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高桥石化:新世纪的发展历程(2001-2009)

上海高桥石化:新世纪的发展历程(2001-2009)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2010年底,高桥石化占地面积420公顷,有生产装置86套,职工5700余人,装置炼油年加工配套能力1250万吨、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100万吨,具有装机容量17.5万千瓦的自备电厂一座。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批准及所提供的资料,现将《高桥石化报》2011年10月连续登载的部分文章摘录如下,从文章中可以展现新世纪上海高桥石化的发展和对国家及社会的贡献。

上海高桥石化:新世纪的发展历程(2001-2009)

1985年,上海市把高桥地区有关企业联合组成了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联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综合利用高桥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石油化工,提高本地区石油化工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摸索出一条改革中国现行的条块分割的工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途径。高桥石化的探索经验为国务院所重视,在总结经验和教训后,便有了组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的决心和实践,因此,上海高桥石化的历史与吉林化工一样,应该在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高桥石化现有的生产区域由高桥老区和漕泾新区两部分组成。1981年,高桥石化成立时,占地面积162.8公顷,生产装置40余套,职工1540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8亿元,原油年加工量396万吨,年产各类油品367万吨,化工产品6.5万吨,年发电量8.79亿千瓦时,当年销售收入13.9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45亿元,实现利税6.05亿元。

至2010年底,高桥石化占地面积420公顷,有生产装置86套,职工5700余人,装置炼油年加工配套能力1250万吨、化工产品年生产能力近100万吨,具有装机容量17.5万千瓦的自备电厂一座。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3.04亿元,是成立时的36.97倍;销售收入599.82亿元,是成立时的43.06倍;实现利税117.34亿元,是成立时的19.4倍;利润32.05亿元,是成立时的8.05倍。其中,DCP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商,销量占全球市场的50%以上;聚醚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润滑油基础油、石蜡产量和苯酚丙酮橡胶装置规模国内名列前茅。主要生产各类油品、有机化工原料、塑料、合成橡胶、化学纤维、精细化工等6大类300余种产品。高桥石化已基本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加工基地、成品油出口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是中国石化系统的骨干生产企业、上海市的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和优质产品获奖最多的企业。

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批准及所提供的资料,现将《高桥石化报》2011年10月连续登载的部分文章摘录(文章作者徐夏临、钱伟丰、张骏峰)如下,从文章中可以展现新世纪上海高桥石化的发展和对国家及社会的贡献。

(一)从30年历史沿革看公司发展壮大历程[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以下简称高桥石化)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北角,成立于1981年11月6日,其前身是上海炼油厂、高桥化工厂、上海化学纤维二厂、上海合成洗涤剂二厂、高桥热电厂、上海农药厂、染化十五厂、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组建而成(简称七厂一所),分别隶属于中央5个部和地方4个局,主要集中于上海高桥地区。1981年,因改革试点的要求,国务院正式批准七厂一所组成经济联合体,成为全国第一家跨行业、跨部门联合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由上海市直接领导。1983年,高桥石化隶属于新成立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98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0年与2005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分别成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组建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高桥石化上市和存续部分分别成为其分公司。

“六五”、“七五”期间,为了加强集中管理,提高整体效益,高桥石化集中资金统筹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幅度呈逐年递增的势头。另外,高桥石化还积极发挥企业合并与联合的优势,加强内部的互供料管理,以1981年的内部资源互供量为基数,1984—1990年,共增加互供资源14.55万吨,相当于挖掘了一年半的潜力,每吨资源的效益提高了30%以上。至“七五”末,高桥石化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7.43亿元,原油年加工量达到457.8万吨,化工实物量20万吨,当年销售收入29.1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8.53亿元,实现利税6.22亿元。

至“八五”末,高桥石化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3.02亿元,原油年加工量达到482.24万吨,化工实物量18万吨,当年销售收入87.1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01亿元,实现利税11.33亿元,上缴国家利税额比初建时翻了近一倍。1981—1995年,高桥石化累计加工原油6570万吨,向社会提供各类石油产品5985万吨,化工产品140多万吨;累计实现利税117.53亿元,是1995年全公司固定资产的270.31%。

随着生产建设与发展,装置规模不断扩大,到“九五”末,高桥石化原油年加工量突破了700万吨关口,化工实物量达到35万吨,环比上一个五年翻了近一番,销售收入从1995年的87.16亿元增加到188.7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从43.02亿元增加到97.9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4.02亿元,实现利润9.12亿元。“九五”期间,投入产出比达到1.4倍,相当于再造了一座“高桥”。

“十五”期间,高桥石化自觉地把发展放在集团公司“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抓住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机遇,果断将化工发展重点转向地处杭州湾的漕泾上海化学工业区。其中,共投入57.75亿元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通过对新老区装置的新建和改扩建,炼油年加工能力一举突破1000万吨大关,跻身于中石化炼油加工能力前六名。至“十五”末,原油年加工量首次达到1006.6万吨,化工实物量达到55万吨,销售收入从2000年的188.76亿元增加到366.83亿元,提高近一倍,固定资产原值从97.99亿元增加到146.0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62.29亿元,实现利税100.04亿元。

进入“十一五”后,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为了降低原油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高桥石化进行了“十一五”原油适应性改造,从而实现炼制低硫原油向高硫原油的重大转变。其间,漕泾主要化工装置也先后建成。高桥石化遵循“外延拓展与内涵优化双管齐下、自主发展与合资合作齐头并进、高桥调整与漕泾建设两翼齐飞”的总体思路,经过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高桥漕泾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高桥石化以做大做强精品炼油、特色化工为核心,以发展绿色化工为重点,以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和化工装置经济规模为目标,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环境、形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景观企业”、与两岸其他功能互补的上海重要的沿江产业带,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造过“高桥速度”、“三大奇迹”的工程建设[23]

高桥石化联合初期,仅有40余套生产装置,且规模小、技术落后。高桥石化成立后,遵循“做大做强”原则,坚持内涵优化与外延拓展并举,“拆、改、建”同步,装置规模不断扩大。自1984年起,高桥石化就不断加大基建投资,1984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32万元。1986年达1.28亿元。1987年起,连续4年突破2亿元,到1991年投资额达到4.34亿元。先后建成包括“六五”炼油、“七五”炼油、化工新区和“煤代油”工程在内的23套生产装置,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高桥石化成立前历史上所没有的。其中,“六五”炼油新区每年可增加产值4.44亿元,利税1.72亿元;“七五”炼油新区年加工能力25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建成投产,使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730万吨,二次年加工能力达到240万吨。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八五”期间,高桥石化抓住有利时机,炼油方面又先后建成年处理能力为5万吨的石蜡加氢、35万吨脱蜡油、50万吨延迟焦化等装置,为加工进口含硫原油创造了条件。化工方面,建成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的顺丁橡胶、2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1万吨丁苯胶乳和3万吨丙烯酸及酯等装置,化工系统形成塑料、橡胶、有机原料、精细化工和化纤五大系列产品。“八五”期间,高桥石化对炼油系统进行填平补齐,改造了铂重整和催化裂化装置,扩建了石蜡装置、酮苯脱蜡装置,提高了对炼制不同原油的应变能力;另外还建成3万吨级原油、化工码头各1座和11万立方米油库等辅助配套设施。经过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生产发展增添了后劲。至1995年累计完成投资17.80亿元,相当于1981年全公司固定资产的3.8倍。高桥石化的发展证明,走联合道路,实现优势互补,是发展国有大型企业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间,正值国家经济运行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根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确定的“以炼油为主,炼油化工一体化,积极发展化工,搞好综合利用,提高产品质量”的方针,高桥石化集中34.55亿元资金进行“九五”前三年方案的项目建设。其中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联合装置和60万吨/年的重整加氢联合装置总投资近20亿元,是高桥石化成立之后投资最大的基建项目。为了使装置早日投产,广大干部职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超常规工作,让重整加氢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常规时间提前了近一年。引进国内首套UOP第三代催化剂再生技术,虽然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但从打桩到投产仅用了16个月,比同类装置建设工期缩短了4个月以上,被集团公司领导誉为“高桥速度”。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联合装置历时18个月,也以国内同类装置最快的速度建成。投资2.5亿元的苯酚丙酮扩建工程从打桩到投产也仅用了11个月。对此上海市领导特别予以赞赏。其中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联合装置和60万吨/年的重整加氢联合装置分别节约投资12.49%和18.75%。上海市重大工程办公室领导在验收三大炼油装置时,称赞高桥石化创造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总投资控制的“三大奇迹”。高桥石化人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更少的投入、更大的干劲,实现了高桥石化新的发展。

“十五”期间,高桥石化紧紧抓住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机遇,2001年1月,高桥石化在漕泾上海化学工业区打下了标志性的第一桩,迈出了参与上海化学工业区建设的第一步。先后在漕泾地区重点建设的有20万吨/年苯酚丙酮、10万吨/年溶液丁苯橡胶、20万吨/年ABS三套先进的生产装置,还与日本三井化学合资了12万吨双酚A装置。另外,“十五”期间,高桥石化在炼油、化工老区还建设了140万吨/年加氢裂化、4万标立方米/时制氢、80万吨/年航煤加氢、1号、2号硫磺回收等装置以及8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3号蒸馏)改造、50万吨/年延迟焦化改造为140万吨/年、3号重油催化裂化降烯烃改造、异丙苯扩能改造、4.5万吨/年丁二烯改造、6000吨/年DCP改扩建为9000吨/年装置等。通过新建六套、改造二十七套装置,炼油年加工量一举突破一千万吨大关,跻身于中石化炼油年加工能力前六名。

“十一五”期间,高桥石化将建设的重点放在了筹建原油适应性改造项目上。2007年8月,原油适应性改造序幕拉开。炼油实施“九改五建一配套”项目,前后只用了283天,改造和新建了8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80万吨/年连续重整、100万吨/年蜡油加氢以及新建120万吨/年延迟焦化等一批装置,炼油炼制实现了从低硫油向高硫油的重大转变。近6年来,高桥石化共投入资金88.85亿元,新建装置15套,改扩建装置及设施104套。2009年高桥石化为支持上海市政府提出的全面推广清洁燃料计划的实施,投资3.1亿元,采用国际先进的SZorb专利技术,新建年处理能力为120万吨的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生产出质量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汽油,该产品于当年10月份向上海市场提供,确保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供油任务。2009年又投资19亿元推进1号蒸馏及润滑油系统改造,重点解决润滑油生产原料不足、制氢成本高、能耗高、设备陈旧、安全隐患等问题,2010年8月份配套项目全部建成。经过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高桥漕泾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生产经营不断优化,产品竞争优势明显[24]

高桥石化成立初期,积极寻求与探索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经营方式的转变,注重以发展主业为主,广开联营合作合资渠道,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先后组建了28家联营企业和3家中外合资企业,曾与世界上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随着生产经营思路的不断变化,联营合作企业迅速发展且被不断规范,对外合资企业扩展到了7家。同时,高桥石化秉承以坚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紧盯国际国内市场的瞬间变化,抢抓市场机遇,完善产品售后服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周密制订和优化生产方案,确保了内部资源配置最优、经营效益最佳,从而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产量稳步增长。

高桥石化除部分炼油装置之外的绝大多数生产装置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或中试试验后形成的,尤其是化工装置,规模最大的只有数百吨,小的甚至仅有数十吨。经过数十年的改造,生产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规模小、消耗高、污染大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小而全”的产品依然缺乏市场竞争力。1995年起,高桥石化内部实行模拟市场运行,互供料一律按市场价格结算,各化工厂效益不佳的弊端立即显现。按照市场的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摒弃以前“小而全”的做法,1993年提出不开没有效益的装置,并毅然停开规模小、单耗高、亏损严重的乙烯系统。1997年4月,时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的盛华仁到高桥石化视察,强调“要发展优势产品,对形不成优势的装置要下决心停掉”。以此为契机,高桥石化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关停了小ABS、小环丙、小塑料、小橡胶、小腈纶等一批无效益、扭亏无望的小化工装置。2004年4月,关闭了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全国第一个小化纤样板厂,及时扭转了开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1997年起,高桥石化开始对一些“有质量、有市场、有效益”的拳头产品装置进行改造或重建,其中一些装置的生产能力不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化工老区苯酚丙酮装置经过三次扩建改造,生产规模达到12万吨/年,漕泾新区新建20万吨/年苯酚丙酮装置,成为全国最大的同类型装置。另外,引进国外先进的氧化、分解和分馏技术,使苯酚产品质量达到聚碳级,丙酮产品质量达到医药级,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有力地推动了产品出口。5万吨/年顺丁橡胶装置经过多次改造,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到12万吨/年。2万吨/年环氧丙烷、聚醚装置分别在1993年和1995年投产后,三年内共亏损9000万元。高桥石化多次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消除生产瓶颈,使生产规模逐步达到18万吨/年,成为同类产品国内最大的生产装置。作为塑料生产助剂的DCP装置,原先只有数百吨规模,根据市场需求,从1996年起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改变了该装置产量不高、质量不佳的状况,使生产规模达到了20000吨/年,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同类型单套装置,高桥石化也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DCP生产商。

高桥石化一方面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技术创新型企业,通过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有效地降低了装置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采用国际环保标准,生产高标号无铅汽油、绿色柴油、优质航空煤油及中高档润滑油等环境友好型“绿色产品”。1998年,率先在上海地区推广使用无铅汽油;1999年,开发出低烯烃无铅汽油,并成功推向市场,使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低烯烃无铅汽油的城市;2005年,开发出98号无铅汽油和京标B柴油;2006年,成功向香港市场提供了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98号无铅汽油;2008年,具备了生产符合欧Ⅳ排放标准柴油的能力;2009年,开始向上海市场提供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完成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SZorb)装置建设,实现上海市政府提出2009年10月全面推广清洁燃料计划,开始向上海市场提供符合欧Ⅳ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的目标,满足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供应,支持了上海城市的发展。

高桥石化现有的生产区域由高桥老区和漕泾新区两个部分组成,共拥有86套生产装置和17.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自备电厂,主要产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润滑油基础油、石蜡、苯酚、丙酮、顺丁橡胶、丁苯橡胶、ABS、聚醚、DCP等。经过30年的持续培育和发展,高桥石化产品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是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已成为中国石化系统的润滑油生产基地;二是燃料油产品质量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产品质量升级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三是橡胶、苯酚丙酮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产品质量可靠,市场占有率较高,已被总部确立为长江以南地区的橡胶、苯酚丙酮产品的生产基地;四是聚醚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目前高桥石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聚醚生产基地;五是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控制力、影响力实现了飞跃性的提升;六是出口创汇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近10年里,合计创汇37.63亿美元,2010年出口创汇额达到6.89亿美元,成为上海市出口创汇的骨干企业之一。

(四)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与应用[25]

高桥石化成立初期,坚持油、化、纤、精细化工综合发展的方向,贯彻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壮大科研机构,引进科技人才,增加科技投入,消化与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以改革生产工艺为主,积极开展技术改造,炼油厂成功研制出14种新油品,化工厂开发出乙苯绝热式脱氢制苯乙烯、乳液接枝法制ABS树脂、高效催化剂制高密度聚乙烯、提浓树脂分解法制苯酚丙酮等重大工业生产技术,使部分主要生产技术赶上了国外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1986年,高桥石化相继拥有炼油、化工、塑料加工、精细化工4个研究所,形成专业研究所和车间试验组两级科研场所与队伍。1982—1990年,高桥石化重视投入科研开发资金和科技情报调研,完成主要科研项目116项。其中,开发新产品占67%,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占33%。常减压蒸馏装置的节能改造、年产2万吨苯酚丙酮装置的技术改造、CC级和CD级单级柴油机油等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万吨乙烯管式裂解试验装置、SH-1型乙烯裂解工业试验炉、新型减黏裂化工艺、甲基叔丁基醚合成工艺、冰箱隔热用聚氨酯树脂组合料等65项科研成果获上海市或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有26个产品获上海市新产品奖。科技项目的工业生产应用率达85%,新产品研制投产率达90%,两次被中国石化总公司授予科技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加强“三废”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1990年与1982年相比,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减少21.11%,COD排放量减少37.92%,工业总产值增加35%。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应用由生产过程控制向辅助工程设计、辅助企业管理方面拓展,从单元开发向系统开发过渡,先后开发成功应用软件57项,其中,获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8项。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上海浦东的开发,国际最先进的石化技术不断被引进,并运用于高桥石化生产,世界新的石化工艺和成熟技术成为主流,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开创了高桥石化大生产的崭新局面。为提高现有生产装置的技术水平,高桥石化坚持把技术吸收消化和技术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前14年,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累计达12.70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1.61%,共完成5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429个。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4个,其中5项被中国石化总公司列为优秀技术改造项目。到1995年,先后对1号催化裂化、环氧丙烷、苯乙烯、2号蒸馏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其中,1号催化裂化装置改造后,年处理量从73万吨提高到93万吨,汽油收率从47%提高到50%,年增效益2000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前14年里,有211个项目通过了各项技术鉴定,85%在工业生产装置上得到应用,有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7项获上海市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2项获上海市新产品奖;研制开发的128个新产品中,有120个投产或试产,产量共11.14万吨;增加产值5.52亿元,利税1.29亿元。“九五”期间,高桥石化实施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向“拳头”产品倾斜的策略,并做到适时投入。2000年当年共投资48259万元,其中基建1369万元,技改46890万元。经过技术改造扩瓶颈,2号蒸馏装置的日加工量提高了500吨;延迟焦化装置的日加工量也由1400吨提高到1700吨;2号催化装置改造为ARGG后,丙烯不但大幅增产,还满足了下游装置的需求,而且打通了外销的渠道;4.5万吨/年苯酚丙酮改造后,年生产总能力已超过15万吨;6万吨/年聚醚扩能后,产量提高到8万吨/年;6000吨/年DCP改造后,能力达到8000吨/年设计标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同类型单体装置。

进入新世纪后,高桥石化更加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与应用。十年间,先后引进了炼油润滑油加氢、加氢裂化、连续重整、SZorb和化工ABS、苯酚丙酮、溶液丁苯橡胶等十多套石化行业先进的生产装置,并快速建成投运,为高桥石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高桥石化还十分重视消化引进工作,加强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消除生产运行瓶颈,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为进一步拓宽产品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桥石化经过自我加压,充分发挥上海工业生产和终端消费龙头地位的优势,多出优质成品油和优质化工产品,吸引优质客户,确保了经济增长。近年来,高桥石化紧紧围绕“解决生产经营瓶颈问题”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两大目标,加强技术攻关,抓好科研开发,取得了较好成效。通过对催化油浆回炼攻关,为实现原油“吃干榨尽”奠定了基础;会同总部相关单位继续开展ABS国产原料替代实验,成功开发了ABS新牌号,拓宽了产品的应用领域;积极推进新型聚合物多元醇等12个聚醚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研究改进了DCP大颗粒结晶工艺等,科研力度不断加大、科研经费不断增加、新产品不断增多,产值迅速增长。五年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42个,投入资金8375万元,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授权,高速铁路专用聚醚等有技术、有需求、有效益的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实现了较好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

30年来,高桥石化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94项,其中省部级成果148项;共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536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部级145项;共有8项自有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围绕做精做强“精品油品”和系列特色“新材料”,共开发试制新产品250多项。

(五)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6]

30年来,高桥石化依照企业自身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要求,走出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高桥石化建立初期,正值国家、地方治理整顿企业起步,后续为企业循序渐进的成长打下扎实基础。1986年起,高桥石化正式实行经理负责制,形成了经理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紧接着,顺应深化改革的要求,企业扩大了自主权,开始从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企业管理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模式,逐步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管理方法上,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手段为主;在管理模式上,由以计划管理为主,转变到以市场为导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各项专业管理日益完善,更加严密,更加科学,从而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至时,高桥石化又从完善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入手,对生产厂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包干,对非生产厂实行专业承包,把承包责任制具体落实到车间、部门和个人,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到1990年,高桥石化获得“国家二级企业”、“节能二级企业”等称号;产品获得3项国家金质奖、12项国家银质奖、51项市(部)级优质产品等荣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浦东开发开放启动。1991年,高桥石化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供销、财务实行集中管理。1992年5月,明确提出将管理体制转为经营管理型,基层工厂为生产管理型。一方面积极形成对外开拓开发的局面,另一方面做到眼睛向内,练内功、抓管理,并延续1988年提出的推行全面经济核算,各厂全部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成本核算和管理。为了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减少资金使用成本,1997年1月,高桥石化成立资金调度中心,实行内部收支两条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实现对银行资金统借、统还,既保证了项目建设资金及生产资金的及时到位,又可减少对外借贷。尤其在“八五”、“九五”期间,高桥石化通过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坚持落实“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的要求,连续多年提出新的技术经济升级目标,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增效措施,在生产管理、工程建设和科技开发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水平。

进入21世纪,高桥石化管理重心开始向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大思路去拓展,根据集团公司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的总体框架与思路,抓住扁平化管理作为推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契机,对原体制弊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03年10月31日,高桥石化撤销下属工厂和分支机构建制,设置事业部制。“撤厂建部”的完成,标志着扁平化管理正式启动。紧接着,高桥石化又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效率,果敢地走出“五大步”:一是以提高企业运转效率为重点,进一步精简、优化管理机构;二是以实现流程管理为重点,组织绘制《工作程序、业务流程手册》,重新划分公司与事业部的职责分工;三是以重构企业信息网络为重点,积极推进先进的信息技术ERP;四是以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为重点,开展管理人员定岗定编和竞争上岗;五是以规范管理为重点,进行管理制度的修订和编制。经过整合,“三项制度”与ERP管理和《内控手册》的有机统一,初步形成“横向职责清晰、纵向分工明确,对内对外分离、上下权限合理”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又经过近7年的持续准备,“撤事业部、建作业部”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至2010年8月,高桥石化一揽子实施了《公司优化管理组织、深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实行两级管理,扁平化管理改革工作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高桥石化还积极推进各项管理改革,规范理顺管理关系。以“三基”工作为重点,积极培育“行政管理集约化、运行管理现场化”的基层管理新机制,从而促进了管理体制的精简高效。根据总部的统一部署,高桥石化还坚持以三支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为基础,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对企业薪酬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与架构,无论在改革力度、调整幅度方面,还是在与市场接轨的紧密程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激励约束进一步强化,工资结构进一步简化,工资标准进一步健全,改革目标与稳定目标同步实现。高桥石化注重常态化管理,深入开展了争创“双峰杯”、“文明班组”等活动,强化“三基”工作,加强了基层建设;还定期组织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坚持采取“自查与检查相结合,以自查为主;抽查与普查相结合,以抽查为主”的“大岗检”检查方法,重点检查各生产岗位专责制、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维护保养制、质量负责制、安全生产制、岗位练兵制、思想政治工作制等相关制度,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基础管理。

1.高桥石化绿色环保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11年10月8日至12日,高桥石化炼油#1和#14门、化工#1门等处的5个空气监测仪的日均数据为:二氧化硫0.016~0.018mg/m3、二氧化氮0.0045~0.005 mg/m3、总悬浮颗粒物0.207mg/m3、硫化氢0.001mg/m3

监测仪似乎在默默诉说高桥石化为打造一流的炼化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因为这些数据远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事实也正是这样。高桥石化着力实现环保,从产品、工艺流程等多环节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以蓬勃的朝气进入低碳时代。

2.供应清洁油品

“清洁生产是炼化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桥石化的企业文化理念深深植根于员工心中。

加氢精制反应可精制油品,加氢裂化反应可实现重质原料轻量化,二者是提升油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桥石化14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30万吨/年润滑油加氢装置投产后,提升油品质量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产的汽油、柴油分别达到世界燃料规范二类油标准和三类油标准。

2008年9月,高桥石化300万吨/年直馏柴油加氢装置顺利通过欧Ⅳ柴油生产工况标定,精制柴油的硫含量只有38ppm,比欧Ⅳ柴油标准(硫含量不大于50ppm)低了24%。这表明,高桥石化拥有持续批量生产欧Ⅳ柴油的能力,这为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高桥石化12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可将3套催化裂化装置全年生产的100余万吨汽油全部进行吸附脱硫处理。处理后汽油调和组分的硫含量不大于10ppm,汽油产品平均硫含量小于10ppm,达到沪Ⅳ标准,甚至部分达到欧Ⅴ标准。

2010年,“伊卡璐”号油轮满载着4500吨欧Ⅴ汽油驶向香港,这是高桥石化首次向香港市场供应欧Ⅴ汽油。

2010年,高桥石化兑现诺言: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全面供应欧Ⅳ汽油和欧Ⅲ柴油。从欧Ⅰ到欧Ⅴ,高桥石化始终站在我国炼油行业的前列,为上海这座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尽了一份力,踩着城市的“清洁节拍”前行。

3.推进绿色生产

高桥石化1~9月份丁苯橡胶废胶率平均值为0.71%,比日本工艺包指标1%还低0.29%,比该公司自定的先进指标0.85%低0.14%,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丁苯橡胶的榜样作用下,其他化工产品也纷纷“赶超”,ABS、苯酚丙酮、顺丁橡胶装置生产稳定,产品质量优异,1~9月份产量完成率为101%~104%。化工板块1~9月份累计利润10亿元,为上海的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9年12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在杭州湾北部的漕泾开辟上海化学工业区,这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第一期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同时也是上海四大产业基地的南块中心。

上海化学工业区前景被看好,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有意投资的外商仍在观望。上海市政府迫切希望一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漕泾打响第一炮。

中国石化决定落户该工业区。在这样的时刻,做这样的投资决策有一定风险,但这里有“第一桶金”,有高桥石化的未来。

为了带动工业区内其他项目建设,高桥石化决定将“龙尾”项目20万吨/年苯酚丙酮先开工。20万吨/年苯酚丙酮项目的开工,不仅标志着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正式启动,也为高桥石化赢得了未来;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上海化学工业区整个产业链的加速建成,也成为高桥石化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起点。

如今,上海化学工业区已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园区和绿色化工风向标,全球各大化工巨头纷纷落户上海化学工业区。

4.打造景观企业

上海市政府在研究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延伸段的产业布局和结构时提出,高桥石化要积极发展绿色炼油、绿色化工,重点发展上海产业政策扶持鼓励的清洁燃料、高档润滑油、全精石蜡等精炼成品油产品,扩大生产上海化学工业区乙烯等项目的配套产品,形成产业链。

中国石化提出,将高桥石化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加工基地、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基地、石蜡生产基地、清洁石化产品生产基地,同步推进高桥石化老区改造。政府与企业的想法不谋而合,为高桥石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如何打造一流企业?高桥石化提出必须把握三个方向:

一要按照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要求,坚持差异化发展,抓住安全、环保两个关键,充分利用老区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依托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加速结构调整,加紧淘汰落后生产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提升产品质量。

二要将高桥石化的发展融入中国石化发展之中,前瞻性地考虑公司应如何利用中国石化整体发展带来的原料优势、产品后路优势,做大做强精品炼油、特色化工等产业,关停高污染装置。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环境,形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景观企业。

三要根据集团公司统一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和开拓具有竞争优势的新项目、新业务。

“与城市共同发展,与城市和谐相处”是石化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高桥石化一直不懈坚持和执着努力,并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高桥石化绿色环保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六)高桥石化开拓创新、持续发展的30年[27]

高桥石化成立于1981年11月6日,是我国国有企业联合重组的第一个重大改革成果。沐浴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高桥石化已走过了30年历程。实践充分证明,这30年是高桥石化开拓创新、持续发展的30年。

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高桥石化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装置从高桥老区规模较小、装备落后的40余套扩展到漕泾新区、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70余套,可生产近300种高品质石油化工产品,拥有装机容量17.5万千瓦的自备电厂;原油加工能力从430万吨/年、化工产品从6.5万吨/年,分别跃升到125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总资产从近5亿元骤增到185亿元;销售收入从14亿元/年增加到600亿元/年;利润从3.9亿元/年、利税从6.1亿元/年,分别增加到32.1亿元/年和117.3亿元/年,30年累计上缴利税449亿元,相当于再造了3.5个新高桥。在加快自主发展的同时,高桥石化积极推进合资合作,先后与德国巴斯夫、美国加德士、瑞士汽巴、日本三井、韩国SK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成立了9家合资企业,2010年实现利润25.8亿元。

高桥石化已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加工基地、百万吨成品油出口基地、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聚醚生产基地,DCP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商。高桥石化是中国石化系统骨干企业之一,是上海市重要能源生产基地和优质产品获奖最多的企业。

高桥石化30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创造的辉煌业绩,特别是形成“高桥漕泾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得益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凝结了几代建设者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回眸高桥石化30年,凸显和贯穿了一条鲜明的主线:着眼持续发展,落实“六个注重”。

(1)注重深化改革。改革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桥石化坚持深化改革,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率先实行用工制度合同化管理,再造以市场为导向的全覆盖薪酬体系,稳步有序完成10家单位改制分流,构建了公司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2)注重结构调整。抓好结构调整是取得发展主动权,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高桥石化十分注重结构调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按照高桥调整、漕泾拓展的发展思路,加强老区炼油装置改造和整合,不断推进内涵优化,加快老区化工产品结构优化,关停了一大批没有竞争优势、与环境不相容的生产装置,全力打造漕泾新区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着力把老区“做精做强”、新区“做大做优”,提高了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

(3)注重严细管理。实施严细管理是确保组织机构、生产装置高效运行,促进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桥石化坚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的方针,加大安全环保控制力度,完善科学管理体系,推行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以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比学赶超”活动,奠定了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

(4)注重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桥石化紧紧围绕“服务生产经营”和“提升竞争能力”两大目标,积极推进以消除生产瓶颈和新产品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工作,注入了公司持续发展的源泉。历年来,高桥石化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14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56项;8项自有技术获得国家专利,7项专有技术被集团公司认定;开发试制新产品250余项;曾荣获全国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

(5)注重党建创新。党建创新是促进生产经营,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桥石化各级党组织坚持聚精会神抓党建,贴近实际创特色,自觉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化改革主方向、和谐发展主旋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打造了极具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领导集体;自觉围绕中心、融入管理,加强基层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做法;自觉把“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发挥了效能监察服务经济、促进廉洁的作用,从而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6)注重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高桥石化坚持把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建立企校合作办学机制,设立“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奖励基金”、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共同的价值取向等方面,不断推进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了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石。

当前,高桥石化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和实施“高桥漕泾两翼齐飞”的战略,努力同时做好“坐稳高桥”、“拓展漕泾”两篇大文章,全力巩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七)改革是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8]

2011年11月6日,是高桥石化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和总结公司30年来所走过的不平凡的改革之路,对于指导公司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公司成立之初的改革,主要围绕内部收权、统一管理来开展

1984年7月,为搞好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公司决定收回各厂的营业执照,实行统一管理。1986年9月,公司正式实施经理负责制,明确了党、政、工之间的关系。1988年,公司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形成经理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恢复党委对企业的思想政治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1991年5月,明确公司为经营管理型、基层工厂为生产管理型。

2.积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公司深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首先,开展劳动人事制度改革。1992年,按照中石化总公司“八五”期间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经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讨论通过,确定了公司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目标。

作为中国石化总公司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公司积极探索实践,实行用工制度合同化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劳动用工制度,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相对稳定、劳动合理流动的用工制度。从1992至1993年,剥离3985人,考核下岗375人,解除合同162人。由剥离人员为主体兴办的40家集体企业,走向市场,搞活经营,1993年盈利2129万元。

通过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卓有成效的“减员”工作,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据统计,2003年6月末公司总人数为11017人,比1991年末的19659人净减员8642人,减员比例达44%,在整个集团公司内名列前茅。

其次,有效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精神,从1998年起,公司在分配制度改革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大胆引入市场劳动力价位,把工资“增量”部分向对企业贡献较大的职工倾斜。当年,对31个简单劳动岗位实行月全部收入指导线;1999年和2000年,又先后制定了第二批、第三批月全部收入指导线,覆盖到所有技术工人、一般干部和处级干部岗位。2003年,公司又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技能工资、工龄工资以及部分津贴、补贴和奖金为补充的基本工资制度,逐步理顺了企业内部各层次的分配关系,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对稳定人才队伍、促进生产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积极探索专业化重组改革,为精干主业铺垫。自2000年以来,公司在全系统范围内大力推进专业化重组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从根本上解决机构分散、资源分散等问题。

原公司化工二厂长期以来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尤其是污染严重,公司于2000年9月及时关闭化工二厂的腈纶、粘胶亏损装置,并对精细化工厂和化工二厂进行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新组建的精细化工厂得到了有效发展,产品外销量持续上升,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增长。

同时,公司还尝试实行了对保卫、教培、监察、计划等条线的集中管理,精减了管理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多经企业的重组从内部自身的重组归并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多经系统人员分散、机构小而多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和解决。

3.改制分流,为精干主业跨出成功一步

进入21世纪,中石化借鉴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做法,于2002年提出了把结构调整和减员分流相结合的改制分流新举措。为了稳步推进改制分流,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精神,确立了“精心组织、规范操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方针,坚持将“规范操作”作为实施改制分流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每个改制单位的全过程,使公司改制分流工作在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向前推进。

从2002年2月正式启动到2007年8月,公司先后在车辆运输、物业管理、印刷、工程监理、包装产品、饮用水、粉煤灰处理、化工仓储、润滑油灌装、港口服务、氮气生产、装置运保、检维修、设备制作等多个行业中,分批培育并实施了10家单位的改制分流,累计分流职工3204名,涉及改制资产达3.08亿元。

4.实施扁平化改革

2003年,公司被列为总部扁平化改革的六家重点单位之一。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在10月16日出台了管理体制扁平化改革总体方案。主要工作原则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行政与政工同步,上市与存续同步,母体与多经同步;扁平化、专业化重组交叉进行,以专业化重组推进扁平化改革。

2003年10月31日,公司举行了“撤厂建部”仪式。撤销原高桥分公司炼油厂、化工厂、供销公司建制,成立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供销事业部;撤销存续公司所属精细化工厂、化工三厂、热电厂,成立热电事业部、精细化工事业部、聚氨酯事业部。取消工厂建制,成立事业部,标志着公司体制扁平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2010年8月8日,围绕“管理体制扁平化、资源利用一体化、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总体目标,公司按照先易后难、稳步展开,试点先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全面推进优化管理组织、深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自2010年年初起,相继在销售、财务、水务、分析、储运、后勤等18个业务领域实施专业化重组,实行公司一体化管理;随后,又推进了炼油四部、化工一部的改革试点,检验作业部模式下,相关业务运行的有效性、指挥管理的协调性、上下衔接的顺畅性以及应急处置的可靠性。经过充分的试点论证和大量的前期准备,8月8日,扁平化管理体制正式运行,将事业部制改为作业部制,公司由传统的三级管理体制调整为先进企业普遍采用的两级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模式,减少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凸显了公司机关处室“决策、管理、监督、服务”的职能和生产作业部“生产运行、成本控制、队伍建设”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形成了分工明确、权责明晰、指挥灵敏、运转顺畅的管理机制,对公司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公司30年来始终坚持自我加压、自找课题,以人为本,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承受的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平稳推动各项改革;始终坚持以改革统揽全局,对长期以来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机制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大变革,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大解放,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管理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公司30年所经历的各项改革,为公司今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八)坚持对外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共创双赢[29]

纵观30年对外合作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艰辛历程,公司不仅引进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而且加快了装置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有效提升了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1.公司成立初期,就开始了积极的对外合作交流

1981年12月4日,加拿大宝兰山公司商务发展部经理葛林百德等3人到高桥化工厂参观,并就技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洽谈。

1983年6月30日,公司与美国钢铁公司就“年产万吨ABS树脂生产技术转让和在用生产线出售”签订了一项贸易合同,刘钧副经理代表公司在贸易合同上签了字。该合同贸易总额480万美元,是公司成立以来第一个成套技术引进合同,也是公司所属工厂建厂以来最大的一项引进项目。

1985年11月,公司组建以李明兴副经理为团长的六人丁苯胶乳考察团赴宝兰山有限公司在加拿大、美国的生产厂考察,通过考察取得共识:“中外合资改造老企业,可以收到花钱少见效快的效果。”(www.daowen.com)

1986年4月25日,我国与加拿大在上海第一家生产丁苯胶乳的合资经营企业——上海高桥宝兰山有限公司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正式成立。10月30日,举行上海高桥宝兰山有限公司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陈锦华、加拿大驻华大使葛汉、宝兰山公司总裁达特兰及高桥石化公司领导杨永林、冯文学等出席。中加双方各投资50%,合营年限为15年。1987年1月15日上海高桥宝兰山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丁苯胶乳装置技术改造工程竣工投产。虽然规模只有3000吨/年,但投产头三个月就盈利100万元,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988年6月30日,加拿大宝兰山公司将在上海高桥宝兰山有限公司的资产转让给联邦德国巴斯夫公司,转让协议书在加拿大签字,原公司改名为上海高桥巴斯夫胶乳有限公司。

1989年3月12日,国内最大的胶乳生产企业、年产2万吨丁苯胶乳的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体有限公司成立。通过技术优势、辅助材料国产化及售后服务三大措施,以增强在国内的竞争实力。

2.合作引进从化工向炼油拓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1990年5月23日,经中国石化总公司批复,同意炼油厂与美国加德士石油公司合资兴建上海高桥加德士润滑油有限公司。11月22日,上海高桥加德士润滑油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上海高桥加德士润滑油有限公司利用公司炼油厂生产的优质基础油,按雪佛龙公司优越的配方加入指定的添加剂,调和生产各种中高档润滑油,该公司刚开业时生产调和能力为2万吨,现年生产调和能力达到5万吨,丰富了中高档润滑油品种。

1994年2月18日,由高桥石化公司与瑞士汽巴嘉基公司、日本烷基酚株式会社三方合资的上海汽巴高桥化学有限公司合同签字仪式隆重举行。11月18日,上海汽巴高桥化学有限公司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公司决定工程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期投资2950万美元,建成塑料抗氧剂工程,全部工程将投资8800万美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精细化工添加剂生产厂家。

在“九五”前三年发展方案中,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连续重整UOP技术,使公司的汽油质量大幅度提高,被誉为“绿色”产品。

2003年,公司与德国巴斯夫合资成立了上海巴斯夫聚氨酯有限公司。其产品是一种多用途的聚合物,被广泛用于汽车工业、建筑业以及家电等行业,供应中国市场MDI量达50%以上。

2003年,公司在建造30万吨/年润滑油加氢装置过程中,引进美国雪佛龙公司润滑油异构脱蜡专利技术、工艺包和催化剂,有工业应用经验,技术先进可靠。2004年11月装置建成投入正常生产后,公司已成为集团公司“长城”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的主要供应基地。

2004年3月,公司与德国巴斯夫、美国亨斯迈及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上海联恒异氰酸酯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全球最大的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2004年11月26日,公司与韩国SK株式会社合资建设的6万吨/年溶剂项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合资合同、章程的签字仪式。2005年11月8日,上海高桥爱思开溶剂有限公司举行6万吨/年溶剂装置开工仪式。2006年12月13日,炼油事业部正式向SK合资公司提供生产用气。6万吨/年溶剂装置开工投产所生产的环保型溶剂将填补中石化业内高质量、高档次溶剂的空缺,并用于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

2005年10月15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化学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约,双方决定建立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学有限公司,合作建造双酚基丙烷(简称BPA)装置,该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双方各占50%股份。BPA是生产环氧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的主要原料,该装置投产后,将打破长期以来国内BPA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基本上可消化20万吨/年苯酚丙酮的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2006年7月28日,中国石化和日本三井化学合资兴建的12万吨/年双酚A项目在上海化学工业区举行开工仪式。2008年9月2日,12万吨/年双酚A项目建成中交。2008年12月16日,12万吨/年双酚A装置开车投产一次成功。

2009年,公司建成的120万吨/年SZorb装置引进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开发的催化汽油吸附脱硫技术,这是一项生产低成本清洁燃料油、无硫汽油的工艺技术,被国际上称为有生命力的新工艺技术。装置运行结果显示,SZorb可以转移汽油中约99%的硫含量。公司120万吨/年SZorb装置投产后,使汽油的硫含量降低到50ppm以下,为上海改善大气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9年12月9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就苯酚丙酮项目签订了关于新建项目的备忘录,同时就三元乙丙橡胶项目签订了意向书。2010年8月2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天普在总部会见了三井化学株式会社社长田中稔一一行。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并签署了《关于推进苯酚丙酮合资项目的备忘录》和《关于推进三元乙丙橡胶合资项目的备忘录》等相关合作文件。公司总经理张涌出席了签字仪式。

(九)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30]

一是起步阶段(1981—1990年)。

首先,高桥石化公司联合后,根据各企业特点和联合后出现的新情况,加强了企业光荣传统教育。1987年4月,公司提出了企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事求是,开拓前进。当时,公司经理杨永林接受《高桥石化》报采访时,对公司企业精神作了以下解释: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反映了高桥石化公司和基层工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和广大职工为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反映了高桥石化公司所走过的道路和艰难历程。

实事求是,是指导高桥石化公司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的优良作风,不浮夸,不搞花架子,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开创我们的事业,求实求严,一丝不苟,蓬勃发展,既发展事业,又造就人才。

开拓前进,是高桥石化公司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指导思想,从而使企业不断发展。企业精神是企业历史、现状与发展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而也是企业的精髓所在。

其次,注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奖励。1987年,公司首次评比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奖,奖励内容涉及理论研究奖、工作创新奖、信息建议奖、文学创作奖等10个单项奖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集体奖等。

再次,引导职工业余爱好,丰富职工的文体活动。1982年7月12日《高桥石化》报创刊,企业职工有了自己的报纸。1984年7月,公司成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1985年1月,为鼓励职工业余爱好,公司职工业余艺术协会成立,设美术、书法、摄影、集邮、联谊舞等五个专业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创作和展示活动,受到职工的欢迎。1986年5月31日,公司举行庆“六一”家庭运动会,共有11家单位、46个家庭、74名小运动员一同参加比赛,家庭运动会呈现欢乐、祥和的气氛。

这十年中,公司举办了两届职工运动会,尤其是1986年6月14日首届职工运动会在黄浦区工人体育场开幕,运动会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体现了公司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1988年6月底,在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际,举行了七项体育比赛,高桥石化公司获得桥牌冠军、男子乒乓球、女子羽毛球团体第三名,女排、女子乒乓球团体第四名,男子足球第五名的好成绩。

1989年10月18日,公司举行时装设计美容大赛。有12家单位、近百套时装参加比赛,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观摩了时装设计美容大赛。

二是发展阶段(1991—2000年)。这十年,公司的生产经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围绕生产经营做了许多工作。

1991年,为迎接公司成立十周年,在市工人文化宫和市音乐家协会的帮助下,7月25日,《高桥石化之歌》经集体创作完成定稿。9月28日,公司举行《高桥石化之歌》群众性演唱比赛。1994年,在上海市“上海工人有力量”主题歌会上,《高桥石化之歌》获得“上海市优秀企业之歌”称号。

随着“九五”前三年规划的实施,公司领导提出要发扬“超常规”精神,广大员工正是在“超常规”精神激励下,埋头苦干,公司“九五”前三年规划提前完成,被总部领导誉为“高桥速度”。

1995年8月29日,公司全面开展凝聚力工程建设。1996年6月5日,公司炼油厂被命名为“上海市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炼油厂提出的“严格+真情=凝聚力,改革+科技=创造力,以凝聚力和创造力构筑一流企业”的理念,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称赞。

1996年,公司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指导思想,要求职工转变观念、集思广益,为降本增效多做工作。1997年1月3日,公司提前2个月完成降低成本8100万元的目标。

三是深化阶段(2000—2010年)。进入21世纪,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在理念的提出、价值取向的深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2003年8月1日,公司开展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最佳优秀格言、警句评选活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出了1670条格言、警句,经投票选出20条最佳优秀格言、警句,内容涉及爱岗敬业、安全生产、诚信等,在引导职工价值取向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全面修订、制定公司管理制度。2004年10月18日,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一次管理制度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此举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做到有据可查,为打造具有公司特点的制度文化迈出了一大步。

2005年,由公司团委牵头,围绕企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活动。比如:“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经营者的倡导和员工的参与谁更重要”、“以人为本,凝聚人才是以物质投入为主还是以精神投入为主”、“设备的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哪个更重要”、“增强公司竞争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哪个更关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以引进人才为主还是以培训人才为主”、“企业管理中,严格和真情哪个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本质安全,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哪个更重要”,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对职工认识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引导激励作用。

2006年10月23日,公司聚氨酯事业部开展“放心文化”大讨论活动,开展以“企业让国家放心、用户放心、职工放心;职工让社会放心、企业放心、家庭放心”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级让一级放心的文化建设活动。进一步规范职工行为,把“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作为职工的自律守则。

再次,2007年4月4日,张涌经理与12位一线青年职工座谈,要求大力营造“比业绩,讲诚信,善合作”的氛围。随后,在相关会议上又提出要“尊崇秩序、永葆激情、励志创新”的新要求。“诚信、合作、业绩、创新”理念已初步形成,在职工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2007年12月10日,公司宣传部、团委向全体职工征集企业文化宣传画作品,收到职工创作作品40余件。一些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企业文化宣传画在《高桥石化》报上刊登,受到职工的喜欢。

2008年11月,公司推出廉洁文化建设实施办法。坚持从上面抓、从正面抓、从源头抓为原则,采取理念导廉、制度保廉、宣传倡廉等措施,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洁文化氛围。

2009年4月28日,公司召开“科学发展重实践,我要安全当先锋”党内主题活动推进会,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徐立乔书记在会上指出,大量的事实表明,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最深厚的底蕴,是确保安全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从文化理念和机制上着手,增强职工安全遵章的自觉性是深化“我要安全”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持续开展“责任、放心”党内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这次“我要安全”主题活动形成的好做法,重点在健全机制、培育职工职业道德和安全文化上下功夫。

2009年,公司紧紧抓住世博会这一重大契机,组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迎世博”的“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抓世博理念宣传,规范员工行为,促进职工文明素养的提升。由于组织有序,参与广泛,公司被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上海市“迎世博600天”指挥部授予“迎世博宣传教育贡献奖”。

公司为宣传贯彻集团公司《员工守则》和《企业文化建设纲要》,2010年2月8日,下发《高桥石化职工行为规范》共12章48条。内容涉及工作纪律、业务活动、学习培训、工作着装、接待礼仪、使用电话、收发电子邮件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了职工在上班期间的文明礼仪和职业行为。

公司30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当时的特点。今后,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指引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31]

30年来,公司共召开了五届党代会。资料显示,历届党委在抓党的建设过程中,都进行了积极的、成功的探索。

1.增强大局观念,注重思想联合,积极落实党的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公司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原因,下属企业的联合触及了各单位原有利益,产生了各种想法,党委明确提出了要坚持联合方向,用思想联合确保和推进企业联合。同时,党委对“文革”和“文革”前的案件进行了认真清理和复查,为117名知识分子平反,还平反了84件冤假错案,恢复党籍11人,撤销或减轻党籍处分20人。这一系列的政策落实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生产经营得到了稳步发展。

在发展党员中,党委注重“两个较多注意”,即较多注意知识分子和一线工人。据资料统计,截至1987年,公司发展党员658名,其中知识分子276名,占42%,公司发展知识分子入党的典型材料受到了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2.积极开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育,确保生产经营平稳运行

1988年4月,党委制定了《党政职能分开和政工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对全公司党的工作机构作了调整,调整后,全公司专职党务干部由原来的265人减少到75人。同年5月,公司成立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

1989年8月,为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党委重新调整了党的工作机构,加强了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1990年,根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总公司的部署,公司开展了政工专业职务的评聘工作。

1990年5月15日,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六次年会上,公司被授予1989年度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

3.学理论,议大事,围绕“九五”计划,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公司党委立即组织传达学习,引导大家联系公司改革和生产实际,加深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理解,增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同年,开展了党支部达标上等级活动,深化“党员责任区”、“党员模范岗和争当敬业创业的先锋,争当关心群众模范”等活动,引导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1995年下半年,公司党委制订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三年(1995—1997年)规划,从五个方面提出了25条措施,从制度上保证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九五”前三年,公司集中34.55亿元资金进行“九五”前三年方案的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公司要求发扬“超常规”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全力支持项目建设。1998年5月22日,“九五”前三年项目建设全部建成投入正常生产,被总公司领导誉为“高桥速度”。

4.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活动”为抓手,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增添新活力

1997年,公司党委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还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现代化管理、现代科技、市场经济、WTO基本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同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的意见》,较好地发挥了党委中心组学理论、议大事、出思路的作用。

1998年,公司党委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广泛深入开展“想大局、比先进、算成本、干实事”党内主题活动,配合行政抓好扭亏增盈工作。

2000年,公司党委在总结推广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高三先”党员管理理念。要求党员思想觉悟高于群众、业务技能高于群众、工作业绩高于群众;要求党组织重要事情党员先知道、重要任务党员先行动、业务技能党员先培训,形成党员教育管理的良好机制。

2002年,公司党委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开展WTO知识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入世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4年,公司党委坚持以夯实“三基”工作为抓手,将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作为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着力点,为确保全年任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7月至11月,公司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这一目标,始终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取得实效”和“群众满意”这个关键,顺利完成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任务,群众满意度为99.87%,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005年,公司把“保持党员先进性,争创效益最大化”党内主题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各事业部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公司制定了《“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修改完善了《政纪处分暂行规定》,逐步形成了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

2006年,公司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生产建设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不仅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争创效益最大化”党内主题活动,而且下大力气组织原油适应性改造立功竞赛活动,稳步推进了原油适应性改造工作。

2007年,公司党委重视建章立制,制定下发了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和《考核细则》,全面推动公司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双争”、“四评”、“责任、放心”等党内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过一年的实践,“双争”、“四评”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的先进党员,使群众感到“党员就是不一样”。通过“安全责任从我做起”专题组织生活、“责任,放心”主题大讨论、“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党员签名承诺仪式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党员牢固树立“责任在我心,工作零缺陷”的岗位理念,党员应成为良好作风的示范者和倡导者。

2008年以落实公司《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重点,创新党员教育方法,在基层党支部全面推行微型党课,掀起了党员自我教育的热潮。加强党小组建设,举办了党小组长培训班,提高党小组长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坚持“双培”理念,以“一线、一流、青年”为重点,把符合条件的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全年发展党员55名,其中生产一线党员38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69%。

2008年,公司按照上级组织的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细则》,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制度“管事、管人、管权”的作用。

2009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公司在3月至6月,分三个阶段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测评,职工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综合满意率达到了99.34%。

2009年以“我要安全”活动为内容,深入开展“责任、放心”党内主题活动。为了把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公司党委召开了“科学发展重实践、我要安全当先锋”党内主题活动推进会,引导党员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化对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活动的认识,准确把握“我要安全”内涵,切实增强责任主体意识。

2010年5月31日,集团公司召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会后,公司按照“组织领导先行,责任落实到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制定方案、注重宣传引领、突出渗透融合等工作过程,公司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果。2010年9月,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办公室主任张殿国在公司调研督导时,对公司创先争优活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公司30年的党建工作,充分证明“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给党建工作增强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十一)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32]

1.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为公司发展夯实基础

公司成立初期,根据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规定》,先后组织了六次职工文化补课考试,有1409人补课考试合格。同时还开展技术补课,经过应知应会补课考试,有1261人合格,初步改变了职工文化层次较低的状况。

1985年3月,公司开展群众性的“双无”(无违章、无事故)、“三规”(工艺、设备、安全)、“两制”(交接班制、岗位责任制)劳动竞赛,使职工遵章守纪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1985年11月29日,公司经理在公司机关创文明处室会议上推广十条工作方法,(一是一了解、二商量、三研究、四下达;二是走下去、带上来,研究好、带下去;三是办事要有目标,工作要抓重点;四是属于我做的,要一抓到底,是基层做的要一帮到底;五是既要为基层服务,又要坚持原则,要在讲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灵活;六是敢于负责,不扯皮、不推诿;七是工作要有制度、有重点,办事要有程序,要讲究时间、质量概念;八是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开讲究效果的会,反对开无准备的会;九是对自己要求要有严格标准,处处讲求以身作则;十是讲团结,讲互助,求大同,存小异,讲谅解),旨在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1987年,公司举办政治、经济、文化、现代管理知识等多种形式培训班,有200多名职工经过考试合格,14名工人被评为技师。1989年,公司对职工进行以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石化优良传统教育,轮训了6700多名职工。

2.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推出“2115”人才培养计划

1991年,公司提出教培工作重点是工人技术培训和干部岗位培训。把先培训后上岗作为教培工作重点来抓,同时抓好处级、科级干部上岗前培训。1992年,公司强调把车间日岗检作为加强基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制订了车间日岗检管理办法,作为处室岗检的一项重要内容。1995年,公司对700多名中高级工进行技术等级培训,其中有265名职工取得合格证书。全公司1344名特种作业人员双证率达到100%。

1996年9月19日,公司在第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2115”人才培养计划,即到20世纪末,建立一支200人的党政后备干部队伍,配备100位装置专家和100位学科带头人,引进500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紧缺人才。为此,公司还下发关于对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的办法等7个文件。

1996年,公司首批命名了3位装置专家和6位学科带头人,设立了300万元教育基金,并举办了劳资、人事、计算机、外语等专业培训,对9021人次进行了中高级工培训、上岗培训、特种作业培训和班组长培训。

3.用工形式改变,始终把培养高素质员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0年,公司针对精细化工厂和化工二厂实行资产重组,对二厂在职管理人员和岗位工人实行招聘,共安排180名职工上岗。

2001年,公司有5个处级干部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对全公司任用提拔科级以上干部实行任前公示;命名了16位学科带头人和7位装置专家,推荐了1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举办了安全等26个专题培训班,并选送5人到集团公司和上海市培训。

2002年,公司共组织了41个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全年开办各类高级工培训班10个,培训494人;推广了炼油厂气加车间和化工厂苯酚车间开展岗位培训的先进经验。

2004年,公司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民主管理工作研讨会”,并介绍了具体做法;制订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工作条例》和《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了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群众知情、参与、监督形式和途径不断拓展;首次以招标形式引进劳务人员。

2006年,公司调整、充实了公司设备专家组,明确了专家职责、活动内容以及培养激励措施,并结合原油适应性改造,启动了专家带教活动,确立了22名带教对象,签订了导师带教协议;在技能操作层面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化用工的引入,初步形成了能进能出的社会用工机制;依托外部培训平台,选送481名职工参加集团公司和上海市举办的各类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

2007年,公司设立“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奖励基金”,共对114名职工实施了奖励,奖励金额11.98万元;积极创办公司女职工周末学校,鼓励女职工参加技能培训,争当优秀女操作能手。

2007年,公司实施了“倒班职工浮动绩效奖励”政策,完善了派遣员工用工机制。2007—2008年,公司有4名职工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2008年,公司强化了各类职工培训。组织30名管理人员举办了“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组织11441人次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及技能操作人员,开展了172班次岗位培训。

2009年,公司实施了以安全、环保、节能、增效等为主题的7项专项激励活动,拓展了人员引进通道;加快了企校联合办学进程,加大了派遣员工引入力度,并明确了相关的准入标准,从数量、质量两方面缓解了技能操作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2009年5月14日,又有28名派遣员工成为公司正式职工。至此,已有72名派遣员工成为公司正式职工。

2010年,为适应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需要,公司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组织开展了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如,通过内部办班、外送培训等多种形式,为4970人次管理、技术人员和6020人次技能操作人员提供了培训机会;与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信息技术学校等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派遣专业教师,组织实施了4批143名校企合作生的培训和实习。

2011年5月31日,公司举办2011年业务竞赛,这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目的是通过业务竞赛,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三支队伍”素质和总体技能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