯、ABS等装置进行扩能改造,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丁辛醇、ABS、高端碳纤维生产基地。60万吨/年乙烯扩能改造、高密度聚乙烯项目建设,使吉林石化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5万吨/年,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这些重点项目由于在设计、施工、生产准备等各个环节做到了超前准备、科学管理,全部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创造了多项国内外同类装置建设周期最短、开车时间最快的新纪录,并且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达产达标。三年中,公司新增产品产量达496万吨,平均每年增效13.3亿元,投资回报率均达到13%以上。

在技术创新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国家“863”计划10吨/年碳纤维重点项目攻关提前获得技术突破,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乙丙橡胶系列新牌号开发、5万吨有机硅成套技术开发、7万吨/年苯胺流化床开发及工业化、实验污水综合处理A/O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取得成功,对于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安全环保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

其四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激发职工队伍的活力和动力。

管理创新是解决吉林石化体制性矛盾、实现扭亏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出路。为此,着力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竞争激励和监督约束三大机制,克服阻力,坚决推进企业内部改革。

针对采购、销售、财务等业务分散在各厂、公司集约经营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经营管理高度集权,基层单位强化生产,经营环节全部规范,管理机构科学精干”的管理定位。对供应、销售、财务、审计、合同等十大经营环节全部实行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形成了公司重点强化管理监督、基层单位重点抓好执行落实的管理格局。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大幅压缩中间管理层次,全公司精简管理机构103个,压缩幅度达55%,减少管理人员1055人,压缩幅度达52%,实现了扁平化与传统管理机构的综合集成。

紧紧抓住财务、供应、销售等重要经营环节,突出强化业务、管理、监督三线并举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三年多时间,自还有息债务50多亿元,可比总成本降低13.33亿元。清除659家供应商,取消297个品种的中间环节,实行代储代销及零库存品种达800种以上,利库13471万元,降采增效29476万元。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根据工作业绩、群众公认、综合考评,实施了科级以上干部3%末位淘汰,共淘汰138人,警示谈话311人,增强了全体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造性地实施了厂(处)长见习助理制度,起到了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推行各级管理人员公开竞聘工作,共有4754人参加竞聘,有311人落聘,进一步优化了队伍。改革分配方式,实施目标责任风险抵押管理,充分调动了干部员工的积极性。

其五是创新管理方法,大幅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和创效水平。

整顿、优化、挖潜、创新是国有老企业全面振兴的永恒主题。刚到吉化,我就组织开展了“六查六整顿”工作,给企业的现场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六查六整顿”管理创新经验在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得到了推广。

通过开展“六查六整顿”,吉化彻底清理整顿了厂区周围小饭店、小破房、小围栏、小浴池等“四小”1485项,消除跑冒滴漏38199项。厂容厂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每年还可为公司增效4000万元以上。

运用“六查六整顿”方法,组织员工对照“五个标准”(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同类装置先进水平、历史最好水平),滚动查摆和整改工艺、设备、动力、安全、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摆整改问题33052项,挖潜增效11.6亿元。治理各类安全隐患700多项,对2000多吨废酸、废碱和30多个废弃放射源进行了彻底清理,消除了多年沉积的安全隐患;组织实施“短平快”项目1000多项,消除了40多个重大生产技术瓶颈,解决了50多项重大生产技术难题。装置运行平稳率达到99.5%以上,大乙烯、聚乙烯、ABS等8种产品能耗名列中石油化工板块第一。2003年和2004年,分别有529项和575项生产技术指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针对ABS、乙丙橡胶等产品与国际水平存在的差距,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攻关,使ABS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成中国石油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

其六是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促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扭亏振兴的一大比较优势。吉林石化作为有着优良传统的企业,必须本着继承创新的原则,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各级党组织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抓党委保工厂、抓党支部保车间、抓党小组保班组的“三抓三保”原则,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注重党建活动与以人为本从严精细管理、与改革发展稳定、与提高经济效益、与实现发展目标、与企业文化建设“五个有机结合”,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增强。三年中党员义务献工136万个工日,开展党员工程1039项,先进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抓干部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抓党员带群众“三抓三带”的基本工作方法,推动了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员工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四支队伍”建设,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落实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要求,注重发挥公司班子的表率作用,努力将各级班子建设成为能够承担企业改革发展重任的领导集体。2004年民主测评中,公司班子的优秀率比2002年5月份提高了43.8个百分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与惩处并重,严肃查处违规违纪党员干部69人,企业风气不断好转。公司先后荣获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第一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我在吉林石化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集团公司、吉林省、吉林市的正确领导、亲切关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中油集团公司更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这些为企业扭亏创造了良好条件。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吴邦国、黄菊、李长春等到吉林市和吉林石化公司视察后,都对吉林石化公司的变化与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指出:这是吉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的崭新业绩。原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视察吉化后指出:吉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用不长时间就走出了困境,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很不容易。吉化要永远不忘记昨天,踏踏实实做好今天,奋力开拓明天,永保红旗不倒。原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陈耕在2004年工作报告中强调:吉林石化公司的扭亏为盈在石化行业、当地省市、资本市场都获得了一致好评。

我在吉林石化三年多的工作中,大事多、急事多、难事多、苦事多,好事和喜事也多,广大干部员工为此承受的压力、渡过的难关和付出的汗水难以想象,其间感受甘苦自知。在困难面前,我始终坚信“世界上没有好干的事,但也没有干不好、干不成的事”。特别是,干部员工在扭亏脱困和创业发展中表现出的万众一心、背水一战、拼搏奉献的扭亏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与大家并肩工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我将永远铭记在心,也时刻激励着我坚定信念、永远向前。

岁月的脚步渐行渐远。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回顾扭亏脱困的探索和实践,记录重大改革发展的历史足迹,重温那段不平凡的历程,以便给未来提供一些借鉴,作为曾经和永远是吉化一员的我,感到十分欣慰。愿吉化的明天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