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中国石油行业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科技进步,强化内部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重组改制后的股份公司在体制转轨、机制转换上迈出了新步伐,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油价下跌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业绩,在国内外投资者和广大股东中树立了规范运作、诚实守信的形象;存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明显改善,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思路基本理清,自我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实现了平稳过渡,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共同创造了石油工业“十五”的良好开局。
1.经济效益:逆境中依然显现不凡“亮点”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水平和竞争实力的主要标准,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坚实基础。2001年,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全球经济整体下滑、油价持续下跌、石油石化产品收入锐减的情况下,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沉着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努力消化不利因素,通过控制成本、降低消耗、增加盈利,加大外部市场创收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401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实现税费648亿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亿元,利润总额128.1亿元,实现税费341.9亿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03.8亿元,利润总额96亿元,实现税费42.3亿元。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7304.8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总收入的8%;实现利润总额754.1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7%;实现税费1032.2亿元,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2.油气上游:储产量双双获得重要突破
作为石油工业的资源基础,油气上游业务是三大石油公司共同关注的战略重点。2001年石油行业通过不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和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强重点勘探开发领域的项目管理,依靠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科学管理,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酒泉盆地取得了四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4.57亿吨,新增探明储量中三年内可动用的比例达到90%左右。天然气勘探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柴达木四大气区都有重大发现和进展。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072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接替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变;国内生产原油10653万吨(含延长)、天然气206亿立方米,共完成油气当量12292.4万吨,比上年增长1.89%。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正式拉开了西部新区油气勘探的序幕。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四个构造带,并优选四个目标进行钻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发现了三类勘探目标和三个构造群。全年生产原油3791万吨,同比增长1.8%,生产天然气46亿立方米,增长15.5%,综合递减率7.6%,综合含水率88.3%,保持稳定;原油储采比12.5,天然气储采比32,均有所上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全年在渤海湾、南海东部、南海西部等区域获油气发现八个,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8.98亿立方米,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24亿吨,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相当于全国审批通过总量的32%,创造了海洋石油年度新增油气探明地质储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在油气生产方面,全年生产原油1880万吨,天然气42.1亿立方米,共完成油气产量2313万吨油当量。
石油行业全国合计,原油产量达到1.623亿吨,比上年增长了0.9%,天然气产量达到29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了12.2%。
3.炼化销售:练内功,拓市场,提高占有率
石油石化的大重组,打破了多年的分割局面,实现了石油企业上下游、产销的一体化。2001年,中国石油工业在进口原油一度过量、油品市场供过于求、成品油价格下跌的严峻经营环境下,迎难而上,苦练内功,调整结构,强化管理,以控亏、扭亏为重点,狠抓资源平衡,加强产销衔接,优化生产运行,突出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为扭转经营形势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炼化业务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继续改善,汽柴油质量明显提高,化工树脂专用料比例和合成纤维差别化度大幅度提高。全年加工原油8404.5万吨,生产汽、煤、柴等成品油5351万吨,生产主要化工产品737.7万吨。营销网络建设和终端销售进一步加强,加油站达到12102座,比2000年新增1841座,其中90%以上是有选择收购或租赁的社会加油站。中国石油出台的《加油站管理规范》强化了加油站内部管理,为逐步实现加油站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2001年成品油销售量达5392万吨,市场份额、零售比例进一步提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全年加工原油10605万吨,开工负荷率为75.4%,综合商品率92.2%,轻油收率72.2%,生产高等级沥青75万吨,高档润滑油23万吨,出口成品油367万吨,生产乙烯291万吨,三大合成材料等主要化工产品均有一定增长,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全年新增加油站3803座,加油站总量增至24062座。国内成品油总销售量为6774万吨。其中成品油零售量3043万吨,主要成品油市场零售占有率达到6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随着三个世界级项目的启动,下游业务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化肥项目成功受让富岛化工,当年盈利1亿多元,并在全国尿素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出口尿素20多万吨;沥青年产量达到260万吨,重交沥青市场占有率达到30%,北京、上海、天津的市场占有率已达70%,还与福建、山东达成了天然气合作协议,与浙江省合资成立了管网经营公司。
为了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2001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都不断加大对重点工程的投资力度,努力营造未来的财富之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调集精兵强将,集结于“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第一线,按照“技术领先、质量第一、打造品牌”的要求,严密组织推进工程建设,创出了管道施工的新水平。三条输气管道和一条成品油管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关键工段的试验段已经开工,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道工程建成投产,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兰州—成都—重庆成品油管道主体工程建设已经过半。中俄原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吉林燃料乙醇工程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扬子巴斯夫乙烯、中石化—壳牌煤气化、上海—BP乙烯等项目的中外合资公司相继成立,与中海油联合开发东海油气项目的中方联管会已经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绥中36-Ⅲ期和秦皇岛32-6油田A、B两个平台提前投产,秦皇岛32-6油田、文昌13-1/2油田、蓬莱19-3油田和东方1-1气田正在紧张建设中。
5.国际合作:走出去,请进来,投身全球化
2001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对伊朗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项目进行了重点评价和现场考察,境外主要投资项目的油气产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全年在海外生产原油1623万吨、天然气9.26亿立方米,获权益产量原油831万吨、天然气5.77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0.96%和29.66%。实现份额油气销售收入9.1亿美元,实现利润1亿美元。海外施工作业队伍已达到171支;技术服务、工程承包和物资装备出口新签合同金额达14.85亿美元,完成合同额8.1亿美元。公司还加强与壳牌、埃克森、斯伦贝谢等国外大公司合作,在国内开展综合地质研究及产能评价,进一步落实了储量及产能。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直注重寻求广泛而成功的国际合作,先后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和协议150个,目前正在执行的有31个。现执行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共建成合作油气田13个。利用外资70多亿美元,合作领域从上游到下游、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金融、从较为简单的合作形式发展为复杂多元的形式。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壳牌等数家国际大公司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同时,还按照“积极探索,慎重决策,稳定发展”的原则,以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以低风险已开发油田和已探明一定储量的低风险勘探项目为主,不断开展对外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和劳务合作,积极参与在中亚、中东和北非、南美几大油气资源相对集中和效益较好的高效资源块的油气资源开发。海外业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6.科技创新:攻难关,重推广,提高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石油工业再一次以实践证明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对企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面启动“十五”科技发展计划,全年投入科研经费33亿元,组织实施的10个国家级、74个集团公司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稳步推进,有些项目已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其中国家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有19项。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在推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和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全年共申请专利357项,创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围绕主业创新加大科技力度,在增加接替资源、降本增效、成套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通过技术攻关,胜坨等5个百万吨级特高含水主力油田采收率提高3.1个百分点;滩海石油工程系列技术为埕岛油田280万吨原油产能建设提供支撑,陆相隐蔽油气藏勘探配套技术研究项目新增探明储量3000万吨;茂名S-RHT和齐鲁硫回收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清洁燃料系列技术开发成功;与鲁姆斯合作开发的燕化两台10万吨/年裂解炉平稳运行,其技术用于扬子、上海乙烯改造;首次采用自主开发的乙烯分离工艺包完成了中原、天津乙烯改造,气相法聚乙烯催化剂成功实现了国产化;仪征10万吨/年聚酯国产化技术开发成功。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是加大投入力度,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十五”科技合作协议书,双方“十五”技术合作正式开始。双方将就海洋重油开发、天然气勘探和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等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使之赶上并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努力争取研究成果在生产实际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7.人才培养:抓关键,重联合,建立新机制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众多外国公司将自己的重点发展计划集中在了中国市场,作为逐鹿市场的有力砝码,人才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人才发展战略列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集团公司与国内名牌大学牵手,一次性拨款3000万元,设立了“中国石油奖学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在广泛开展职工培训、全面推进职工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企业领导人员和学术带头人的高层次人才培训,已初步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选人、育人、用人一体化的机制,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努力提供人才保证。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致力于队伍结构的调整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大、中专毕业生比例已达96.6%,目前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完全按国际惯例运作的海上石油队伍。
8.电子商务:信息化,网络化,推动现代化
电子商务对于推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出台了“中国石油电子商务应用管理办法”,中国石油“能源一号”电子商务网站正式启动,为集团公司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成为全面提高公司价值和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实施了全方位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和电子商务战略,建立了物资采购、石化产品销售两个电子商务网,使中国石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化工产品网上交易额达159亿元,每年节约销售费用5000多万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积极构筑网上平台,开展对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9.改革与管理:大力度,全方位,夯实发展基础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2001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进一步加大改革与管理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中油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市场化运作更有成效;存续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实施整体带资分流改制试点立项单位48家,并有15家单位实行了国有控股公司制改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人员进出机制进一步形成,2000年有12.7万人办理了有偿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累计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已达36万人。住房分配货币化已全面启动。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对部分炼化企业和销售业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勘察设计等业务进行了以产权为纽带的联合重组,并顺利完成了甘肃庆阳和宁夏大元两个地方炼化企业的划转工作,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进一步转到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方面来,管理方式和手段有了新改进。原油生产、炼油加工等生产成本费用比上年又有下降,资金集中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不断上升,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和环保工作继续保持了好的势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减员增效取得突破性进展。股份公司继2000年境外上市后,2001年7月发行A股股票共计118亿元,股权结构和融资渠道进一步多元化。新星石油公司重组改制进入股份公司,增强了上游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石化集团全年协议解除劳动合同21.37万人(股份公司6.85万人,非上市部分14.52万人),占2000年底职工总数117.39万人的18.2%,2001年底职工总数减少至94.78万人(其中股份公司44.86万人,非上市部分49.92万人)。这次减员后,每年可降低人工成本47.27亿元。同时,石化集团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都迈出了新步伐,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2001年7月,国务院外派监事会进入集团公司,加强了监督监察和内部审计工作。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专业公司成功完成重组。中海石油油田服务公司和中海石油船舶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试运行,与已经组建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起,形成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专业集团的构架,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海洋石油工程公司2002年初A股上市,发行价为每股9.6元,逆市发行成功,共筹集资金7.68亿元,拉开了专业公司改制上市的序幕。这些工作为专业公司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从体制、装备和技术上做了初步准备。
综上所述,2001年我国石油行业面对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提高石油企业在上下游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改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石油石化三大公司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相比,我们在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因而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主营业务,持续改革重组,加强管理,为把自己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而不断努力。
(二)2002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2年[7],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油价跌宕起伏、经营环境变数增多、市场竞争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工业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实施了改革与管理的新举措,出现了稳步发展、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以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业企业,瞄准发展目标、与时俱进,面向市场、沉着应对,突出主业、稳步发展,措施得力、捷报频传,在经济效益、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重点工程、海外业务、体制改革、企业管理、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1.经济效益又有新提高
2002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8%,主要石油、石化产品需求旺盛。石油石化企业克服国际市场原油、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价格年初低迷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迅速扭转了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化,结构调整、强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效果逐步显现,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年总体经济效益比2001年又有新提高(见表5-1)。2002年石油行业销售总收入达737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6.8%;利润总额达962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1%;上缴利税总额比2001年增长30.4%,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表5-1 2002年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石油行业”包括石化系统。“石油行业总计”数据系从国家统计局“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相应数据中减去“化工系统”数据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数据来自各公司。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油气勘探开发获得新突破
2002年中国石油工业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突出油气主营业务,不断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和石油科技投入的力度,优势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出石油勘探,优化天然气部署,强化目标优选,2002年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在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准噶尔、酒西及二连盆地等主要地区取得重要发现,天然气勘探在塔里木、四川及松辽盆地等地区也取得重要发现。共发现了5个亿吨级、15个3000万~5000万吨级、14个1000万~2000万吨级的油气田。国内新建原油生产能力1091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26.93亿立方米,为稳产增产奠定了可靠基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把扩大资源作为首要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加大投入力度,油气勘探取得显著成效: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庄1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库1井显示出可观的开发前景,成为两大战略突破;新星塔河油田、东部潜山、东部老探区新层系、东部一批隐蔽性油藏、鄂尔多斯北部天然气、塔巴庙整装大气田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同时,在东部老区滚动勘探、东部天然气勘探、川东阆中南部原油勘探、鄂尔多斯南部油气勘探中都取得了新进展,资源序列结构渐趋合理。在油气生产方面,全年新建原油生产能力554万吨,新建天然气生产能力9.28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2年总共获得14个新发现,其中自营11个,合作3个。国内部分的油气储量替代率达到150%,油气净产量比2001年增长33.5%,其中国内部分增长超过14%,海外部分增长超过18%。秦皇岛32-6油田、文昌13-1/2油田和蓬莱19-3油田1期等三个油气田顺利投产。
2002年全行业原油产量达到1.69亿吨,比上年增长2.45%;天然气产量达到326.3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76%。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新疆油田2002年产油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塔里木油田年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大关,成为我国第六大油田。
3.炼油化工及销售业务取得新成绩
2002年中国石油工业进一步加强下游结构调整,加大炼油化工技术改造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运行。全行业原油加工量达到近2.2亿吨,比上年增长4.6%。与2001年相比,主要石油产品产量:汽油4355万吨,增长4.58%;柴油7699万吨,增长3.24%;煤油826万吨,增长3.24%;润滑油363万吨,增长7.63%;燃料油1848万吨,减少1.16%(见表5-2)。
表5-2 2002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及主要石油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注:1998—2000年燃料油数据不包括地方企业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其余资料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优化生产运行,全年新建装置17套,改造装置34套,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产销衔接更趋平衡。单位加工成本从每吨138元降至每吨136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突出优化资源配置,大幅度调整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多产化工轻油,增产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出口,在主要市场成品油投放总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炼油加工量有一定增长。2002年,其高标号汽油产量达到658.92万吨,同比增长31.35%;生产化工轻油1503.9万吨,同比增长21.67%;乙烯产量达到347万吨,同比增长19.1%;生产合成树脂专用料184.69万吨,同比增长38.66%;差别化纤维4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下游项目也全面展开。中海沥青(泰州)有限公司扩建50万吨重交沥青生产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该公司将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重交沥青生产商。世界级规模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在广东惠州开工,广东、福建两个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合同及上游供气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支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长远发展的新支柱正在形成。
2002年,伴随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加油站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石油销售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更加完善。截至2002年底,全国加油站总计约7.5万座,其中中国石油集团拥有13160座,比上年净增加1058座;中国石化集团拥有自有加油站24000座、特许经营加油站4127座。两大集团的加油站合计约占全国加油站总数的55%。在成品油销售方面,93号以上高标号汽油的零售量迅速增加。年均单站加油量有所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发挥主导市场的作用,扩大了零售和配送量,营销结构有所改善。
4.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2年重点工程的建设与投产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一个亮点,这些工程将对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到2002年底,靖边至上海的东段管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途经三省一市40个县(市、区)、全长1250公里的我国第一条长距离成品油管道——兰成渝输油管道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陕京线地下储气库、沧淄复线输气管道等建成投产,新疆和田输气管道全部竣工;忠武线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计委批复,初步设计和控制性工程已经开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巴斯夫公司在南京、与BP公司在上海的两个合资乙烯项目已开始全面施工,分别于2004年底和2005年初先后投产;与壳牌合作的湖南煤气化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于2005年建成投产;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在福建合作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获国家批复,正在开展项目的建设准备工作。上海、扬子乙烯改造项目顺利完成,齐鲁二期改造项目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山东天然气等一批项目也已付诸实施。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壳牌公司合资建设的总投资43.5亿美元的南海大石化项目破土动工;富岛大化肥一期工程生产尿素58万吨,创历史新高;富岛二期工程进入全面安装阶段,进度、费用、质量三方面控制良好,有望提前投产。LNG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广东LNG项目确定由澳大利亚ALNG集团为资源供应方,福建LNG项目由印尼东固气田为资源供应方。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将大大增强中国石油工业的竞争力,满足中国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5.国际合作呈现新局面
2002年中国石油工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2个,炼油项目和化工项目各1个,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在海外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价值链体系。2002年,苏丹6区、3/7区和1/2/4区的油气勘探都取得新的突破,获得探明储量12159万吨。海外油气产量稳步增长,2002年原油作业产量已达2129万吨,比上年增加506万吨,权益油产量达到1014万吨。海外重点工程也进展顺利,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扎纳诺尔油田油气处理厂工程完成,与哈萨克斯坦合资建设的肯—阿输油管线全线贯通并投产。新签约的阿塞拜疆油田勘探开发项目、土库曼斯坦油田技术服务项目、阿曼5区块项目、印尼项目和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区块项目已开始正式运作。海外技术服务、装备出口、工程承包收入不断增长,2002年已达到10亿美元。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外并购取得巨大成功: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尼的3个油气田;与西班牙雷普索尔-YPF公司达成协议,出资5.85亿美元收购其在印尼5大油田的部分权益,获得了每年4000万桶的份额油,还将担任其中3个油田的作业者,开创了我国公司走出国门担当海上油田作业者的先河。这几项收购为中海油的天然气业务,尤其是占据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市场的领导地位,提供了可观的储量。在对外合作方面,截至2002年底,中海油先后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50个石油合同和协议,其中正在执行的有31个。现执行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共建成合作油气田13个。与德士古签订的渤中25-1/25-1南跨界开发协议,实现了对自营区块和合作区块油田的一体化开发;与哈斯基签订的南海珠江口盆地石油合同,成为中国海油与外国公司签订的第一个深水区石油合同;与菲利普斯合作的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发现的国内第二大整装油田,2002年底已正式投产。
6.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
200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管理及运行机制得到改善。组织实施了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12项、集团公司级科技项目56项。天然气勘探开发等4个国家“973”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家重大油气关键技术研究有了新进展,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果在勘探开发、西气东输工程中得到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也形成一批新的重大科技成果。“苏里格大型气田发现及综合勘探技术”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等5项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加快技术进步,顺利完成欠平衡压力钻井、大位移钻井、第二代降烯烃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助剂、中压加氢裂化、中型乙烯改造、腈纶成套技术等“十条龙”攻关项目。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特高含水主力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在胜坨等5个主力油田,平均提高采收率3.1个百分点;“滩海石油工程技术”形成了滩海油田开发技术系列;可移动平台等13项技术应用于生产。在炼油方面,200万吨/年渣油加氢处理成套技术开发成功,使我国炼油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第一套催化裂化汽油加氢异构脱硫降烯烃装置在燕山石化公司投料运行,实现了中国石化生产清洁汽油的又一项重大技术进步;硫黄回收及尾气处理和低压组合床重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化工方面,乙烯技术有了新的进步,相继开发出CBL-Ⅱ、Ⅲ、Ⅳ型裂解炉。中国石化集团全年申请专利900项,授权416项,拥有专利总量已达3610项。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十五”科技合作意向书。在引进、吸收、消化国外海洋石油先进技术的同时,中海油还研制形成了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评价技术、海上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数控测井与资料分析处理技术等十大配套技术。作为继优快钻井后的又一重大科技创新,中海油在集束勘探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现了一批新储量,缩短了建井周期,降低了勘探费用。
7.改革与管理迈上新台阶
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石油工业2002年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对石油技术服务公司进行跨地区、跨企业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两大专业化公司。中国石油各油气田分公司精简管理层次,压缩机关人员,初步形成了“油田分公司—采油厂(作业区)—井站”的管理模式;炼化企业也压缩管理层次、合并生产单元,推行扁平化管理,同时,还进行营销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解体县级石油公司,积极推行配送制试点,逐步建立起稳定、畅通的物流体系;润滑油业务也得到了整合。中国石油集团还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上做了重大尝试,加大了非主营业务企业整体带资分流改制的力度。在企业管理方面,突出以资金管理为重点,成本管理为核心,加强了财务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债务集中,会计核算集中”的新模式,使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资本运营效益大幅提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中国石化油田板块加强了西部新区勘探开发队伍建设,改组成立了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上海海洋油油气分公司;炼油板块成立了润滑分公司,实行专业化营销管理;销售公司组建了东北、西北和川渝三家销售分公司;完善了原油采购运行机制,原油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炼油、化工、销售板块继续推进压扁管理层次的改革,使得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2002年,中国石化持续重组,将部分辅业资产与母公司的部分资产进行置换,减员分流超过1.1万人,提高了盈利能力。通过资本运作,整合了原国内A股子公司湖北兴化的石化资产。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石化集团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企业、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维护了稳定,保证了公司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继主营海上油气生产业务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海外上市后,2002年将10家专业服务公司重组为中海石油工程和中海油田服务两家专业公司,并分别在海内外上市。同时,对基地公司大胆改革,构建能与主业互动的码头服务、物业管理、海外维修等新产业,使基地公司一方面发挥中国海油改革“蓄水池”的作用,确保上市公司轻装上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主营业务高成长给自身带来的稳定而巨大的市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到2002年底,中国海油基地系统扭亏为盈,不仅消化了总公司改革的人员成本,5家基地公司还完成利润5356万元,走出了中国海油存续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我发展的新路,基本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海油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事管理上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方法,紧紧围绕企业资本运营做文章。2002年《资本》杂志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评为该年度上市公司最佳治理结构第一名。
8.人才培养有了新进展
面对“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各大石油石化企业都把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继2001年投资3000万元在北大、清华等大学设立“中国石油”奖学金后,2002年又有新的举措。在股份公司开展人员竞聘上岗试点工作,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油集团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及技师以上职称资格的各类人才35.5万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16.2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8.42万人,技师、高级技师8000人。人才队伍素质正向着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为重点的方向发展。
2002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面向国内重点院校的奖学金、贷学金计划全面启动。集团公司通过脱产培训、出国深造和利用社会资源等方式,大力培养精通国际化、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金融财会、资本运作、市场营销和项目经理人才,大力培养掌握石油、石化主业领先科技的学科带头人和装置专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海石油研究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首批入站的博士后共17名,将就9个领域的10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与国家科技部签订的“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题——渤海大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这批研究成果将被尽快转化为应用成果,以增强中国海油的研发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中国海油人力资源部还会同科技发展部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进行跟踪考核,对其发挥的作用和科研新成果进行评估,同时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的选拔制度,使其更具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9.电子商务开创新纪元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突出代表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自己,成为中国石油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2002年是中国石油电子商务工作的开端之年,网上交易平台建设进展顺利,供应商超过700家,上网的物资品种超过4万种,全年网上采购达105亿元,网上销售超过80亿元。通过网上采购和销售,初步实现了中国石油内部采购业务的整合和物资采购的公开透明管理,降低成本超过6亿元,节约成本超过5%。
以企业资源计划(即ERP)为龙头的中国石化电子信息管理网络正在使中国石化的财务管理和成品油销售管理网络得到迅速提升,并使物资采购和石化产品销售两大电子商务网的功能更加完善,同时还为实现原油采购、生产过程和成品油流向“三个优化”提供支持。如今,中国石化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网网上采购物资已达56大类、8万多种,网上供应商和用户2500多家;在石化产品销售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的产品牌号有7大类1000种,参与上网销售的企业33家,客户700多家。2002年,化工产品直销比例有所扩大,石化产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达人民币169.42亿元,约占化工销售收入的24.35%。
10.展望未来明确发展新思路
2002年是中国石油工业面临新情况、化解新矛盾、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也是迎接新挑战、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一年。展望2003年,尽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但是各大石油石化企业领导者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谋全局、想长远、抓大事、促发展已形成共识。
关于未来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同时,大步向海外挺进,努力做到“两个转变”,即由国内石油公司向跨国石油公司转变,由单纯的“油气生产商”向具有复合功能的“油气供应商”转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在充实完善“十五”计划、实现滚动发展的基础上,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实际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发展之路;到2010年,把股份公司建成主业突出、资产优良、股权多元、科技创新、管理科学、财务严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存续企业在“十五”末基本扭亏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组改革调整,适应市场要求,实现自立发展;集团公司成为资产管理规范、高效、精干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到2020年,把中国石化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公司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的能源公司,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强的盈利能力和优良的质量进入世界500强。中国海油的领导层认为,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内容的目标体系,除了发展速度和规模等可量化的指标之外,还意味着拥有国际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决策层、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发展策略,基础扎实的生产经营与资本运营的有机结合,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持续稳健发展的文化,等等。
综观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我们相信,抓住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战略机遇期,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将上述发展目标付诸行动,中国的石油工业就一定能够由大到强,不仅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油气供应保障,而且为带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8]
(三)2003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3年[9],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与上年相比,全行业现价工业总产值增长25.86%,工业增加值增长21.31%,销售收入增长26.33%,利润增长38.63%,利税总额增长50.17%。油气勘探发现一批亿吨级油气田。原油产量达到16983.11万吨,增长0.6%;天然气产量达到341.28亿立方米,增长4.6%。炼油生产在规模化经营上迈出可喜的步伐,初步建成了以镇海炼化为代表,包括茂名石化、齐鲁石化、高桥石化、兰州石化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炼油厂。全国原油加工量24255.1万吨,增长10.47%,成品油营销网络继续完善。重点工程成就显著,油气管网建设如期推进,广东、福建LNG项目先后启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国际油气合作取得新业绩。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加大科技进步工作力度,完善科技管理体系,荣获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展望未来,我国石油石化市场需求强劲,但是,油气供需的矛盾依然较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复苏步伐明显加快。国内经济快速发展,GDP比上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年,中国石油工业继续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总方针,注重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抓住市场机遇,加快调整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行业发展速度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1.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3年,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徘徊,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为28.9美元/桶,比上年增长14.4%,是历史上油价较高的年份之一。同时,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较大幅度地拉动了国内主要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石油工业的经营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石油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8700.7亿元,工业增加值3239.5亿元,销售收入8646.8亿元,利润1341.6亿元,利税总额2087.6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5.86%、21.31%、26.33%、38.63%和30.17%。全行业和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见表5-3、表5-4)。
表5-3 2003年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注:“石油行业”包括石油、石化系统,不包括化工系统。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5-4 2003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2.勘探开发:发现一批亿吨级油气田,产量保持稳步增长
2003年我国油气勘探再次获得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亿吨级的大型油气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战略突破为重点的石油勘探获得12项重要发现,以战略展开为重点的石油勘探形成10个规模储量区,以中部为重点的天然气勘探获得8项新的发现和进展。在渤海湾盆地冀东地区,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姬塬、榆林地区,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地区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发现12个储量规模超过五千万吨级的油气区块,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39亿吨,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839亿立方米。此外,还形成一批1000万~3000万吨级的储量区块。石油控制和预测储量创近年来新高,而且全部是可动用储量,为今后油气生产的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保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加大油气勘探力度,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52亿吨,同比增长5.2%;新增石油控制储量3.43亿吨,预测储量4.28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7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新增天然气控制储量2776亿立方米,预测储量3367亿立方米。资源序列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原油储采比为12.7,天然气储采比为46.4。新增原油生产能力593万吨/年,天然气生产能力13.68亿立方米/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中国海域勘探方面获得了9个发现和10个成功评价,实现了238%的中国海域油气储量替代率以及2.6亿桶油当量的净储量增长。在番禺30-1和番禺34-1两个气田发现储量约为1.5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成为南中国海珠江口盆地获得的第一个重大天然气发现;与合作伙伴在渤海湾喜获两个勘探新发现——蓬莱19-9-1与蓬莱13-1-1;在中国南海西部海域获得涠洲11-1北-1和松涛24-1-1两个新的油气地质发现;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海的西马杜拉产品分成合同区获得3个油气新发现。
在储量增长的同时,油气产量继续增长。全国原油产量达到16983.11万吨,同比增长0.6%;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原油产量达到16945.09万吨,同比增长1.9%。在东部地区保持稳产的同时,西部地区增储上产势头强劲。继2002年新疆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之后,长庆油田于2003年也跨入了千万吨级大油气田的行列。与2002年相比,全国天然气产量增长4.6%,达到341.28亿立方米;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气产量333.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
3.炼油化工及销售:一批大型炼油基地崛起
调整炼厂布局和装置结构,实行规模化经营,是2003年中国炼油领域发展的重点。通过推进炼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取得了新成效,炼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全国加工原油24255.1万吨,同比增长10.47%;其中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加工原油22238.28万吨,同比增长10.27%。全行业主要石油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汽油4770.18万吨,增长10.39%;柴油8512.90万吨,增长10.92%;煤油855.30万吨,增长3.59%;润滑油411.29万吨,增长17.63%;燃料油2004.84万吨,增长8.09%(见表5-5)。两大集团的主要石油产品年产量为:汽油4512.75万吨,增长10.06%;柴油8183.06万吨,增长10.82%;煤油827.44万吨,增长3.43%;润滑油223.73万吨,下降3.6%;燃料油1535.6万吨,增长3.17%。
2003年,中国炼油生产在规模化经营上迈出了可喜的步子,初步建成了以镇海炼化为代表,包括茂名石化、齐鲁石化、高桥石化、兰州石化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炼油厂(参见表5-5)。
表5-5 2003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及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一批大型炼油基地相继在珠江三角洲、杭州湾畔以及环渤海等地区崛起。镇海炼化的炼油综合配套加工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年,其中含硫原油加工能力达1200万吨/年,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最大的原油加工基地和成品油出口基地。镇海炼化还拥有300万吨/年催化装置、10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等一系列代表当代炼油技术先进水平的大型装置,初步形成了千万吨级原油加工体系。公司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化工轻油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加大炼油装置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汽、柴油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新标准,高标号汽油产量达到923万吨,同比增加38.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坚持炼油化工业务的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精心组织生产,加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炼油大幅增盈、化工全面扭亏、炼化与销售整体盈利。全年实现经营利润50.35亿元,比上年增加约22亿元。炼油企业平均加工负荷率从2002年的79.1%提高到85.6%,增加6.5个百分点;炼油现金加工费同比降低4元/吨,为132元/吨。(www.daowen.com)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西南地区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中海沥青(四川)有限公司重交沥青项目开工,标志着中海油首次将生产触角伸向了西部大开发地区。
完善成品油营销网络,加快销售网点建设,不断扩大直销范围,加强终端市场控制力,是2003年我国成品油销售领域发展的特点之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成品油销售网络建设突出重点,加快进度,确保效益。西南成品油管道项目进展顺利。全年成品油经销量7592万吨,同比增长8.3%;成品油零售量3885万吨,同比增长11.9%;成品油配送量1533万吨,同比增长21.4%;零售、配送量占公司国内总经销量的71.36%,同比增加3.76个百分点。在主要市场的零售占有率达到69%,同比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加油站效率不断提高,年均单站加油量达1686吨,同比增加8.1%。全年新增加油站1367座,改造747座,自营加油站总量达到24506座(另有特许经营加油站5736座)。全年成品油出口608.3万吨,同比增加21.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年新增加油站2071座,加油站总数达到15231座。成品油市场份额达到43.3%;零售市场份额达到25.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成品油零售量达到2230万吨,比上年提高18.6%。零售比例达到45.1%,直销率达到68.9%。
4.重点工程:油气管网建设如期推进,LNG项目先后启动
2003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可圈可点,成就喜人。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对提升中国石油石化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覆盖重点市场区域、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的天然气管网建设按规划推进,重点工程按计划运行。西气东输工程东段全面完工,先期实现了向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供气,今年1月1日如期实现向上海商业供气;西段主体管道焊接全部完工,为保证西气东输工程在2004年底全线竣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忠武输气管道进展顺利,长江穿越等控制性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50%以上,陕京二线完成初步设计,控制性工程已经开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新的效益增长点。胜利浅海、东营凹陷、西部新区准噶尔、塔北亚肯地区、鄂尔多斯大牛地等一批重点勘探开发项目进展良好;塔河二号联合站建成投入使用;关系到发展战略全局的现代物流建设项目进度加快,甬沪宁原油管道工程即将投入使用,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已开工建设,沿江原油管线、鲁皖成品油管线等项目也在积极筹备,油库等储运设施布局优化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在炼油领域,围绕调整布局、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适应高硫原油加工等进行的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镇海800万吨/年炼油工程基本完成,高桥、金陵、扬子以及西安、塔化、东兴等一批炼油改造和扩建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提高产能、增加品种为主的化工建设全面展开。扬巴一体化和上海赛科两大乙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齐鲁乙烯二轮改造全面启动,镇海PX装置、仪化PTA装置、川维天然气乙炔工程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广州20万吨/年乙烯技改工程顺利完成,巴陵、金陵、安庆、湖北等四套化肥改造重点工程已经全面起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达71亿元的中外合资的广东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动;建设总规模为500万吨/年、一期工程总投资超过220亿元的福建LNG项目也正式启动。这两个LNG项目对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成为中海油成功实施天然气战略和上下游一体化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继富岛二期、天然气发电、天然气管道等一系列在海南省发展的下游产业重点项目之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14.7亿元的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已获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这一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甲醇项目,将充分利用东方1-1气田的高氮高二氧化碳低热值天然气,生产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甲醇。
5.国际合作:进入国家的总数增加,效益提高
为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确保原油的安全稳定供应,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全面实施了跨国经营战略,在国际合作和大力实施“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新的业绩。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年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已达到2470多万吨,权益产量1288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17.83亿立方米,权益产量13.9亿立方米。在中东—北非地区,苏丹1/2/4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田并获得了超过4亿吨的探明地质储量,建成了1506千米的长距离输油管道和年加工能力250万吨的苏丹炼油厂,形成了集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输送与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以此为基础,相继开发了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曼、叙利亚和伊朗等中东—北非国家市场。在中亚—俄罗斯地区,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已形成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能力。以阿克纠宾项目为基地,又开发了阿克纠宾南部勘探项目、齐纳列夫项目,同时开发了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市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公司首次合作建设的肯基亚克—阿特劳石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年输油能力为600万吨。中国石油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苏丹3/7区的麦卢特盆地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找到了埋深在1400米以下的第三系主力油层,在探井控制范围内已基本探明地质储量20亿桶,可采储量6亿桶。在海外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开始了海外资本市场的探索与运作,收购了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德士古—北布扎奇合资公司”100%的股份和赫斯公司印尼加邦区块50%的权益。全年新签订项目12个,其中有6个为新进入国家,进入的国家已增至19个,尤其是在俄罗斯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了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储量的股权;通过收购Muturi产品分成合同44%的权益和Wiriagar产品分成合同42.4%的权益,向BP收购了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相当于12.5%的权益;与澳大利亚签订了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NWS)上游油田的产量及储量权益购买协议,取得了NWS项目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实体(CLNGJV)25%的股权,获得了NWS项目特定生产许可证、租赁所有权及勘探许可证大约5.3%的权益,并享有参与未探明储量的勘探权。
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我国石油石化领域的对外合资合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阿帕奇公司合作的渤海湾大港投资项目—赵东区块投产。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价值2亿美元的加油站合资项目启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勘探公司签署了共同勘探开发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意向书,与哈斯基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东海04/35区块的石油合同,与台湾地区中油公司共同合作的台潮石油合同第一口探井1F35-1-1井正式开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壳牌公司及优尼科公司就共同勘探、开发和销售中国东海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资源达成了协议,对推动东海油气勘探开发和满足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6.科技创新:获得一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为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科技进步的工作力度,逐步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企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围绕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强化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突出解决生产和重大工程的技术瓶颈,突出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获取,加大对海外业务的支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努力推动科技工作实现“由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由国内向立足国内、拓展海外的战略转变”。全年承担了15个国家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了22个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和一批应用基础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共取得科技成果2000多项,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理论与实践”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桥式偏心分层开采配套工艺技术”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配套技术”、“煤层气勘探技术研究与实验”、“有水气藏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中国复杂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与技术”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年申请国家专利810项,获专利授权626项,同比增长57%。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目标及配套技术研究、20万吨/年第二代环管聚丙烯成套技术等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成功,严重非均质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技术、灵活多效催化裂化技术、7万吨/年环己酮肟技术等一批技术成果实现工业转化,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监测挖潜技术、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的催化剂与助剂等一批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其中依靠自主开发的系列技术,用较少投入,顺利实现了按国家新标准生产汽油的目标。催化裂化汽油芳构化脱硫降烯烃技术等一批研究项目取得新成果。“已开发油田水平井地质设计及薄油层水平井钻井技术”等六个项目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年申请国家专利994项,获得专利授权674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开展了一批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科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中国海上边际油田开发的新型平台技术”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长期的努力,对边际油田和稠油油田的开发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展望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2004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我国石油行业坚持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一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明确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继续做优做强主营业务,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发展油气国际贸易,积极调整优化结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企业活力,加速“两个转变”进程,强化油气生产和供应商的复合功能。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明确提出: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拓展市场,扩大资源,降本增效;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施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不断深化和推进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兼顾,严谨投资,促进有效发展;强化企业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和企业总体稳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明确提出: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公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2008年国内油气总产4000万方油当量为纲,突出勘探开发,带动全局发展;做实中下游项目,完善公司新产业链条;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实施人才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科技和人力资源协调发展;以降低成本为中心,全面加强企业管理。
展望未来,我国石油石化市场需求强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油气供需的矛盾依然较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中国石油工业和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四)2004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4年[10],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衡较快发展,GDP增长了9.5%,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使我国石油消费量首次突破3亿吨大关。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16448亿元,工业增加值3615.3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539.6亿元,利润1983.8亿元,利税总额2925.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34%、12%、33%、48%和40%,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经济效益均大幅度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为缓解国内石油供需压力,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加大了勘探投入,油气储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发现了一批亿吨级油气田。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同比增长2.9%,天然气产量达到40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炼油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年共加工原油2.7亿吨,同比增长13.7%,全国大型炼化项目建设进入新高潮。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等一批标志性管道工程建成投产。中国石油行业的对外合资合作项目步伐加快,进展顺利。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三大石油公司纷纷加快了战略重组的步伐,一批专业化公司应运而生。
1.经济效益:主要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延续2003年的高价位,呈现整体上扬态势,并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对能源的需求持续上升,进而拉动了主要石油石化产品消费量的大幅度增长。全行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经济效益均大幅度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见表5-6、表5-7),全力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的需求。
表5-6 2004年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石油行业”包括石油、石化系统,不包括化工系统。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2005年。
表5-7 2004年三大石油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预计值。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5年。
2.勘探开发:发现一批亿吨级油气田,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为缓解国内石油供需压力,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加大了勘探投入,油气储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形成了新的能源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集团)在冀东滩海南堡、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大庆徐家围子深层等地区新发现6个亿吨级油气储量区。同时,2004年冀东油田原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川渝油气区天然气年产量超过百亿立方米,吉林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500万吨,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油气业务发展的亮点。中国石油集团全年实现原油储量接替率1.25,天然气储量接替率5.39;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2亿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436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328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1780亿立方米。经过近20年的勘探,一个陆上整装大油田——塔河油田在塔里木盆地被发现。目前该油田已经发现的储量规模达12.1亿吨油气当量,预测石油资源量可达27亿吨。四川普光千亿立方米规模大型气藏基本落实,天然气勘探大场面已经形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内蒙古塔巴庙地区探明天然气储量已突破3000亿立方米,将形成国家西气东输和内蒙古向山东供气的重要资源地。胜利油田深层勘探取得新突破,将大大增加环渤海湾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对稳定我国东部的油气产量起到重要作用。
在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方面,随着曹妃甸11-1/11-2油田、歧口18-2油田等一系列油田的建成投产,渤海作为我国海洋石油的重要产区,2004年产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油当量大关,成为我国海上继南海东部后第二个产量跃上千万立方米台阶的大型矿区,标志着渤海油田从此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2004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全年共有16个油气田投入开发,5个油气田先后投产。全年油气总产量达到3648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9%。
2004年,中国油气生产量继续上升。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同比增长2.9%,月度产量保持在1450万吨左右;全国天然气产量达到40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三大石油公司的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原油产量为17467.38万吨,同比增长3%,天然气产量为392.3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
3.炼化及销售: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增长较快
2004年,受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拉动、汽车保有量较快增长以及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成品油需求有较大增长。为满足需求,2004年中国炼油业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运行,开足马力生产,全年共加工原油27亿吨(其中,中国石化加工原油13295万吨,中国石油加工原油11078万吨,首次实现原油加工量大于原油商品量),比上年增长13.7%。2004年,中国柴油需求上升很快,柴油从净出口重新变为净进口。为此,全国各炼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柴油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柴油产量同比增长19.5%,达到10162万吨;汽油产量为5249.8万吨,同比增长10.2%;煤油产量为970.8万吨,同比增长14.1%;润滑油产量为464.3万吨,同比增长13.6%;燃料油产量为2082.6万吨,同比增长7.6%(见表5-8)。
表5-8 2004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
2004年中国炼化业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紧跟世界炼化工业发展趋势,在规模大型化上做文章,迎来了大型炼化项目建设的新高潮。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完成了1000万吨/年炼厂的改造工作,具备了千万吨炼油能力,这是中国石油实施新一轮炼油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六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进程中首期完成的重点项目。这六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包括: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1000万吨/年炼油厂改造工程,大连石化2000万吨/年含硫原油加工改造工程,兰州石化和抚顺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全面配套工程,独山子石化、长庆石化两个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工程。中国石油集团按照“调整东北、发展西北、强化华北、开拓华南”的战略,调整发展炼化生产布局和规模,力争到2007前后基本实现炼化生产企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改造的发展目标。中国石化集团1000万吨/年青岛大炼油工程,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合资建设的福建炼化一体化1200万吨/年、广州石化1000万吨/年炼厂改扩建工程项目获国家批准已动工兴建。
中国海油的炼油石化业务进展迅速,以南海石化炼油项目获得国家批准为标志,公司正式进入国内炼油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南海石化炼油项目每年将加工渤海重质原油1200万吨,成为国内单系列组合的最大炼油项目。该项目与中海壳牌项目、广东LNG项目为邻,形成世界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作为中国两大成品油生产商和经销商,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的成品油市场营销在2004年得到进一步强化,营销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加快。2004年,两大集团的加油站总数达到47466座,其中,中国石化集团30063座(自营加油站26581座,特许经营加油站3482座),中国石油集团17403座。全年中国石化集团销售成品油9459万吨,中国石油集团销售成品油6681万吨。
根据加入WTO的协定,中国如期于2004年12月11日对外资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中石化碧辟(浙江)石油有限公司在2004年先后挂牌运营。两大跨国石油公司将分别在江苏、浙江境内收购、新建并经营和管理500座加油站。在面临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国内市场挑战的同时,中国石化也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的加油站相继投入运营。
目前,国内石油石化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石油公司为主导、国外大石油公司和国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的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竞争日趋激烈。
4.国际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4年,中国石油行业的对外合资合作项目步伐加快,进展顺利。中国石油集团海外勘探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5577万吨,剩余可采储量达6.1亿吨。原油作业产量达3011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达35.5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和84.6%,原油和天然气权益产量分别达到1642万吨和25.9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7.4%和86.4%,国外原油加工量达到295万吨。中国石油集团在伊朗、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新签7个勘探开发合作项目,在乍得等地的风险勘探也见到良好的前景。中哈原油管道、苏丹3/7区1000万吨产能、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渤海湾滩海合作建成了第一个百万吨生产能力的赵东油田。
中国石化集团实施的国际合作战略取得成果,已实施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22个,获权益储量约1亿吨,获权益油20万吨。在国内,随着中国石油领域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合作已经由以勘探开发为主,转为以炼油化工以及终端销售为主。中国石化与BP在上海的合资乙烯项目已试车成功,与巴斯夫在南京的合资乙烯项目正处于试车阶段;与壳牌在湖南煤气化合资项目于2005年底建成;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在福建的炼油化工一体化合资项目正处于建设准备阶段。
中国海油完成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权益的收购;收购BG公司在印尼Muturi产品分成合同中拥有权益的20.77%,使中国海油在该合同中持有的权益从44%增加到64.767%,在整个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中的权益由12.5%增加到16.96%。同时,该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建设的一系列油田陆续投产。中国海油与埃尼和雪佛龙/德士古组成的CACT作业集团负责作业的惠州19-3/2/1项目,与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合作的渤中25-1油田一期工程,与美国科麦奇公司、能源资源公司共同开发的曹妃甸11-1/11-2油田均成功投产。
5.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产
200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的重点管道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实现了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的目标。西气东输天然气管线是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达到国际水平的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创了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的新纪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忠武管道干线和湖北境内两条支线建成投产,湖南支线主体贯通;陕京二线线路主体工程完工,并于2005年建成投产。覆盖全国的天然气骨干管网初步形成。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建成天然气管道总长度2.2万余千米。其中陆上管道已超过2万千米,海洋管道达2000多千米。根据中国天然气管道中长期规划,我国将经过四个“五年规划”,用约20年的时间建成天然气工业体系,形成国产天然气与进口天然气相结合、干线与支线相连、覆盖全国市场区域的天然气管网系统,最终形成天然气资源多元化、供应网络化和市场规模化的格局。
2004年,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建设突飞猛进。新疆至兰州、郑州的西部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进入了实施阶段。特别是我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的全面启动,对推动我国进口资源多元化、加快西部炼化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甬沪宁进口原油管道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石化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的原油管道,它连接了中国石化所属镇海、上海、高桥、金陵、扬子五大骨干炼厂,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网络管道运输系统。此外,鲁皖成品油管道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2004年是中国LNG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三大石油公司在LNG领域第一次出现了全面发展和竞争的格局,一批大型LNG项目如期推进。继广东、福建LNG项目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又成功拿下了浙江、上海LNG项目,至此,东南沿海天然气市场基本由中国海油占领,东南沿海天然气大动脉初具雏形。中国石化集团获准在山东青岛建设LNG接收项目,继中国海油之后涉足LNG项目。中国石油集团与大连市签订协议,将在大连建设一座能力为400万吨/年的LNG接收站,这是我国继广东、福建、山东、浙江、上海之后的第六个LNG项目。
6.管理体制:战略重组步伐加快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2004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纷纷加快了战略重组的步伐,一批专业化公司应运而生。它们在长输管道储运工程和油气田地面工程、滩海油气田开发工程、海洋油气田开发陆上终端工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上游领域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石油集团开始向海洋石油领域进军,成立了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还成立了中石油天然气管道燃气投资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城市燃气市场开放、投资、建设和运行。
中国石化集团成立了中国石化催化剂分公司。这是中国石化实行专业化重组战略以来,继成立润滑油、腈纶、沥青专业公司后的又一重大举措。上海沥青销售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石化成为国内最大的道路沥青生产商和供应商,这是继中国石化“东海”牌沥青中标F1赛道建设后,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沥青业务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海油对渤海公司、南海西部公司、南海东部公司、东海公司、中海实业公司五家基地公司实施战略重组,组建“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基地板块的业务,成为中国海油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资委决定以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等三家中央直属企业作为试点,将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两大石油集团公司认真实施主辅业分离,在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圆满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任务。2004年,中国石油集团共移交人员5万多人,中国石化集团减员约7万人。分离企业办社会工作的逐步深入,将对提高两大集团的国际竞争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继续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并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石油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快速成像测井装备和大型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开发成功,打破了外国石油公司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攻克了700多个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管道施工和制管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国家级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国石油集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循环互动的新路子。
中国石化集团成功开发了复杂断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灵活多效催化裂化技术(FDFCC)、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异构脱硫降烯烃技术(RIDOS)、15万吨/年三釜流程聚酯技术等;创出了中国分支井水平5239.88米的最深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分支井钻井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海油的“百万吨级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运系统(FPSO)研制与开发”项目是一项优秀的科技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FPSO被喻为中国的“海洋石油舰队”,8艘FPSO先后共开发了10个海上大油田,动用储量1.24亿吨,为海洋石油工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亿元。中国海油还在冰区环境监测、结构设计、平台建造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首次成为该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油气消费也进入快速增长期,“煤电油运紧张”醒目地出现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报告中。预计2010—2020年,我国原油产量将进入高峰期,高峰年产量为1.8亿~2亿吨。尽管如此,国内石油供需缺口仍将不断加大,到2020年,预计供需缺口将达到2.5亿吨。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并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我们看到,在部署2005年的工作任务时,三大石油公司均把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增储上产步伐列为公司的首要工作任务。同时,三大石油公司还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国外投资规模,加快海外石油勘探,增加海外油气产量,弥补国内石油资源供应的不足。应该说,作为国家主要的能源供应企业,能源的长期供不应求使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是摆在三大石油公司面前的长期任务。目前,石油公司的发展还面临着资源接替和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实力相对国际大石油公司较低、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但是,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为石油公司加强自身发展、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2005年三大石油化工公司的发展情况
2005年[11],中国石油工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充分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克服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市场供需波动巨大带来的困难,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石油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和其他石油石化企业抓住高油价的历史机遇,致力于缓解国内油气供需矛盾,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实现了油气储量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油气产量的稳中有升。全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亿吨,同比增长3.9%;生产天然气49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9%;加工原油2.86亿吨,同比增加1758万吨,增长6.5%。一批大型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道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国际业务实现了由单一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的跨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专业化重组持续深入。科技进步亮点频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5年,中国石油工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在供需矛盾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对石油及其产品的需求,实现了产销两旺、效益较好和持续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石油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屡创新高,石油供求形势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总体上依然维持比较脆弱的平衡;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节约能源资源,跨国石油公司在加快国际化步伐的同时,更是加大战略调整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调控、产业结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力度并取得初步成效,在GDP增长9.9%的情况下,国内石油消费得到控制,石油表观消费量同比降低了1.6%,石油净进口量同比降低了5.3%,政府还明显加强了对能源行业的管理力度,国家能源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成立,并下设副部级的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中国第四大探采炼一体化的石油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石油联合企业——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相继诞生。与此同时,国内几大石油公司国际合作成就斐然:中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4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公司完成的最大一起跨境并购。可以说,2005年中国石油工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储量产量双上升,消费进口双下降,生产经营捷报频传,跨国运作成绩显赫,为“十五”计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经济效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2005年,国际油价在连续几年强劲攀升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石油工业在上游开采取得丰厚回报的同时,充分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克服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市场供需波动巨大给石油加工业带来的重重困难,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尽管由于国家对成品油销售采取限价政策,石油加工业2005年整体亏损189亿元,石油行业总体利润增幅较上年下降了10%左右,但是,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5944亿元,工业增加值469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5635亿元,利润2731亿元,利税总额385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7%、30%、35%、38%和32%(见表5-9)。
2005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以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见表5-10)。
表5-9 2005年中国石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石油行业”包括石油、石化系统,不包括化工系统。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表5-10 2005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单位:亿元
*预计值。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2.勘探开发:油气储产量双增长
2005年,虽然国内的石油表观消费量增幅有较大回落,但石油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和其他石油石化企业抓住高油价的历史机遇,致力于缓解国内油气供需矛盾,加大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实现了油气储量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油气产量的稳中有升。
中国石油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商,2005年坚持把油气勘探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勘探投入,坚持油气并举,分别在渤海湾冀东滩海、松辽北部徐家围子、松辽南部长岭、鄂尔多斯姬塬、塔里木塔中、四川广安、准噶尔西北缘地区取得了七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果,发现一批相当规模的油气储量。当年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500万吨,标志着该油田年油气生产水平自2003年突破1000万吨后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塔里木油田油气产量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石油第五个千万吨级特大型油气田和继克拉玛依之后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二个千万吨级油田。在天然气方面,大庆庆深气田有望成为中国第五大气田,世界级大气田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已进入全面启动阶段。根据独立的储量评估,2005年,中国石油集团新增原油储量8.64亿桶,新增天然气储量4.2万亿立方英尺。原油储量替代率达到104%,天然气储量替代率达到314%,油气储量替代率为149%。
中国石化集团以济阳凹陷、塔河、川东北为重点的主要探区获得较好的油气储量,实现了油气当量储采平衡有余。该集团依靠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四川盆地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普光氕田,根据国土资源部评估,该气田探明储量达到2511亿立方米。
中国海油全年在中国海域获得涠州6-10-1、惠州25-4、旅大27-1油田等14个油气发现,在成功评价的8个含油气构造中,自营成果斐然。该公司2005年储量替代率达186%,新增净探明储量2.88亿桶油当量。截至2005年底,中国海油净探明储量达到约23.6亿桶油当量。旅大5-2、南堡35-2、曹妃甸11-3/5、陆丰13-2等7个油田建成投产,使中国海域在生产的油田达到45个。
2005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亿吨,同比增长3.9%,生产天然气499.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9%,其中,中国石油集团的原油产量创重组上市以来的最好水平,达到1.06亿吨,年增产原油首次超过百万吨;生产天然气367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一倍;国内油气当量产量达到1.35亿吨,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总产量达到1.57亿吨,比“九五”末增长25.5%。中国石化集团生产原油3927万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6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中国海油全年国内外油气总产量3900万吨油当量,比2004年增长7%,其中原油3197万吨,天然气70.29亿立方米。
3.炼油与化工:大型化、基地化建设全面推进
2005年,虽然国内的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增幅同比有很大下降,但市场供应能力仍显整体不足,炼油行业整体呈现产能不足、供应偏紧、高位运行的态势。为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成品油的巨大需求,中国炼油业统筹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运行,积极组织生产,全年共加工原油286亿吨,同比增加1758万吨,增长6.5%,平均负荷为87%。其中,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年加工负荷达到95%以上,绝大多数月度加工负荷接近100%。
2005年,中国炼油工业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达到328亿吨,同比增加1400万吨;其中高硫原油加工能力达到4300万吨,同比增加800万吨。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7456亿吨,同比增长62%。其中,生产汽油5405万吨,同比增长3.2%;生产煤油989万吨,同比增长2.6%;生产柴油1.106亿吨,同比增长9.5%;生产润滑油541.5万吨,同比增长4%;生产燃料油2261.2万吨,同比增长6.6%。中国石油加工原油1.1061亿吨,同比增加6%,生产成品油7114万吨。其中汽油2141.5万吨,同比增加3.9%;柴油4300.1万吨,同比增加10.4%;煤油197万吨,同比增加0.4%。产品品种趋于多样化,油品质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明显提升。中国石化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共加工原油1.4亿吨,同比增长5.21%,生产成品油8080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汽油2298万吨,同比下降2.54%;柴油5492万吨,同比增加7.92%;煤油663万吨,同比增加4.25%(见表5-11)。
2005年,中国炼化工业坚持结构调整,按照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推进炼油大型化、基地化建设,建成了镇海炼化、大连石化等一批千万吨级沿海沿江炼油基地;完成了镇海、金陵、上海、兰州等大型炼油石化改扩建项目,独山子石化、青岛炼油、福建炼化三个千万吨级项目相继获准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投产后,将大幅度提升中国的炼油综合能力,特别是高硫原油的加工能力,增强中国炼油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油年加工能力为1200万吨、世界级规模的惠州炼厂开工建设,该项目已在2008年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海油的第一个炼油项目,也是中国海油实施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性能源公司战略的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海油进入成品油市场的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表5-11 2005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数据快报和2005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公司年报。
截至2005年末,中国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吨以上规模的炼厂总数从1998年的5座增至13座,其中镇海、茂名、大连、金陵、上海、兰州、抚顺等炼厂的炼油规模已达千万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厂平均规模已达455万吨左右。
2005年,中国的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改善营销结构,提高服务质量,终端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2005年末,中国加油站总数大约为8万座,其中中国石化加油站总数超过31000座,中国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164座。全年中国石化国内成品油总经销量达到10456万吨,同比增长10.54%;中国石油成品油销售量达到7571万吨,同比增长13%。
在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前夕,外国石油公司纷纷抢滩布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与外资合资建设的加油站陆续投入运营,中国中化集团、中航油两家国有公司也开始与外资合作或独立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竞争日益白热化,但是,短期内市场格局还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4.国际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5年,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地位开始确立。
中国石油集团海外油气业务发展速度加快,业务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单一的合作开采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的跨越。2005年,中国石油集团的海外油气业务遍及22个国家,海外油气项目达58个,初步在北非—中东、中亚、南美、亚太四大发展区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营、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一体化的业务格局。苏丹3/7区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发现,以及斥资41.8亿美元收购原油生产能力达千万吨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标志着中国石油集团的海外油气业务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尤其是对PK的成功收购,刷新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纪录,是中国企业当时在海外成功进行的最大一起并购案。中国石油集团还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CNGC)的合资公司成功购得加拿大石油公司所持叙利亚幼发拉底石油公司38%股份。2005年,中国石油集团的海外原油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分别达到3582万吨和2002万吨,年均分别增长21.5%和23.9%;天然气的作业产量和权益产量分别达到40.2亿立方米和29亿立方米,年均分别增长40.5%和43.3%。被誉为国际能源合作典范的中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竣工,更是为中国石油公司的对外合作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内,陆上最大的天然气合作项目——中国石油与壳牌合作的长北天然气开发项目也在2005年正式启动。
中国石化集团的国际业务迈出新步伐。一批海外油气资源项目和石油石化工程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加拿大北极之光油砂项目40%股份。2005年,该集团累计实施或已签协议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有36个,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1412万吨,获得权益油87万吨。在国内,中国石化集团充分利用其在石油行业下游领域的优势,与外国石油公司在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也在日益深入。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合资建设的年产能为1200万吨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与BP合资建设的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建设的扬巴一体化工程9套化工装置全部投入商业运营,该公司还与BP在南京成立了醋酸合资企业。
中国海油海外发展初步完成战略布局。2005年,中国海油全年评价投标项目近40个,并以1.5亿加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MBG能源公司16.69%的油砂权益。中国海油的海外资产和勘探区块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亚、西非、里海等地。虽然中国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遭遇政治狙击而失利,但却使中国企业对国际化发展有了更新的体验和认识。在国内,中国海油与埃尼公司合作在南海东部海域有了新发现,并与科麦奇签订了新的石油合同;与塔克公司携手在珠江口盆地探油;与超准公司签订新的产品分成合同。中国最大的合资项目、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更是标志着中国海油已从一个纯上游的勘探生产公司步入到综合型石油公司行列。
5.重点工程:中哈管道等建成投产
2005年,中国各大石油公司从整体战略布局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大型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管道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跨国长输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于2005年底竣工。该管道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将为国内市场提供更为安全稳定的石油来源。与此同时,中哈原油管道的配套工程、中国当时最大管径的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也全线贯通,独山子将因此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另外,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原油管道已完成工程量的80%,仪征—长岭原油管道工程实现了分段投用。
中国正在加紧建设覆盖全国的天然气管网,以高效、清洁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缓解能源紧张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继续有序推进。陕京二线建成投产,对北京和华北等地区的供气保障能力将大幅提高。以忠武天然气管道湘潭支线成功投产为标志,忠武线“一干三支”全面投入运营;连接西气东输与陕京二线的冀宁联络线主体管线贯通,基本具备投运条件,有效地提高了两大供气系统安全平稳供气的保障能力。中国石化集团的塔巴庙—榆林天然气管线也全线建成投产。
成品油长输管道建设成绩突出。中国最长的成品油管道——全长1740千米的西南成品油管线和鲁皖管线建成投产,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主体实现贯通,全长1135千米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基本建成,金山—嘉兴—湖州成品油管道正式开工。国务院在2005年12月公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将成品油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列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国的成品油管道建设正进入一个高峰期。
2005年,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开工,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入项目建设后期,于2006年中期建成投产。目前,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液化天然气发展的最大障碍。
6.管理体制:专业化重组持续深入
2005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继续深化改革、重组整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石油集团实施了一系列的重组战略,包括:所属兰州炼油化工总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整体合并,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正式成立;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并入中国石油集团,将增加中国石油炼油化工业务的竞争力和“走出去”的技术实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斥资207亿元收购母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秘鲁、加拿大以及尼日尔等10个国家的多项油气资产,将增加股份公司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并开拓更多的海外业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辽河油田、锦州石化两家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这对于解决内部同业竞争、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石化集团对化工销售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成立了化工销售分公司;在对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和南京化工厂两家老化工厂进行整合后,成立了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标志着中国石化积极实施天然气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天然气业务进入一个新阶段;对分散在各地的主要塑料技术研发部门进行整合,成立了中国石化塑料技术中心;以76.72亿港元回购镇海炼化;将非上市炼化、销售、科研板块企业以及新星公司、物装公司、深圳安惠公司、扬州石化厂等66家企业连同集体企业等进行重组,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炼化公司的成立将使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供销一体化以及各个板块的协调发展战略成为现实,是中国海油成长为国际一流综合型能源公司的一个里程碑。
7.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也是除油气价格上涨因素外,中国石油行业实现整体利润较大增长的重要原因。
2005年,中国石油集团的科技进步亮点频现。例如,“塔里木盆地高压凝析气田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中国凝析气田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自行研制的9000米钻机取得国家五项专利,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成为中国石油集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之一。“十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在炼油化工领域,开发了汽油改质催化剂技术、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术和改性沥青技术;在油气储运领域,掌握了高含蜡原油常温输送、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等技术,形成了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口径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大型储罐工程设计和高难度条件下施工的技术。“十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共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15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58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29项,其中一等奖4项。
2005年,中国石化集团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增产丙烯的催化裂化新工艺、20万吨乙苯/苯乙烯成套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顺利完成;特种润滑油成功用于“神六”载人航天飞行。全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项。“十五”期间,中国石化集团累计获得国内专利授权3105项,获得国外专利授权175项。
中国海油的“百万吨级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运系统研制与开发”项目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堡35-2浮托法安装首次应用,一次作业成功,为大型组块的整体安装闯出一条新路。
中国石油工业2005年所取得的良好经营业绩,为实现“十一五”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GDP年均增长7.5%左右,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各方面对油气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在为石油公司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国家石油公司保障能源供应的重任。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石油工业无论是总量、结构,还是质量、效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三大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也将有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石油后备资源接替紧张、炼油化工主要经济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通往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之路任重道远。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左右,中国石油市场仍呈现国内产量稳定、对外依存度高、市场供应偏紧、价格高位运行的基本特征。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加强勘探,科学开发,拓展国际,注重节约,发展替代,建立储备,理顺体制,完善政策”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实现“十一五”和长远发展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夯实良性发展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