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中国石油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和利税总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油气勘探成果显著,储产量稳中有升。全年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一大批炼油和石化项目投产或启动,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全年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同比增长4.5%;生产乙烯941.2万吨,同比增长22.2%。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油气业务不断扩大,其他企业在海外石油领域的开拓也取得了突破。2006年,中国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管道建设继续顺利推进,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试点项目——广东LNG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营,福建和上海LNG项目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2006年国有石油公司进一步推进专业化重组整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可再生能源业务领域也加快了发展步伐。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能源行业产销两旺,石油企业效益可观,三大公司业绩喜人。中国GDP一举突破20万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0.7%,再创1999年以来的新高。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其中原油产量1.84亿吨,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表观消费量3.46亿吨,天然气消费量556亿立方米;石油净进口1.62亿吨,对外依存度47%,均创历史新高。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国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769亿元、利润总额3007亿元、税费总额2734亿元,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1.经济效益: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2006年,国际油价明显呈现高位震荡走势,虽然下半年油价一度跌破了60美元/桶大关,但WTI均价仍达到了66.2美元/桶,同比上涨了9.5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整体利润达到3618亿元。与此相反,2006年中国的炼油业延续了上年的困境。在国家限价政策的影响下,成品油价格持续倒挂,炼油业亏损额继续扩大。虽然下半年由于国际油价逐渐回落,炼油企业在年末几个月终于扭亏为盈,但全年炼油业仍整体亏损391亿元,同比增亏137.3%。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见表5-12)。
表5-12 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石油行业”包括石油、石化系统,不包括化工系统。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见表5-13)。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2005年的利润增长38%相比,2006年仅增长了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利润增长率也较上年下降了一半以上。
表5-13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预计值。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2.勘探开发:油气储产量持续增长
2006年,中国石油企业深入挖潜,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千万吨级的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勘探大丰收。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三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均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国石油集团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中国石油国内第六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化集团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化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当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底,中国海油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国石油集团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国内石油和天然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国石油集团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国石化集团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0%。中国石化集团“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油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中国海油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三年前增长了21%。
3.炼油与化工:一大批项目投产或启动
2006年,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主要油品的表观需求量(国内产量加净进口量)同比增长了6%,达到3.46亿吨。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加工原油1.16亿吨,同比增长4.8%,中国石化集团加工原油1.46亿吨,同比增长4.6%。
2006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1653.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国石油集团生产成品油7347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国石化集团约生产成品油9343万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见表5-14)。
表5-14 2006年中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 单位:万吨
①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2006年煤油产量总量与分项之和的数据略有出入;②中国海油2006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26.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由于乙烯需求快速增长,中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全年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同比增长22.2%。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的产量为207万吨,同比增长9.5%,中国石化集团的产量为633万吨,同比增长15.3%,排名世界第四位。长期以来,中国的乙烯领域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国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达到了64.62万吨。中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见表5-15)。
表5-15 2006年中国乙烯产量 单位:万吨
2006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国家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2006年,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的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的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的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国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可以看出,中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方向不断推进。2006年,中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国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到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国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同比增长6.7%。中国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同比增长16.7%,达到7.8吨,2006年,中国石化的加油站数量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中国石化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中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三位。
4.国际合作:海外业务持续扩大
2006年,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继续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尼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分别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约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国石油集团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国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2006年,中国石化集团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全年中国石化集团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国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的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该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
2005年收购优尼科公司受阻并没有让中国海油停止国际收购的步伐。2006年初,中国海油出资22.68亿美元收购了尼日利亚OM1130区块的45%的权益,这是世界级的高质量油气资产,该区块所包含的Akpo油田的P50可采石油储量约为6亿桶,估计整个OM1130区块内还有高达5亿桶以上的P50可采石油储量潜力。此外,中国海油还收购了尼日利亚OP1229区块35%的权益,与赤道几内亚签署了s区块的产品分成合同,获得了澳大利亚OuterBrowse盆地4个区块25%的权益,与肯尼亚政府就5个勘探区块签署了产品分成合同。在油公司“走出去”的同时,专业公司也不甘落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服)与TricoMarineServices,Inc成立合资企业EasternMarine,共同发展国际性近海工作船服务和运输业务。中海油服目前已在印尼、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南海六号”赴澳大利亚执行壳牌作业合同,首次打入国际高端市场。迄今为止,中国海油的海外业务遍及10个国家,可勘探面积超过70万平方千米。
值得关注的是,除三大石油公司外,中国其他企业在石油领域的开拓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中信集团2006年以19.1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的卡拉赞巴斯油田;中国中化集团与阿联酋政府就联合开发乌姆盖万海上油气田达成了协议。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已初见成效。随着国际能源秩序的调整,油气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西方利益集团也设法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发展进行阻挠,这将使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面临更多的摩擦与障碍。
5.油气管道:骨干管网基本形成
2006年,中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也已铺设完成。
天然气管道:全长475千米、设计年输气能力15亿立方米的淮阳—武汉的天然气管线(淮武线)投产。该线将西气东输管道与忠武输气管道连接起来,投产后将进一步提高湖南、湖北两省的供气安全性。此前,西气东输管线已分别通过投产的冀宁支线和靖榆支线与陕京二线相连。其中冀宁支线全长910千米,设计年输气能力91亿立方米;靖榆支线全长113千米,设计年输气能力155亿立方米。这使西气东输与陕京二线形成了环网供气的格局,提高了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新增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的西气东输180亿立方米/年增压及配套工程也顺利实施。涩宁兰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的延长线——兰州至银川段开工建设,该管线全长401千米,将把涩宁兰输气管道与西气东输管道连接在一起。设计年输量50亿立方米、全长78千米的大庆—哈尔滨输气管道也已开工建设,该管道建成后将成为实现中国“北气南下”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输油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国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国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国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截至2006年底,中国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道总长度已超过4万千米。按照规划,到2015年,中国油气干线管道将超过10万千米,形成一个庞大的管道运输网。
2006年是中国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尼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中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十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管理体制:战略性重组再写新篇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2006年国有石油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专业化重组整合持续推进。
中国石油集团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重组,包括:①对大庆炼化分公司与林源炼油厂进行重组整合,整合后纳入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统一管理。②整合销售资源,将中国石油化工与销售西北分公司、兰州化工销售分公司、乌鲁木齐化工销售分公司、独山子化工销售分公司、宁夏化工销售分公司五阶化工销售单位合并重组后成立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分公司;将东北地区原来五个分散的化工销售公司整合并成立东北化工销售分公司,负责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化工产品销售工作。③整合研发资源,成立了石油化工研究院和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④在2005年完成对锦州石化、辽河油田要约收购之后,2006年又完成了对吉林A股流通股股份的要约收购。
中国石化集团斥资143亿元,以现金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了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中原油气、石油大明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通过整合子公司资源,中国石化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有效地解决了内部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问题。另外,中国石化集团还以33亿元收购了东方石化公司。
中国海油和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中化建)进行重组,中化建整体并入中国海油。中化建是一家以化肥、化工品生产和国际贸易为主的公司。两家公司的重组,增强了中国海油在化肥领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海油还以3.88亿元收购了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83.2%的股份,获得20家加油站和一座1.66万立方米的成品油库,其意义不仅在于该公司因此进入了上海的成品油销售市场,更代表着中国海油由此全面进军下游油品零售市场。
7.科技创新:加大投入成果斐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10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国石油集团全年共申请专利1221项,比2005年增长33%,在156个中央企业中名列第二;全年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引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阶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6年,中国石化集团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石化集团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不仅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而且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国石化集团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国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和“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双双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田群,使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8.可再生能源:助力能源可持续发展
2006年,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产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疯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了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60万亩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中国石油计划到“十一五”末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600万亩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国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对中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与支撑。
中国海油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疯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中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回顾2006年,中国石油工业成绩斐然;展望2007年,新的发展目标振奋人心。从石油石化行业的环境来看,中国石油工业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在全面实施“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的进程中,国家需要中国石油工业为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不断做出新贡献。通过百万中国石油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石油工业将以油气的可持续发展支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3]
(二)2007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7年[14],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运行特点。全年GDP为249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中国石油工业持续、有效、较快发展,国内外生产继续增长,石油市场供销两旺,油品价格稳中趋升,国际贸易更加活跃,实现利润继续增加,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全年共生产原油187亿吨,生产天然气693.1亿立方米。石油表观消费量继续增长,达到3.70亿吨,石油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83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树立全局观念,肩负发展重任,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同时,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主要经济指标再上新台阶。
1.经济效益同比继续增长
2007年,国际油价总体上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由年初的50多美元/桶上涨至年末的90多美元/桶。全年西得克萨斯轻质油(WTI)期货年均价格达到7239美元/桶,较2006年上涨了9.32%,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形势和经济效益较好,净利润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普遍出现增速放缓的态势。炼油业务继续受制于国家的限价政策,成品油价格持续倒挂,亏损额进一步加大。年报显示,200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145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获净利润5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与上年28.08%的增速相比明显放缓;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净利润为312.6亿元人民币,同比仅增长1.1%。
2.勘探开发获得重大发现,油气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2007年,我国石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油气产量实现持续增长。
2007年5月,中国石油集团宣布发现冀东南堡油田。该油田的发现是继任丘油田之后我国石油勘探史上又一激动人心的发现,使我国新增三级油气当量地质储量11.8亿吨,对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供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老油田的勘探开发也有了新进展。中国石油集团所属吉林油田二次开发取得新突破,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万吨大关;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成为我国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的第三大油田;塔里木油田油气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共生产天然气153.69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区。中国石化集团所属胜利油田新增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塔河油田原油产量突破500万吨。中国海油在海上的自营勘探共获得18个商业及潜在商业发现,刷新了历史纪录,全年共发现三级地质储量近4亿立方米油气当量。中国石油集团当年新增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为8亿吨和4000亿立方米以上,特别是南堡油田的发现和万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苏里格大气区的形成,使该公司资源接替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变,储量结构和序列更趋合理,进入了新的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中国石化集团2007年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48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995亿立方米;中国海油全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42%,年内新增储量2.44亿桶油当量。据国土资源部2008年3月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工作。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中,石油为12.11亿吨,天然气为6974亿立方米。石油新探明冀东南堡、大庆古龙、长庆姬塬等3个亿吨级大油田,天然气新探明吉林长岭、长庆神木、四川广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处300亿立方米大气田。矿业产权市场进一步规范。2007年底,石油天然气的有效勘查许可证为1153个,有效采矿许可证为617个。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深化。2007年,我国共生产原油1.87亿吨,比上年增长1.6%;生产天然气693.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生产原油1.08亿吨,生产天然气542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0.83%和18.5%,全年的海外原油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10%,达到6023万吨,主要来自三个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油气田——苏丹1/2/4区项目(年产量1350万吨)、苏丹3/7区项目(年产量1002万吨)、哈萨克斯坦PK项目(年产量逾1000万吨)。中国石化集团原油产量为4108万吨,同比增长2.27%,天然气产量为80.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3%,全年获得海外权益油676万吨,增长22.9%。中国海油全年油气产量达到4046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0.2%。陕西延长石油集团2007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使具有百年历史的延长油田正式步入了我国千万吨油田的行列。
3.原油加工量再创新高,乙烯生产首超千万吨
2007年,由于成品油需求旺盛,我国原油加工量持续增长。全年共加工原油3.27亿吨,比上年增长了6.62%,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倒挂,地方炼厂纷纷停产。为保障市场供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集团两大成品油供应商所属炼化企业满负荷生产。根据年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油加工量为8.24亿桶,同比增长4.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加工原油1.56吨(按中国石化标注的1吨合7.35桶计,约为11.4亿桶),同比增长6.3%。
2007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1.95亿吨,比上年增长7.2。其中生产汽油5994万吨,同比增长7.2%;生产煤油1153万吨,同比增长20.0%;生产柴油12370万吨,同比增长6.1%。根据年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汽油2467万吨,与上年持平;生产煤油322万吨,比上年下降2.3%;生产柴油4893万吨,比上年增长7.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生产汽油2701万吨、煤油832万吨、柴油638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3%、31%和3.8%。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2007年主要油品产量见表5-16。
表5-16 2007年我国石油公司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 单位:万吨
*中国海油2007年的燃料油产量为656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和两大集团。
随着炼油化工业务改造的加快,我国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正在形成,抚顺、青岛、天津、福建、四川、广西、独山子等千万吨级炼油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07年,中国石化总投资达100亿元以上的安庆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全面启动,燕山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改造项目顺利投产。
2007年我国乙烯生产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总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达到1024.78万吨,成为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上海赛科的单套装置乙烯产量首次超过100万吨。2007年1月,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开工建设,至此,我国共有八套大型乙烯装置、740万吨产能同时在建,这在国际上也十分罕见。在这八大在建乙烯装置中,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各有四套。属中国石油集团的分别是新疆独山子100万吨乙烯、四川彭州80万吨乙烯、抚顺80万吨乙烯改造和大庆石化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属中国石化集团的分别是天津100万吨乙烯、福建80万吨乙烯、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和武汉80万吨乙烯。根据公司年报,全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共生产乙烯258万吨,同比增长24.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生产乙烯653万吨(包括扬巴和上海赛科100%的产量),同比增长6.02%;中国海油生产乙烯83万吨,同比增长29%(见表5-17)。到2010年,我国乙烯总产能已达到1585万吨/年。福建炼化、四川乙烯、武汉乙烯、镇海乙烯和天津乙烯等新建项目以及吉化公司、独山子石化、大庆石化、抚顺石化、华锦集团和广州石化等改扩建项目都在2010年前建成投产。同时,一批与千万吨炼油项目配套的乙烯项目也将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期间进行前期工作。
表5-17 2007年三大石油公司乙烯产量 单位:万吨
2007年,中国石油集团完善销售终端网络,加强加油站改造。全年销售成品油8574万吨,同比增长14.5%。其中零售量为5482万吨,同比增长16.6%,加油站总数达到18648座,同比增长2.4%。平均单站日销量8.4吨,同比上升7.7%,市场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石化集团的成品油总经销量为119亿吨,同比增长6.9%,其中零售量为7662万吨,同比上升了6.2%;中国石化的品牌加油站为29062座,其中自营加油站为28405座,特许经营加油站为657座,比2006年的800座有所减少。中国海油以2006年投资3.88亿元收购上海星城石油有限公司旗下20座加油站为起点,开始进入加油站这一成品油零售领域。截至2007年11月底,含已批准待收购项目在内,中国海油已拥有加油站150多座,油库总库容47.45亿立方米,并取得了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
4.国际合作业务跃上新台阶
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内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中国各大国有石油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合作取得了新业绩。
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产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5241万吨,原油作业产量达到6023万吨,同比增长10.20%,权益产量也增长了6.7%,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标志着海外事业跃上新台阶;天然气作业产量54亿立方米,权益产量35.1亿立方米。苏丹3/7区海上终端、阿尔及利亚阿达尔上下游一体化和阿克纠宾第三油气处理厂项目建成投运,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二期产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印度“东气西输”工程即将全线完工,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开工。新项目开发和战略合作也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集团与委内瑞拉能源矿产部签署了扩大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合作协议,特别是与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签署了阿姆河右岸气田勘探开发合同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运营协议。中亚天然气管道将在30年内每年从土库曼斯坦向中国供应3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对于保障国家油气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中国石油的海外业务己拓展到四大洲26个国家,初步形成非洲、中东、中亚—俄罗斯、亚太、南美5个油气合作区,油气开发生产项目达31个。在国内,中国石油集团与雪佛龙公司签订了四川盆地川东北区块天然气开发和生产合同,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油气上游合作项目。2007年,中国石油先后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石油与这些公司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7年12月10日,中国石化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以回购服务方式正式签署亚达瓦兰油田(Yadavararn)开发合同。亚达瓦兰油田面积675平方千米,目前已探明原油储量达180亿桶,是世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未开发油田之一。油田开发分三期进行。中国石化首期将投资20亿美元,建成45口油井,稳产后日产原油85000桶。在安哥拉,BP、安哥拉国家石油—中国石化国际公司位于安哥拉海上18区块的大Plutonio项目于10月1日正式投产。BP拥有18区块50%的股权,安中石化国际公司拥有该区块另外50%的股权。该区块面积约为5000平方千米,水深500~1500米。在国内,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两家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0亿美元,是中国第一个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的中外合资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市场换资源的大炼油项目。两家合资企业成立后,福建炼油乙烯合资项目将把位于福建泉州的现有炼厂的炼油能力从400万吨/年扩大至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沙特含硫原油;同时将建设一套8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一套80万吨/年聚乙烯装置、一套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和一套7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
中国海油海外勘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一是增持加拿大MEG油砂项目权益至14.57%;二是中标澳大利亚海上W06-1区块;三是与柬埔寨签订了F区块产品分成合同。
此外,中国中化集团、中信集团等海外石油业务也有新进展。
5.跨区域油气管网初具规模
2007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伴随着兰郑长成品油管线和“川气东送”天然气管线的正式开工,中国迎来又一个管道建设高峰期。
原油管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西部原油管道投产,此前西部成品油管道工程已于2006年9月投产,这标志着西部管道工程从建设施工期全面进入了管道生产运营期。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总长近4000千米。其中原油管道干线设计输量2000万吨/年,成品油管道干线设计输量1000万吨/年。该管道投产后,将与中哈原油管道共同组成“西油东送”的战略大通道。中国石化第一条数字化管道、华北管网塘燕原油管道建成投产。塘燕原油管道干线全长228千米,设计年输量为2000万吨,计划每年分别向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各输送1000万吨原油,此次投产的一期工程向燕山石化供油。2007年12月,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开工。中哈原油管道总体规划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西起里海的阿特劳,途经阿克纠宾,终点为中哈边界阿拉山口,全长2798千米。中哈管道前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448千米段,已于2003年底建成投产,年输油能力为600万吨;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全长962千米,于2006年5月实现全线通油;二期工程肯基亚克—库姆克尔段,全长761千米,规划200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届时将实现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中国新疆原油管道的全线贯通。
天然气管道: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川气东送”工程开工。“川气东送”天然气管道西起四川达州市,东至上海,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八个省市,全长1700余千米,项目规模与“西气东输”工程基本相当,同为我国天然气骨干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迈出了重大步伐。“西气东输”二线走向于2007年底落实,并于2008年2月22日正式开工建设。该管线全长9102千米,项目总投资1422亿元,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南至广州,东达上海,境外与横跨三国、同步建设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另外,涩北气田至格尔木的涩格输气管道复线工程投产。该管线全长177.25千米,设计输气能力20亿立方米。随着“西气东输”、忠武、涩宁兰、陕京一线和二线等管线的建成投产,“川气东送”等项目开工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二线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个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己逐步形成。
成品油管道:兰郑长成品油管道进入实施阶段。RES该工程西起甘肃省兰州市,途经陕、豫、鄂3省,终点为湖南省长沙市。干线全长2148.4千米,16条支线累计长698.2千米。这是当时中国石油规划建设的最长的成品油管道工程。中国石油投资建设的港枣管道进入试输油阶段。港枣成品油管道北起天津大港石化,南至山东省枣庄市,干支线全长647千米,年输送能力300万吨,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山东省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石化投资建设的河南首条长距离成品油管道——洛郑驻管道投入全线运行。该管道全长425千米,设计年输油量390万吨,起点为洛阳石化总厂,途经洛阳、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等15个市区县。另外,全长240千米的中国石化重点项目——九(九江)昌(南昌)樟(樟树)成品油管道工程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建油气管道约6万千米,其中原油管道1.7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3.1万千米,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区域油气管网,中国管道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7年,我国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也取得新进展。1月22日,上海LNG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上海LNG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工程总投资约70亿元,建设3座16.5万立方米的LNG储罐,计划于2009年投产,2012年达产,每年进口LNG300万吨(约40亿立方米);二期工程每年进口LNG600万吨。马来西亚作为气源供应国,将从2009年起向上海供应LNG。另外,中国海油下属的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合作,在福建省莆田市投资3亿元,于9月份开始动工建设中国首个LNG冷能利用项目。中国海油随后将相继投资建设冷能发电、废旧轮胎深冷粉碎、海水淡化、干冰制造、冷冻和保鲜物流项目,打造和建设福建LNG冷能综合利用工业园区。
6.企业重组整合持续深入
2007年,三大石油公司的专业化重组整合风起云涌。
中国石油集团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性重组,包括:①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原钢管厂整体划转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所属的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至此,中国石油钢管制造业首次联合重组圆满完成,迈出了中国石油钢管制造业联合重组的第一步。②将管道局所属的长吉、大庆、长春、沈阳、锦州、大连、秦皇岛、北京、中原、长庆10个输油气公司划归管道公司管理,并以管道局为核心,整合长输管道建设力量。③将辽阳石油化纤公司与辽阳石化分公司进行重组整合,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整体委托股份公司授权辽阳石化分公司实行全面管理。④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并入中国石油集团,成为中国石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此举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完善产业链,提升整体资源优势。⑤为增强对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三种介质长输管道的集中控制能力,在北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长输油气管道调度指挥中心——北京油气调控中心,实现对三种介质长输油气管道的远程集中调控。
中国石化集团重组勘探分公司,计划建设多个千万吨级油气田:按照油公司、石油工程公司以及油田基地系统“分开运作、分开核算、分开考核”的原则,启动部分石油局(分公司)整合重组和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组建工作。勘探分公司下设南方、西北、北方三个地区性勘探分公司和海相工作部,资产、业务、人员等重新整合。2007年4月,中国石化集团上游板块西南地区整合重组完成,在原西南石油局、西南分公司、中南石油局、中南分公司、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和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等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西南油气分公司和石油工程西南分公司;2008年1月,中国石化集团东北分公司(石油局)、勘探北方公司与华东分公司吉林项目部整合重组为新的东北分公司(石油局),对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实施一体化管理。2007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母公司5家炼油企业和63座加油站,进一步增强了主业的发展;收购了华润集团在香港的所有成品油营销业务,扩大了在港成品油营销业务。
继2006年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中化建)并入中国海油后,2007年4月,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中化供销)并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并在其基础上成立了中海油销售有限责任公司。除保留中化供销的原有业务外,还注入了中国海油的炼油、油品销售及原油进出口业务。2007年12月,中国海油还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湖北大峪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中化建持有的湖北大峪口股权从29.98%增加到83%,中化建并入中国海油,就使中国海油的化肥产量翻了一番,达到了400万吨。此次中化供销并入中国海油,也将对中国海油的化肥产业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当时规划,到2010年,中国海油要实现2000万吨化肥、250万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
7.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在石油企业实现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科技理论和技术创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中国石油集团渤海湾石油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的突破,指导南堡油田勘探获重大发现,其成果——“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及重大发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复杂碳酸盐岩油田高效开发配套技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油层保护与改造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项目——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在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石油钻采装备研制方面再次打破国外高端装备技术的垄断,成为全球第二个能研制特深井石油钻机的国家。中国石油五项成果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另外,中国石油集团整合科技资源,先后在2007年成立了工程造价管理中心、杭州地质研究院和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在上游领域,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炼油领域,适应劣质化原油加工的多项技术取得实质进展,满足国内Ⅳ(相当于欧Ⅳ标准)排放要求的汽柴油生产技术实现工业转化;在化工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年聚丙烯成套技术开发成功。面对高油价,中国石化集团还加强对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研究,合成气制合成油、生物柴油等中试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该公司全年申请国内专利1094件、获得授权813件,申请国外专利122件、获得授权62件。另外,中国石化集团还成立了以能源和环保为主攻方向、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工业化应用研究为重点的中国石化集团宁波技术研究院。
中国海油的“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和“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公司历史上是第一次。至此,中国海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科研成果已达35项。全年该公司共申报专利219件,专利受理161项(其中发明专利88项),专利授权125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8.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相得益彰
2007年,国家对节能减排更加重视,正式颁布经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推出了一系列硬性指标和措施,使作为节能减排大户的石油石化行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使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降低。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的减排量在全国减排总量中占有主要份额。
自2006年以来,中国石油集团能耗总量增幅得到有效控制,新鲜水用量连续6年保持负增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主要能耗和用水单耗指标总体保持下降趋势。截至2007年底,已累计实现节煤376万吨,节水15860万立方米,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6.97%和62.2%。2007年主要污染物COD(化学需氧量)比2006年削减4.4%,比2005年削减9.6%。
2005至2007年,中国石化集团的原油产量、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逐年增加,但生产过程的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逐年明显下降。以2005年不变价计算,中国石化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05年是0.91吨标煤,而2007年下降到0.82吨标煤,两年累计降低9.89%,相当于节约了810万吨标煤。与2005年相比,2007年油气生产综合能耗下降了6.43%,炼油综合能耗下降了3.36%。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2.17%,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了20.5%,两年累计节水1.7亿吨。
2007年,中国海油能源消耗量预计为480.2万吨标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080吨标煤,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746吨标煤,万元增加值新鲜用水量为3.49吨,实现节能量11.6万吨标煤。
面对高油价,三大石油公司还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节能减排工作增添了活力。
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已与四川、云南、山东等省达成生物能源合作协议。2007年,中国石油集团继续加强国内外新能源技术合作,与山西能源集团签署煤层气合作开发协议。利用“碳汇交易”,积极发展绿色新能源,并宣布,到2010年中国石油集团将形成新能源生产能力300万吨油当量。7月20日,中国石油集团捐资3亿元人民币,与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会。
中国石化集团与中粮集团于2007年4月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双方将在未来五年内合作建设年产100万~120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装置。
印尼种植商SMART Tbk于2007年1月初宣布,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香港能源有限公司(Hong Kong Energyltd)签署了一项乙醇合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5亿美元。三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以棕榈油为主的乙醇柴油及以甘蔗或树薯为主的乙醇汽油。2007年11月,中国海油所属我国首座海上发电厂、世界首座专为海上石油生产平台供电的风电项目——绥中36-1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440万千瓦时。此外,中国海油还与青海省签署战略合同框架协议,在青海省开展盐湖等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www.daowen.com)
回顾2007年,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和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较大的形势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展望2008年及未来,中国石油工业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包括资源约束性、环境复杂性、竞争激烈性、经营风险性和发展局限性等。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三大石油公司在科学审视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基础上,着眼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分别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中国石油提出“努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国石化提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中国海油提出“全面推进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举措,昭示着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15]
(三)2008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8年[16],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和深化,导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石油需求出现萎缩,国际油价年振幅超过70%,石油公司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尽管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受全球经济走势的影响也难以“独善其身”,保增长、拉内需、促和谐面临较大的难度和压力。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我围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以及其他石油石化企业,坚持抢抓机遇、攻克时艰、统筹协调、科学发展,在困境中谱写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1.经济效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明显下降,中国海油强劲上扬
2008年,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暴涨暴跌、国内成品油与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倒挂以及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造成油品需求骤然下降等原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的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大影响。根据两家公司年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实现净利润额均较上年大幅下滑。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年中国石油实现净利润11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中国石化实现净利润297.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3%。受惠于油气净产量大幅增长和年均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WTI和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分别为100.06美元/桶和97.26美元/桶,较上年分别增长38.47%和34.11%),炼油规模较小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的经营业绩逆势强劲上扬。年报显示,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8年净利润达到444亿元人民币,增幅为42.0%,延续了公司自上市以来所保持的长达8年的增长势头,再创历史新纪录。
2.勘探开发:老油田持续稳产、增产,油气总产量持续增长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8年我国发现和证实了15个亿吨级油气储量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石油13.4亿吨、天然气6472亿立方米。
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全面实施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取得一批重要勘探成果,特别是在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获得重要发现和突破。在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新发现了长8整装储量,新增控制加预测石油地质储量达数亿吨;在苏里格西一区,新增基本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数亿立方米;在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等的发现和突破,可望形成一个大的油气储量区。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5年超过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连续4年超过3000亿立方米,油气综合储量接替率为1.165。另外,老油田的开发也取得新进展:大庆油田全年生产原油4020万吨、天然气27亿立方米,年产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目标首战告捷;长庆油田在2007年年产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三大油田之后,2008年油气产量又比上年净增445万吨,年产油气当量突破2500万吨,相当于新增一个中型油田;塔里木油田油气产量实现2031万吨油当量,成为我国第四大油气生产基地;吉林油田油气开发再次获得新突破,继上年油气产量突破600万吨后,2008年油气产量首次突破700万吨油当量大关。
2008年,中国石化集团已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2.98亿吨、可采储量4550万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53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08亿立方米。在东营凹陷、泌阳凹陷等老区富油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亿吨,实现了储量的“东部硬稳定”;在西部,塔河油田于奇等地区的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三级储量4.49亿吨,形成了“西部快上产”的增储上产区块;在南方,新场地区部署钻探的新10井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了1000亿立方米的储量规模。
中国海油2008年共钻获13个自营油气新发现、2个合作发现,并独立成功评价11个含油气构造。其中锦州25-1的评价结果尤其让人振奋,这是渤海海域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轻质油田。根据美国证监会的定义,该公司2008年的储量替代率为60%。受惠于新发现的贡献,公司全年的内生储量替代率高达111%。年内中国海油的蓬莱19-3二期B平台、文昌油田群和西江23-1等主要项目也如期投产。
2008年,我国共生产原油1.89亿吨,同比增长1.07%;生产天然气760.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3%。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生产原油10817.6万吨,生产天然气617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0.49%和13.8%。全年中国石油集团的海外原油产量达到6220万吨,同比增长3.3%。中国石化集团全年共生产原油4180.0万吨、天然气82.6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8%和3.3%。中国海油油气总净产量达1.954亿桶油当量,同比增幅达14.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原油产量在2007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后,2008年原油产量达到1089.73万吨,同比增长5.63%。
3.原油加工:炼量增幅放缓,乙烯产量下降
在石油需求先热后冷的变化下,2008年我国共加工原油3.42亿吨,同比增长3.7%,增幅比2007年下降约2.7个百分点,总体呈现增幅放缓的特征。中国石油集团一批大型炼化基地相继建成投产,炼化规模实力大幅提升,原油加工量、炼化主要产品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的原油加工量为1.25亿吨,同比增长3.2%;中国石化集团全年新增炼油能力1350万吨,原油加工量为1.69亿吨,同比增长4.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的原油加工量为1112.79万吨,同比增加17.79万吨,同比增长10.76%。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8年我国共生产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2.08亿吨,同比增长6.9%,增幅比2007年低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汽油6347.5万吨,同比增长5.8%;生产煤油1165.4万吨,同比增长0.5%;生产柴油13323.6万吨,同比增长8.0%。据年报及有关数据,中国石油的汽油产量为2346.5万吨,同比增长6.6%;煤油产量为220.9万吨,同比增长9.5%;柴油产量为4829.4万吨,同比增长2.0%。中国石化分别生产汽油2909万吨、柴油6878万吨,分别增长11.97%和10.12%;煤油产量为799万吨,同比下降3.97%。
2008年,我国炼化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千万吨含硫原油加工配套项目全面建成投产,使大连石化成为困内最大的炼油基地,原油一、二次加工总能力跃至2050万吨/年,每年可加工含硫原油1600万吨。中国石化青岛10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建成投产,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到2010年,我国已建成的大炼油项目达到21个,加工能力超过2.4亿吨,占全国总能力的57%。其中属于中国石化的有14个,总产能达到1.6亿吨/年以上,中国石化将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构建起强大的产业集群;属于中国石油的有6个,包括大连石化、兰州石化、抚顺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独山子石化以及长庆石化;属于中国海油的有惠州大炼油项目。
2008年下半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化工产品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乙烯需求减少,进而使相关生产企业调整乙烯产量。全年我国乙烯总产量为1025.6万吨,同比减少2.1%。其中中国石油共生产乙烯268万吨,同比增长3.7%;中国石化生产乙烯628.9万吨,同比减少3.74%。2009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有5套乙烯装置建成投产。有专家认为,这将使目前已出现的乙烯过剩迹象更趋严重。
4.成品油销售: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
2008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经历了少见的复杂形势。上半年先后应对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特别是成品油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和油价严重倒挂造成的成品油供应紧张,下半年又经历了北京奥运能源保供以及市场行情逆转,成品油出现罕见的供大于求。全年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05万吨,同比增长10%。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两大集团统筹规划,积极应对,优化资源流向,扩大终端销售。中国石油全年共销售成品油8450万吨,资产型单站日销量9.8吨,创历史较好水平。其中,销售高标号汽油1465万吨,同比增加146万吨,增幅11.07%;加油站总数为17456座,减少6.4%,其中资产型加油站6725座,减少2.0%。中国石化销售成品油12298万吨,同比增长3%。其中零售量达到8410万吨,同比增长9.8%;平均单站年销量2935吨,同比上升8.8%;中国石化全年新发展加油(气)站720座,加油站总数达到29279座,同比增长0.7%,其中自营加油站同比增长0.9%,至28647座,特许经营加油站同比减少3.8%,至632座。中国海油继续加大加油站收购力度,与杭州康博石油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正式入驻浙江成品油销售市场;与山东省潍坊市签署协议,获得后者持有的山东海化集团51%的股权,获得海化旗下的两座加油站以及油品分销资格。目前,中国海油正在国内以多种方式加紧建立成品油的炼制及销售网络,计划到2010年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建设1000座加油站和配套油库。
5.管道储运:“西气东输”二线全线开工,LNG资源进一步落实
2008年,我国油气管网及配套建设有序推进,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西气东输”二线全线开工建设,国内一批重要的油气管网相继建成或投产。与此同时,大连、江苏LNG项目一期工程也开工建设,并签署了一批LNG购销协议。
原油管道:曹妃甸—天津原油管道投产。曹津原油管道起自曹妃甸首站,终至天津大港的中转油库,全长190千米,设计年输量为2000万吨。
天然气管道:①2008年2月22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东至上海,南达广州,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14个省区市,管道主干线和8条支线全长9102千米。工程设计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年,总投资约1422亿元,计划于2010年建成通气。②2008年7月9日,中哈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中哈天然气管道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的组成部分,全长1293千米,由中哈双方合资建设。③中亚天然气管道首末站分别于2008年10月1日和21日在乌兹别克斯坦卡什卡达利州和我国新疆霍尔果斯开工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起自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边境的格达伊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我国境内的霍尔果斯。管道总长度1818千米,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525千米,哈萨克斯坦境内1293千米。项目总投资预计为73.1亿美元。这是中国首条从陆路引进境外天然气的跨国能源通道。预计2009年底中亚天然气管道将实现单线通气,2010年实现双线通气。项目全面竣工后,在30年的运营期内,每年将从中亚地区向中国输送约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该管道将与“西气东输”二线连接,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距离最长、等级最高的油气输送管道。④内地首条供澳门天然气管道——横琴—澳门输气管道开通。该管道设计年输气量为2亿立方米,初期主要供应澳门电厂,远期将满足澳门工业和民用需要。⑤永清—唐山—秦皇岛段输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该输气管道全长320.4千米,设计输气量为每年90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超过32亿元,于2008年底竣工。该工程是陕京二线的支线工程,也是东北天然气管网与华北管网连通工程,旨在将东北管网天然气和国外液化天然气引入华北管网,实现华北地区多气源、互补互备的联合供气,提高供气保障程度和供气安全。⑥全长51.6千米的冀东油田首条天然气外输干线——南唐(冀东南堡油田至唐山市)输气管道正式投产。⑦榆林—济南输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该管道全长1045千米,设计年输气量30亿立方米,计划于2010年建成投产。
成品油管道:①九江—南昌—樟树成品油管道贯通。该管道设计输油量为330万吨/年,管线全长240千米,总投资近6亿元。②昆明—大理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该管道设计运输能力为290万吨/年,全长323千米。③长炼—株洲成品油管道投入使用。该管道工程总投资8.7亿元,全长274千米,首站设在湖南石油分公司的长岭油库,末站设在株洲815油库,设计输送油品能力为600万吨/年。④嘉兴—苏州成品管道投油成功。该管道全长76千米,设计输送量为250万吨/年,起点为浙江嘉兴,终点为江苏苏州。管道贯通后,将有效解决苏州地区成品油运输不畅的问题,也为上海石化提供一个高效、畅通的产品通道。此外,中国石油集团的兰郑长成品油管道兰郑段主体也已完工。
我国长距离油气输送管道建设迅猛发展,已累计建成投入运营6万多千米,形成了跨区域的油气管网供应格局。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原油管道长11028千米,成品油管道长5656千米,天然气管道长24037千米。自2000年以来,随着多条长输油气管道的兴建,我国的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在大流量输气管道设计、油气输送管道运行、管道工程建设施工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进步。
2008年,我国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也取得新进展。大连、江苏LNG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大连LNG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接收站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300万吨/年,供气能力为42亿立方米/年,于2011年初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600万吨/年,供气能力为84亿立方米/年。江苏LNG项目接收站也分两期建设,一期规模350万吨/年,供气能力为8亿立方米/年,于2011年初建成投产;二期增至650万吨/年,供气能力为87亿立方米/年。接收站的气源主要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家。根据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与卡塔尔和壳牌签署的LNG购销协议,中国石油集团将在25年内每年从卡塔尔进口300万吨LNG;根据该集团与壳牌签署的另一项LNG购销协议,壳牌将在20年内每年向中国石油集团供应200万吨LNG,气源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的高更项目。中国海油也与卡塔尔签署了LNG购销协议。在未来25年内,中国海油每年将从卡塔尔进口200万吨LNG;中国海油还与道达尔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从2010年开始每年从道达尔的LNG生产厂进口100万吨LNG。
6.国际合作:上游业务再谱新曲,非油气资产并购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我国各大石油公司持续开展国际合作业务,取得了新成绩。
中国石油的海外石油和天然气作业产量分别达到6220万吨和67.3亿立方米,再创历史新高;原油管输能力和炼油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200万吨/年和1160万吨/年。乍得项目在稀油勘探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这个项目建成200万吨以上产能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储量基础。哈萨克斯坦滨里海中区块储量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外围见到良好油气显示;PK项目发现规模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并在复杂走滑构造带勘探获得成功,有望发现一个新的油田群。苏丹3/7区首次在基岩勘探和浅层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对于指导苏丹其他区块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苏丹4区、苏丹6区,以及阿曼5区、印尼加邦和萨拉瓦提等区块加大甩开勘探力度,新发现多个高产油气藏。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已建成苏丹1/2/4区、3/7区和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并在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地建成7个200万吨以上油气项目,初步形成了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以及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海外投资业务分布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运作着73个项目。与此同时,下游项目也取得进展。中国石油与乍得合资建设的年加工能力为100万吨的恩贾梅纳炼厂奠基,这是乍得的首个炼油项目。2008年,中国石油还与许多国家和国际石油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例如,与叙利亚石油矿产资源部签署《中—叙合资建设炼厂合作协议》和《中—叙石油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叙东部德尔祖尔省建设年加工能力为500万吨的炼油厂;与尼日尔签署开发该国迄今最大的石油勘探区块——阿加德姆(Agadem)陆上石油区块的合作协议,中国石油将在今后3年内投资50亿美元对该区块进行开发;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合资开发可采储量超过3000万吨的乌国明格布拉克油田;2008年10月,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关于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的原则协议》,2009年2月,双方签署了《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与伊拉克北方石油公司签署了艾哈代布油田开发与服务合同;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RECOPE)签署了《CNPC与RECOPE炼厂合资公司协议》;与古巴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在石油领域扩大合作的框架协议》,等等。
中国石化在缅甸、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也门、俄罗斯都实现了重要的油气勘探发现,预计全年权益油同比增长31%。在伊朗,中国石化投资20亿美元的雅达瓦兰油田已正式开工。该油田是世界上还未开发的特大油田之一,已探明石油储量约32亿桶,天然气储量约800亿立方米,预计原油产量可达到30万桶/日。中国石化还以20亿美元收购了Tanganyika石油公司。Tanganyika公司主要在叙利亚从事石油生产,拥有叙利亚Oudeh、Tishine区块权益,已探明储量以重油为主。据Tanganyika的储量报告,截至2007年底,该公司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4亿桶。
中国海油完成对挪威Awilco Offshore ASA(Awilco)总值171亿元人民币的整体并购,这是中国能源企业迄今收购非油气资产全部股权中价值最高也最具技术含量和战略意义的海外并购案。Awilco公司主要从事海洋石油钻井业务,现有和在建的平台共13个,业务范围覆盖澳大利亚、挪威、越南、沙特阿拉伯以及地中海地区。该公司还与哈斯基能源公司达成了一项股份收购协议。根据协议,中国海油将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哈斯基能源公司旗下子公司哈斯基能源(马都拉)股份有限公司的50%股份。哈斯基能源(马都拉)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尼马都拉海峡拥有天然气和凝析油田。双方将根据产品分成协议进行共同开发。
中国中化集团以4.56亿美元价格收购了Soco也门公司的全部股权,标志着中化在中东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取得了新突破。
7.战略合作:加强综合协调,赢得市场先机
在国内,2008年各大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以及大专院校的战略合作,为向综合能源公司发展赢得市场先机。
中国石油集团与吉林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利用吉林的资源优势,开发种植新能源植物,生产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粮新能源,并形成产业链;与湖南省就天然气利用项目合作签订框架协议,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授予中国石油集团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燃气特许经营权,同意协调长沙、株洲、湘潭等城市,批准昆仑燃气公司进入各城市燃气项目;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加强在海外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承包等对外经济活动方面的业务合作;与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运输保障、机车用油、自备车管理和战略通道建设等方面深化战略合作。
中国石化集团与上海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杭州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争取用3~5年时间,在杭州临江工业园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石化城;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海油与山东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整合地方炼油企业和港口码头、油气管网、城市燃气、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唐山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石油化工、成品油销售、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建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企业改革:重组整合持续推进
2008年,三大石油公司延续了上年的专业化重组态势,并加强了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资产整合。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继续实施战略性重组,两级行政、三级业务管理的体制架构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与大庆石油管理局重组整合后,统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保留大庆石油管理局企业名称,实现了油田上市和未上市业务的统一规范和一体化管理。整合大庆、吉林两个油田钻探力量的大庆钻探工程公司正式成立,通过重组整合,构建了集钻井、测井、录井、物探等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管理格局,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中国石油和母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的资产整合也持续推进。2008年8月,中国石油与中国石油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收购中国石油集团所持中油香港51.89%股权,收购对价约为75.9亿港元(约9.72亿美元)。收购完成后,中国石油将大力开拓城市燃气业务和CNG业务。11月,中国石油以53亿元的价格收购中国石油集团风险作业服务业务资产。收购方为中国石油下属的辽河油田分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及长庆油田分公司,出售方为中国石油集团下属的辽河石油勘探局、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港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石油管理局、四川石油管理局及长庆石油勘探局。
中国石化集团的重组整合更加深入。①继2007年成立勘探分公司之后,中国石化集团对上游业务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将勘探分公司机关、海相工作部与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整合,组成新的“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负责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的一体化管理;②将东北分公司(石油局)、勘探北方公司与华东分公司吉林项目部整合重组为新的东北分公司(石油局),对东北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实施一体化管理;③杭州炼油厂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并入镇海炼化分公司;④进一步理顺成品油销售管理体制,将原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宁波保税区镇海炼化油站公司的60座加油站移交给中国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经营管理。
中国海油完成对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中化建)和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中化供销)的战略重组。按照规划,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主要的化肥业务被纳入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中海油销售有限责任公司,除继承中化供销原有的化工产品销售业务外,注入了中国海油的成品油销售及原油进出口业务。同时,中海气电公司升级为集团公司,整合中国海油的LNG现货贸易。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完成与美国百仕通集团的合资项目交割,中国化工的子企业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整体重组改制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百仕通集团出资6亿美元持有20%的合资公司股份。中国化工与百仕通集团的合作是我国中央企业采取非上市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首例。
9.科技进步:一批成果获得国家奖励
2008年,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一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
中国石油集团“输油管道α-烯烃系列减阻剂开发及其制备工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我国陆上重点气区天然气高效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技术与应用”和“酸性火山岩测井解释理论、方法与应用”、“原位晶化型重油高效转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工程化成套技术”、“稠油污水循环利用技术与应用”、“聚合物驱油工业化应用技术”等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石化集团的“高效择形催化技术开发及其在对二甲苯生产中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胜利油区复杂断块油田稳产技术”、“中国大陆科学深钻的科技集成与创新”、“10万吨/年苯胺成套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回收炼厂乙烯资源成套工业化技术的应用”、“FCC干气制乙苯气相烷基化与液相烷基转移组合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含氮有机废水生物脱氮新技术与工程化应用”、“30万吨合成氨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研制及应用”八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外,中国石化三次采油助剂研发中心在北京化工研究院挂牌成立,这将推动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发展战略的实施步伐。
10.节约替代: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新能源开发
石油石化行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耗大户,节能减排、节约发展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投入机制,安排126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并将资金向先进装备开发和高新技术创新方面倾斜。2008年9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所属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这是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该交易所将在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形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排市场体制机制,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中国石化集团在24大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上继续投入近30亿元,主要节能指标和各板块节能技术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计划。与2005年相比,中国石化集团已累计节能1190万吨标煤,超过了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十一五”节能总量任务目标(788万吨标煤)。中国海油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力度,全年约实施289个节能减排项目,共实现节能38.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8.9%。
为鼓励和规范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中国石油集团四川6万吨/年、中国石化集团贵州5万吨/年和中国海油海南6万吨/年三个小油桐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项目,其中海南项目已于2008年9月25日在海南省动工。该项目以小桐子(麻疯树)为原料,在海南生产并推广B5(添加5%生物柴油)、B10(添加10%生物柴油)生物柴油,将在国内形成首个生物柴油销售示范市场。与此同时,大庆油田牡丹江页岩油中试先导基地建设项目开工,这是中国石油集团批准的首个油页岩示范项目。该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油页岩资源,页岩油产量将达到3万~5万吨/年,对于进一步研究完善页岩油开采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增长率仅为0.5%~1%,三大主要经济体全面进入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在此大背景下,我国进入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由于国际油价在经历暴跌后持续低迷,国内石油石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石油石化企业的预期营业收入和利润继续下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石油产业转“危”为“机”,有赖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科学制定应对方案,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新优势,在低迷期突破瓶颈,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在困境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2009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9年[17],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导致的深度衰退后,于下半年出现了企稳和复苏迹象。中国经济经历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经受了重大考验,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面对险象环生的外部环境,中国石油企业迎难而上、沉着应对、审慎决策,危机中求生存;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国内油气开发实现“油稳气升”,炼油销售、油气管道和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国际合作高歌猛进,国内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的战略合作显著加强;企业改革持续深入,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节约替代成效显著,经济效益总体好于预期,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运行:科学组织,强化管理,经济效益好于预期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石油需求总体下降,油价在经历跌宕起伏的走势后,总体水平较上年大幅下落(2009年全年WTI和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格分别为61.92美元/桶和61.67美元/桶,较上年分别下降38.12%和36.59%),国内主要用油行业增速放缓,对以油气生产为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的经济效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严峻的困难面前,中国石油集团加强产运销储综合平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适时组织油田限产和复产,科学安排原油加工,关停低效无效装置,保持合理库存,积极调整营销策略。同时,强化投资控制,优化投资结构,实行有保有压;强化内部管理,加强费用标准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性支出。经过艰苦努力,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总体保持平稳健康运行,经营状况逐季好转,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年报,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公司全年实现净利润103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4%。
中国海油于2009年2月重组成立中海石油炼化与销售事业部,形成了炼油、化工、销售、重油利用四大产业板块,确定了低成本、差异化、科技引领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内涵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外延式扩张做大产业规模的发展道路。惠州一期炼油项目一次性顺利投产,原油加工量、产品生产量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成品油销售在困境中艰难入市,销售公司成品油销售突破“市场壁垒”,成品油、化工品销售额和营销收入分别超过计划24%和39%;油气利用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沥青生产经营创造历史佳绩。此外,公司在降本增效、精细管理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科学发展。尽管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海油延续数年的净利润增长势头被中断,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年报,全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94.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3.6%,但中国海油2009年经营业绩仍好于预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200亿元,不仅在2008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而且上下游业务更加平衡,产业链日趋完善。公司的发展质量和财务健康状况继续保持良好水平,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处在行业较高水平。实现利润位于央企前列,在国际同行中也属较高水平。多项效益指标继续位于央企前列。
受惠于原油价格大幅下降导致原油加工成本的降低和国内成品油定价新机制,中国最大的成品油供应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扭转了2008年由于油价倒挂导致的炼油业务严重亏损局面。但受年初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2009年,该公司油田板块出现近10年来首次月度亏损,炼化和销售企业库存增加、部分装置被迫减产停产,公司生产经营一度十分艰难。为此,该公司大力拓展市场,优化生产经营运行,加强产销研结合,强化营销组织,改进客户服务,加强精细管理,使企业经济效益大为好转。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年报,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国石化全年净利润为61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见表5-18)。
表5-18 2009年三大石油股份公司经济效益
2.勘探开发:新增储量创新高,开发实现“油稳气升”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1.2亿吨,连续第四个年度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7234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三大石油公司勘探成果显著,西部油田的建设正在崛起,渤海湾获得一系列油气发现。
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继续实施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在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以及四川盆地等主要探区获得一系列战略发现和重大突破。2009年,集团原油储量替换率为105%,天然气储量替换率为197%,油气当量储量替换率为132%。老油田开发也取得新进展:长庆油田油气生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油当量,达3006万吨油当量,从而超过胜利油田跃居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田,成为近10年中国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按照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发展规划,到2015年,长庆油田的油气总当量将达到5000万吨,并在此基础上持续稳产。
中国石化集团增加勘探投入,强化圈闭储备。川东北雷口坡组勘探取得新突破,新疆塔河托普台地区勘探取得重大进展,东部老区新层系和西部新区勘探取得新发现。全年新增原油探明储量3946.31万吨,同比增长145.7%;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22.20亿立方米,同比下滑91.5%。在东部老区原油产量继续保持稳产的基础上,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西部新区原油产量大幅增加,松南年产10亿立方米的气田建成投产。
2009年,中国海油储量替代率高达163%,远超出年初设定的储量替代率目标。公司全年在中国海域共钻获15个自营油气新发现,并独立成功评价了11个含油气构造,包括在渤海海域的石臼坨凸起周缘和辽东湾获得的多个自营发现,渤中2-1、秦皇岛29-2、秦皇岛35-4、锦州20-2北和秦皇岛36-3等数个中型以上的油气田浮出水面。其中天然气勘探在四个海域全面开花,流花34-2成为珠江口盆地的第二个深水天然气发现。此外,南海东部第一个自营天然气项目番禺/惠州天然气开发项目、中国海上第二大自营气田乐东22-1等标志性项目相继投产。在合作方面,共获得2个油气发现,其中流花34-2深水发现的获得和荔湾3-1构造的成功评价,标志着中国海油深水勘探取得新突破。这些都为中国海油2010年实现国内油气产量达到5000万吨油当量的目标增添了底气。
根据国家统计局口径,2009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949亿吨,同比下降0.4%;生产天然气829.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7%。根据公司年报,中国石油全年共生产原油8.4亿桶,同比下降3.1%;生产可销售天然气2.1万亿立方英尺,同比增长13.3%;全年国内油气总产量达11.96亿桶油当量,同比增长1.2%。2009年,中国石油海外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了12.5%和近50%。中国石化全年共生产原油3.01亿桶,天然气2990.1亿立方英尺,同比分别增加了1.5%和2%。中国海油2009年的油气净产量达到2.277亿桶油当量,同比增长17.2%。
3.炼化与销售:一批大型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市场竞争主体增加
2009年中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建成广东惠州、福建、独山子、天津等多项大型炼油装置,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全国炼油能力增至4.83亿吨/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公司分别成为世界第三大和第八大炼油公司。截至2009年底,全国千万吨级炼厂已达到17家,其中中国石化11家,中国石油5家,中国海油1家。中国石化的炼厂平均规模为640万吨/年,中国石油的炼厂平均规模为510万吨/年。全年全国原油加工量约为3.75亿吨,比上年增长7.9%。中国石油全年共加工原油1.12亿吨,同比下降2.5%;中国石化共加工原油1.83亿吨,同比增长6.7%。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9年,中国共生产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合计)2.28亿吨,同比增长9.4%。其中汽油产量为7195万吨,煤油产量为1479万吨,柴油产量为1412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3.1%、27.0%和6.0%。据公司年报,中国石油生产汽油2211万吨,同比下降5.8%;生产煤油225万吨、柴油488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0%和1.1%。中国石化汽油、煤油产量分别为3443万吨和103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1%和30%;柴油产量为6886万吨,同比下降1.3%(见表5-19)。
表5-19 2009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汽油、煤油、柴油产量 单位:万吨
2009年,中国炼化基地建设突飞猛进。中国石油所属国内最大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全面建成投产;辽阳石化分公司千万吨炼油项目开工建设,这将成为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全加工俄罗斯原油的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国石化所属产能1200万吨/年的福建炼化、产能1500万吨/年的天津石化一体化项目炼油工程建成投产。福建炼化由中国石化、福建省政府、埃克森美孚与沙特阿美公司共同投资,总投资逾56亿美元,是中国首个中外合资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在炼油能力扩张的同时,炼油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逐渐改变。随着中国单套原油加工能力最大的炼油项目——惠州炼厂的投产,中国海油已成为国内第三家拥有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的企业,其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加上其并购的河北中捷石化、山东中海石化、海化集团等地方炼油企业,中国海油已经以接近30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总能力,成为国内第三大炼油企业。
2009年,中国共建成福建、独山子、天津、沈阳4套乙烯装置,新增乙烯产能273万吨/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乙烯产量上半年同比下降,下半年同比上升,年底大致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当年中国乙烯产能和产量双破千万吨,产能达到1269.9万吨/年,居世界第二位;产量约1048万吨,同比增加2.3%。中国石油生产乙烯298.9万吨,同比增长11.7%;中国石化生产乙烯671.3万吨,同比增长6.7%。外资权益的乙烯产能达205万吨/年,占中国乙烯产能的16.1%。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放缓。两大集团面对成品油市场需求萎缩和油品滞销的压力,通过强化终端销售、开拓机构用户、加大营销网络建设、推进仓储设施建设等措施,努力扩大销量,提高销售效益,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全年中国石油成品油销售量超过1亿吨,同比增长12.2%;零售市场份额增长0.7个百分点,达到38.2%;加油站总数达到17262座,同比减少194座,其中资产型加油站16607座;单站平均日加油量10.1吨。中国石化国内成品油总销量达到1.24亿吨,同比增长0.8%;新增加油站419座,加油站总数达到29698座,其中自营加油站29055座,特许经营加油站643座;单站平均年加油量为2715吨。从2009年11月起,中国海油在上海地区的加油站开始销售惠州炼厂专为上海世博会打造的高清环保柴油,开启了中国海油成品油销售的新纪元。截至2009年底,中国海油拥有加油站超过210座,油库28座。
4.管道建设:战略通道和骨干管网全面推进,LNG资源进一步落实
2009年,中国油气管道建设保持高速发展。在国内,“川气东送”管道建成投产,陕京三线开工建设;在国外,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一期工程A线建成投运,中俄原油管道全面开工建设。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公司的液化天然气(LNG)资源引进进一步落实。
原油管道:①中俄原油管道全面开工建设。中俄原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的边境管线以及中国境内漠大(漠河—大庆)线分别于2009年4月27日和5月18日开工建设,共计1030千米。管道投产后,俄罗斯将在未来20年内每年向中国输出1500万吨原油。②天津—沧州原油管道投产。管道全长82千米,设计年输量400万吨。该管道的投产,使华北原油管网连为一体。
天然气管道:①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一期工程A线建成投产。该管道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管道分AB双线铺设,单线长1833千米,A线于2009年12月14日投产。按照项目建设计划,2010年双线建成通气。②“川气东送”管道建成投产。中国石化所建的“川气东送”管道西起四川省普光气田,东至上海,途经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浙江、江苏6个省市,由1条干线和4条支线组成,干支线全长超过2200千米。干线于2009年12月建成投产,2010年3月全线投产,每年将向中国东部及沿线地区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③“西气东输”二线西段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全长8653千米,跨14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东达上海,南抵广州、香港。工程于2008年2月22日正式开工。西段干线与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相连,于2009年底正式实现商业供气,全线于2011年底全面建成通气。④永唐秦管道投产。永唐秦管道起于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途经天津市武清、宝坻等县区,止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线路全长320余千米,设计输气能力90亿立方米/年。该管道建成后,可将东北管网天然气引入华北管网,实现华北地区多气源、互补互备的联合供气方式,提高供气保障和安全能力。⑤秦皇岛—沈阳管道工程开工建设。秦沈管道是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口径最大、压力最高、距离最长的天然气管道,总长475.2千米,规划最大年输气量80亿立方米,于2010年6月建成投产。管道投产后,将缓解整个东北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衔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管网。⑥陕京三线开工建设。该管线西起陕西省榆林市,东止北京市昌平区,途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三省一市,全长约1000千米,设计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年,总体与陕京二线并行铺设,于2010年底建成投产。
成品油管道:①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兰郑武段投产。兰郑长是目前中国最长的一条成品油管道工程,起自甘肃省兰州市,止于湖南省长沙市,途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和湖南5省,全长约3007千米,总投资约120亿元。②延炼—西安成品油管道投产。该管道起自延安炼厂,终点为西安临潼区斜口镇,总长约200千米,设计输量500万吨/年,总投资14.5亿元。③昆明—大理成品油管道投产。该管道是西南成品油管道的二期工程,全长323千米,设计输量290万吨/年,总投资5.23亿元。④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湛江—惠州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延伸和完善,首站是惠州泽华油库,途经惠州、汕尾、揭阳、汕头后,到达梅州中村油库,全长498千米,设计输量375万吨/年,总投资12亿元,于2010年底竣工。
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油气管道总长度约为7.5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3.8万千米,原油管道2万千米,成品油管道1.7万千米。中国石油集团的管道总长度为50627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长度为28595千米,原油管道长度为13164千米,成品油管道长度为8868千米。中国石化集团的管道总长度达到6063.5千米。
2009年,中国液化天然气资源引进取得新进展。根据中国石油与埃克森美孚签署的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埃克森美孚每年将从澳大利亚高更(Gorgon)气田向中国石油供应225万吨液化天然气,价值410亿美元,协议期限为20年;根据中国石化与埃克森美孚签署的液化天然气长期购销协议,埃克森美孚将向中国石化的山东LNG接收站每年供应200万吨液化天然气,为期20年,总计气量为4000万吨。中国海油与卡塔尔天然气运营有限公司签订了增加液化天然气长期供应的谅解备忘录,卡塔尔公司拟从2013年开始,每年向中国海油增加300万吨的LNG供应量;中国海油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签署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柯蒂斯LNG项目投产后的20年内,中国海油每年购买360万吨LNG。2009年7月26日,中国海油福建LNG项目正式接收印尼东固所生产的LNG,项目进入运作阶段。另外,该公司的浙江LNG项目也于2009年12月18日开工建设。根据规划,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69.7亿元,2012年投产,年处理300万吨LNG。
5.国际合作:油气并购创新高,海外经营规模持续扩大
2009年是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以几大石油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油气资源富集区的合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项目大、领域宽、方式多”的新特点。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在2008年首次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的基础上进一步稳步增长,全年海外油气作业产量突破1.1亿吨,权益产量约达5500万吨。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油气并购市场频频出手,成为最大买家之一。2009年中国公司共宣布13起收购案,成功收购案达11起,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最多的一年。
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油分布全球29个国家的81个油气项目累计完成原油作业产量6962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82亿立方米,油气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海外作业规模持续扩大,原油年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原油年加工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中国石油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的时机,在2009年大力实施海外新项目的开发工作。主要成果有:6月与BP联合中标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Rumaila)油田服务合同,12月与道达尔等合作伙伴联合中标伊拉克哈法亚(Halfaya)油田服务项目;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的油气公司签订一批油气合作协议;与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油砂公司签署了合作开发油砂项目的协议;斥资33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在中亚地区的油气合作业务。与此同时,下游项目也取得进展。中国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三大炼厂之一的新加坡石油公司(SPC)45.5%的股份,新加坡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石油国际贸易业务的新平台;与哥斯达黎加国家石油公司(RECOPE)成立合资公司,对哥国的莫印(MOIN)炼厂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在国内,中国石油与雪佛龙公司签署了中国最大的陆上上游合作项目——川东罗家寨气田开发协议,并已开工。
中国石化的海外业务在2009年也获重大进展。该公司以83.2亿加元(75.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Addax石油公司,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收购中最大的一笔交易。Addax公司是一家独立石油公司,其油气资产集中在尼日利亚、加蓬和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拥有25个勘探开发区块。截至2008年底,Addax拥有2P储量5∶36亿桶,2008年平均日产量约14万桶。中国石化还从道达尔手中收购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方之光”油砂项目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中国石化集团与道达尔在该项目中各持股50%。该项目可采原油储量达10亿吨。
中国海油在尼日利亚OML130项目旗下的深水油田Akpo投产。该公司拥有OML130项目45%的权益。Akpo油田是世界级重大深水发现之一,预计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共计约6.2亿桶。中国海油还收购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区块的部分权益,进入了美国市场。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收购了Emerald公司。Emerald公司拥有叙利亚、哥伦比亚、秘鲁三国11个区块50%~100%不等的工作权益,其中作业区块10个,公司核心资产权益内可采储量为1亿桶,并有勘探潜力资源量约10亿桶。该收购将进一步优化中化集团油气储量结构,标志着中化集团上游油气资产在南美和中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已初步形成。
6.国内合作:战略伙伴增加,合作领域扩大
2009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大石油公司持续推进综合型能源公司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的战略合作。
中国石油集团与湖南省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天然气供应和管网建设,城市燃气、压缩天然气项目建设和经营,成品油管道、油库和加油站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炼油、油气管道、销售网络、储备油库和城市燃气业务等项目建设中加强合作;与广东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推进中国石油在揭阳市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与山东省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成立山东天然气管网合资公司;与北京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建设“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等方面进一步密切合作;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综合信授、外币融资、资金结算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和多层次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国内外融资业务上进行全面合作,今后5年内,国家开发银行将以优惠利率为中国石油集团提供300亿美元(不分币种)的融资额度;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燃油、沥青等石化产品供销、加油站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资源项目等领域的合作;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组建合资公司,中国铁建将以集采专供方式为中国石油销售业务提供稳定的市场;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开展天然气发电项目合作,开发天然气的稳定用户,参与天然气调峰,并在新加坡等海外地区开展业务合作;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大型船舶建造、海陆石油勘探设备生产开发、海外贸易、人员技术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在产品互卖、营销宣传、增值业务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扩大合作。
中国石化集团与广西北海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努力,在北海铁山港工业区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态石化区。第一步建设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化项目、涠洲岛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铁山港32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北海至南宁成品油管道、铁山港至湛江原油管道等项目,第二步建设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与江西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快推进九江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使九江石化形成800万~1000万吨/年的炼油综合加工能力,把江西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炼油化工生产基地。与河南省签署合作发展现代煤化工框架协议,双方将按照“一体化、规模化、基地化”的要求,由河南省政府指定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与中国石化集团合作,在豫北地区建设集煤炭开采及煤化工于一体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与北京三元集团签订备忘录,三元集团旗下26座加油站托管给中国石化集团,托管期限为15年,价格为2亿元。与武汉钢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天然气、润滑油、钢材、工业气体等领域开展互利双赢合作。与中国重汽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在技术、商务、海外市场、品牌四个层面进行深度合作。与中国远洋、中国海运、招商局、中外运长航集团四大航运集团签署长期合作协议。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最大的农用汽车生产基地山东时风集团缔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与中国外运长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工商银行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将在现金管理、融资业务、上门收款、国际业务等10个方面进行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
中国海油与广东省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项目规模和水平,中国海油将以广东为战略发展基地,完善现有基地公司和依托中心城市设立区域总部,广东将积极支持中国海油以广东为主要目标市场,建设新一批资源开发、高端服务、先进制造等现代产业重大项目,共同推进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福建省签署《关于加快三都澳溪南半岛开发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双方将投资230亿元加快开发溪南半岛。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钢材供求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深化在成品油和沥青购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市场开发和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合作。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油品运输、石化产品物流以及资本等合作,充分整合和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双方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增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7.企业改革:机构重组持续深入,资产整合不断深化
2009年,三大石油公司的专业化重组持续深入;为减少同业竞争,提高企业效率,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资产整合也在不断推进。
中国石油与母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在2009年发生了数起资产整合案。①中国石油分两期现金以总计约4.35亿元的价格收购中国石油集团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51.01%的股份,以扩大公司的天然气业务。②中国石油全资附属公司昆仑燃气公司以约10.94亿元的价格收购中国石油集团持有的城市燃气业务股权(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全资子公司——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中国华油集团公司持有的永清华油燃气有限公司63.11%股权、霸州华油燃气有限公司51%股权、邹城华油燃气有限公司51%股权、涿州华油燃气有限公司89.99%股权、长沙市鑫能车用燃气有限公司35%股权、湖南华油天然气输配有限责任公司43.55%股权、海南华油港华燃气有限公司51%股权和常德华油燃气有限公司51%股权)。③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以97.0815亿元收购中国石油集团下属西部管道有限公司资产。西部管道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乌鲁木齐至兰州的原油、成品油管道的运营管理。此次资产收购涉及的西部管道资产主要包括乌鲁木齐至兰州、全长1858千米的原油管道和成品油管道各一条。④中国石油出资220亿元收购中国石油集团包括天然气、炼厂在内的资产,中国石油旗下的北京阿姆河公司将斥资81.07亿元收购中国石油集团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巴格德雷合同区域产品分成合同中的股份,以110.66亿元收购中国石油集团在国内的10座炼厂。
中国石化集团加强专业化建设。①成立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该院是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工程业务发展的重要参谋部门、石油工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支持中心,在北京设总院,京外设胜利分院、中原分院和德州大陆架油气高科技有限公司。②在南京成立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该院将成为中国石化油气发展参谋部、物探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发中心、物探专业软件研发及推广中心、重大物探工程技术支持中心。③在南京成立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非常规油气资源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资源实验中心,这标志着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与此同时,中国石化与母公司中国石化集团的资产整合也在持续。中国石化向母公司收购了北京、华北、安合、湖南、金嘉湖、鲁皖、珠三角及河南8家成品油管道项目部的产权、青岛石化的全部股权、石家庄化纤有限责任公司41.99%的股权以及石家庄分公司与炼油主业相关的储运资产、胜利油田胜利石油化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海底管线电缆检测维修装置等。同时,中国石化还向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出售了在金陵分公司的化肥资产。
中国海油成立了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和东海石油管理局,经过多年内部改革重组后,地区事务管理在高层次上实现了向石油公司的回归;成立了研究总院,进一步理顺科研体制,优化管理机制,整合研究资源;成立了炼化与销售事业部,整合炼化与销售资源;重组山东海化集团,该集团与惠州炼油项目一南一北呈呼应之势,中国海油“两洲一湾”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组原油销售和原油进出口业务,整合了资源优势,发挥了协同效应。
8.科技创新:2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各大石油公司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石化集团的“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元复合高效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等10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中国石化集团共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793项。中国石油集团共有9项科技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与工业化应用”和“齿轮油极压抗磨添加剂、复合剂制备技术与工业化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深层稠油热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与应用”等7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节约替代:加强节能减排,推进能源供应多元化
绿色、清洁、低碳和循环经济将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主导力量。2009年10月26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石油企业既是能源生产企业,又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无论从企业经营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均面临极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走低碳发展之路已成为各石油企业的共识。
国资委下达给中国石油集团的减排目标是到“十一五”末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5.37万吨,COD排放量低于2.89万吨。2009年,中国石油集团已提前完成该目标。2009年11月28日,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了中国环境金融法研究中心,为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石化集团2009年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与2008年相比,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14%;工业取水量下降3.3%;外排废水COD量减少3.6%;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9.5%左右。2005—2009年,中国石化集团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315万吨,相当于400余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共安排节能减排项目投资145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到0.77吨标准煤,累计降低15.38%,相当于节约1400万吨标准煤;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这在中国企业中是第一家。
中国海油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和污染减排目标。渤海、北部湾等重点保护海上海域海上油田实现了增产不增污,石油烃排放大幅下降,中下游炼化、石化产业实现生产污水零排放,化学需氧量和三氧化硫减排效果明显。能源供应多元化是各大石油公司的发展目标。2009年,中国海油在新能源产业再获突破:内蒙古化德49.5兆瓦风电项目投产,成为中国海油首个正式运营的新能源项目;重组天津力神公司进入动力电池行业;海南生物柴油示范项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与山西大同市政府、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正式进军煤基清洁能源产业。中国海油新能源产业的中期发展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使新能源产业成为一大支柱型产业,即形成3000万吨油当量的市场供应能力;建成100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具备约600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中国石油集团的替代能源开发也在提速,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目标不断迈进。继2008年9月成立煤层气公司后,中国石油集团的煤层气业务发展迅速。2009年9月,山西煤层气正式进入西气东输主干线;11月16日,中国石油集团开发的中国首座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示范工程在山西沁水盆地投产。
展望2010年,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将呈现“双转正”,油气价格总体上呈现震荡走高态势,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石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预计中国石油企业将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国内石油产量将再上1.9亿吨的台阶,炼油能力突破5亿吨大关,海外石油作业产量突破1.2亿吨;石油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可以相信,2010年中国石油工业将为“十一五”画上圆满句号,并进一步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十二五”和未来的长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