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国,男,汉族,1952年1月1日出生,1986年毕业于吉化党校电大班大学党政管理干部基础理论专修科专业,1968年参加工作。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政工师。1992年5月至1995年2月任炼油厂工会主席。1995年2月至1998年5月任吉化集团公司工会部长。1998年5月至2001年1月任吉化松北公司党委副书记。2001年1月至2001年8月任吉化动力厂党委副书记。2001年8月至2006年1月任吉化清欠办公室主任。2006年1月任吉化企管法规处副处长(正处级)。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改革大潮涌动,把企业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漩涡之中。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由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摆在吉化炼油厂面前的是原油涨价、成品降价、自主产销、自采原油等一系列新情况。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够、原油供应短缺、市场半径太长、运输费用过高等原因,致使炼厂一度跌入低谷,被排到了公司五大企业的末位。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面对国内同行业激烈的竞争,炼厂的生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炼厂党委(扩大)会议决定:“从1988年开始,要开展为期3年的二次创业。”炼厂“七五”规划提出:“要在1990年以前,建成重油催裂化装置和‘二常压’装置,实现年加工能力400万吨的宏伟目标。”
厂长张智亮在吉化公司(扩大)经理办公会上还立下了军令状:“不要拨款,不需外援,完全依靠炼厂自身的力量,艰苦奋斗两年,保证在1990年上半年建成‘二常压’装置。”
自力更生建“二常压”。炼厂党委的决心已下定,目标已明确,任务已落实。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11月8日,炼厂立即成立了修建公司。新组建的修建公司两级班子成员和普通员工都是从检修车间、土木车间、金工车间、油化厂建安公司抽调来的。由炼厂副厂长毕陆东任经理,蔡荣久、赵彬、李凤卿和我任副经理,张永华任总工程师。在此基础上,配齐了各车间、科室领导干部和办事人员。就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新公司,担起了新建“二常压”的历史重任。
“二常压”是一个年处理原油150万吨的常压分馏装置,工程总投资2450万元,实物工程总量包括工艺设备149台、电仪设备824台、钢材1200吨、水泥1300吨、木材337立方米、阀门2159个、配件27719台件、动力电缆3040米、控制电缆17050米。这样一套大型的现代化炼油装置,如此巨大的工程总量,就是交给一支设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千八百人的专业施工队伍,绝对工期最低也要18个月。而修建公司原本仅是一支负责设备日常维护的检修队伍,且刚刚成立,制度不健全,管理未理顺,干部缺乏管理经验,工人缺少施工经验。要在14个月的工期内建成“二常压”装置,炼厂上下无不为之担心。
然而,修建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却表示不服气,要争气。为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为“二常压”早日建成,他们义无反顾。
1988年的12月份,正是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时节。修建公司的第一支基建队伍——土木车间的干部群众,就抢先风风火火地开进了“二常压”施工现场。在冰雪覆盖的施工现场,运料卡车的喇叭声、搅拌机的轰鸣声、锹镐与冻土的撞击声和施工人员的说笑声,汇成了一股强大的热流,仿佛要把这片冰冻的大地融化。
土建施工打的第一场恶仗是1200平方米框架区混凝土垫层和27个框架基础的浇筑。冒着“三九”严寒打混凝土,这在建筑行业是极少见的。可是,工期不饶人。他们只好打破常规,选在这个季节施工。为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车间技术员经过反复研究测试,制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冬季野外施工方案。首先,发动员工自己动手,在施工现场搭设了一个木板棚,再往棚里通上蒸汽进行提温。其次,把河石、沙子、水泥放在大棚里进行预热。再次,将预热后的河石、沙子、水泥装进搅拌机进行搅拌。最后,趁热进行现场浇筑。这个方案的确可行,但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麻烦。由于采用直接通蒸汽预热的方法,使棚内蒸汽弥漫,遇热的砂石散发着浓浓的腥味。工人们身穿厚棉袄,手推独轮车,进进出出,装车卸车。进棚装车时,眨眼的工夫,浑身就被蒸汽浸透了。推车出来时,眨眼的工夫,湿漉漉的棉袄就结上了一层薄冰。工人们互相开玩笑说:“进棚蒸汽浴,出棚冰水浴,不花一分钱,百浴不嫌腻。”进行混凝土浇筑必须快速捣固,工人们就穿着胶靴,站在砂浆里挥锹捣固。那时节,人们即使穿着厚厚的棉鞋,在室外站十分钟就会冻得直跺脚,何况现场的工人仅穿了一双胶靴,脚面、脚掌和砂浆只隔着一层薄薄的胶皮。实在挺不住了,他们就出来跑一圈,暖暖身子。炼厂领导担心工人的脚被冻伤,就破例批给大家每人一双牛毛毡袜。牛毛毡袜很厚也很暖和,但也经不住水泥砂浆的浸泡,用不了个把小时,前脚尖开裂,里面灌满了砂浆,那难受劲甭提了。但是,施工人员都毫无怨言,他们把大号胶靴和毡袜套在一起,继续站在砂浆里捣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仅用了不到20天时间,就提前完成了1200平方米的混凝土垫层任务。这1200平方米的混凝土垫层,用掉的水泥、卵石、河沙总共420立方米。
首战告捷,距1989年元旦已经没几天了,人们无不沉浸在喜迎新年的欢乐之中,可是修建公司的干部职工却没那份兴致,因为混凝土基础工程的大头还在后面呢。
12月23日,土木车间及时召开了以“战三九、斗严寒,大干40天,‘二常压’基础工程提前完”为主题的动员大会。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刻,他们就又投入到了炉基础、塔基础和框架构筑工程紧张的施工中。按照施工要求,炉基础首先要挖出深3米的基础坑,然后砌上砖模再进行浇筑。由于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刚把冻层掘开,地下水就冒出来了。坑深3米,坑内水深2米。只隔一宿,坑里就结上厚厚的一层冰。为不影响施工进度,大家就往坑里通上蒸汽,安上潜水泵,等坑里的水抽干了,就立即往坑里灌水泥砂浆。有一次,一位工人因忙着干活,一不小心滑进了基础坑内,当人们把他拽上来时,全身都湿透了,经冷风一吹,全身衣裤挂上了一层薄冰。
绑钢筋是一项细活,工人不能戴手套,只能光着手作业。常言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打骂不走。在这个季节,光着两手摆弄钢筋,那是个啥滋味,可想而知。炉基础底下全是水,手经常被水浸湿,再一碰到钢筋,立刻就会被粘上,这时任你钻心地疼痛,手也不敢撒开,否则就会被撕掉一层皮。只能死死地握住钢筋,靠自身的温度慢慢把钢筋焐热了才能把手拿开。大冬天,人的皮肤发脆,被钢筋头或细铁丝一划就是一道口子。一不小心,手被划伤了,鲜红的血滴在洁白的雪地上,白雪地上点点红,好似朵朵梅花开。
说来也巧,土木车间共有一男一女两个钢筋工,而且都姓车。工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们“大车”和“小车”。男的“大车”是老病号,胃被切除三分之二。女的“小车”个头矮小,身高不过一米五,体重不足90斤。但是,人不可貌相。绑钢筋的活不好干,可他俩偏就不服输,慢鸟先飞,上班早来半小时,下班晚走一会儿,完成的任务量一点不比别人少。在浇筑塔基础时,钢筋供不上,全车间干部职工连夜搞突击。白天好说,一到深夜,又冷又困又疲乏。有的实在挺不住了,站着就睡着了。
1989年3月5日,工程量和难度最大的框架混凝土浇筑开始了。框架共计1层,高度1.8米,需分6次浇筑。为确保工程质量,每进行一次浇筑需要16个小时,必须一次成型,不能在中途停下来。在施工现场,三台搅拌机不停地转动,翻斗车前辆接后辆,吊斗忽上忽下,场面蔚为壮观。到开饭时,施工不能停止,工人们就在工地轮换着吃饭。这样大的劳动强度,到完工时,工人们早已累得筋疲力尽了。当发生胀模时,就更惨了,胀出来的砂石、水泥哗啦啦地往下落,在下面施工的人员一会儿就变成了泥人。就这样,土木车间全体员工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进行六次混凝土浇筑,在规定的工期内圆满地完成了框架浇筑任务。而且,经检测,全部混凝土工程完全符合质量标准。
在整整一个冬季,工人们没休一个礼拜天,连节日也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正是凭着这股迎难而上的犟劲、敢打硬拼的干劲、精益求精的钻劲,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工地上不断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炉基础提前5天完工、塔基础提前7天完工、框架工程提前1个月完工。至4月20日,“二常压”装置中145台设备基础全部完成。除此之外,检修车间还完成了全部预制任务,金工车间完成了31台换热器和2000多个阀门的打压换垫任务,使工程进度大大提前,为下一步安装配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www.daowen.com)
“二常压”保温工程是与混凝土工程同时进行的,都是在寒冬腊月里施工。担负保温任务的是由大集体职工组成的第三施工处。这个处的工人绝大多数是女同志。在给二塔保温时,正是这个冬季最寒冷的日子,连续七八天气温降到零下30℃以下。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天,三处领导带领40多名工人组成突击队,在40米高的塔上施工,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由于是上下交叉作业,保温棉的玻璃纤维到处乱飞,钻进衣服里奇痒难忍,隔着厚厚的棉衣裤又挠不着,只能忍着。许多女工怕上下塔解手不方便,作业时不敢多喝水。保温被面积大,塔上作业面小,无法翻卷捆扎,女工们用脚踩手拉头顶嘴叼的笨办法,十分艰难地给塔做保温。给单管做保温是最难的,由于立不稳、坐不牢,工人们只好骑在钢管上一点一点往前爬着作业,衣服磨破了、手指起泡了、面部冻伤了,这都是常事。这些突击队员们一不叫苦,二不喊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他们如期完成了全部装置设备、管线保温任务。
在整个设备安装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要算加热炉了。这个50多米高、340吨重的庞然大物,全部由钢铁造就。这种加热炉大家看过、修过,却未制作过。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修建公司多次召开有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的研讨会议,制订了严密的施工方案。在炉结构预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直径8米多的环梁制作。150米的250#槽钢,需分段热煨成5道环梁。按惯例,这道工序应由具有专门设备的专业厂家来完成。但因为外委加工势必费时、费力、费钱,修建公司毅然决定自己干。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欢乐之中的时候,修建公司的干部职工放弃春节休假,开展了为期15天的攻关会战。全员总动员,干群齐参战。一场制作环梁的大会战打响了。他们自己动手砌筑地炉、搭设平台、安装卷扬、开启风机。在会战现场上,煅烧炉火旺,工人施工忙。大家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困了就倚在墙角打个盹,饿了打开饭盒随便吃一口。经过顽强拼搏,他们终于驯服了250#坚硬槽钢,制成了大炉的环梁。
炉体的10根高15.4米的柱子,承载负荷和垂直度要求高。然而,起重工和铆工顶着四级大风,仅用一天时间就使其全部就位,使用经纬仪检测结果一次合格。对流室的制作组对,按设计要求需采用地面整体预制、吊装单根穿管。但这种做法施工难度大,公差难以控制。修建公司技术人员开动脑筋想办法,经与设计单位协商,改变了原定地面整体预制的施工方法,创造性地采用了分组预制、地面穿管、整体吊装的新方案。这样,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保证了质量。制作“天圆地方”难度最大,钢板、钢梁大圈套小圈,差之毫厘则无法组对。承担这项任务的铆工作业组,从展开、下料、成型,直到组对,经过反复校正,终于一次吊装成功。面对高耸入云的大炉,人们不会忘记那些曾为它的诞生煞费苦心、挥汗大干的施工人员。
在“二常压”工程施工中,焊接同样是一道最为关键的工序,当时参加会战的11名焊工都没有经历过这么高难度的工程。整个工程有1.3万多道焊口,所需焊条能拉几卡车。面对如此高难度的焊接任务,修建公司领导横下一条心:坚决不依靠外援。首先是举办学习班开展焊工技术培训,其次是开展焊接技术实战演练,再次是开展焊接技术考试考核持证上岗。经过严格的培训、演练和“双考”,焊工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强化仪器检测手段,为确保焊接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焊工们每焊接一道焊口都十分精心,质检人员每检测一道焊口都十分细心。经过努力,不但如期完成了1.3万多道焊口的焊接任务,而且经严格的探伤透视检测认定,1.3万多道焊口全部达标,合格率为100%。
修建公司的干部员工在“二常压”工程施工中,废寝忘食,昼夜奋战,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奉献者”的壮歌。
金工车间平时承担金属加工任务,职工平均年龄42岁,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70年代初入厂的大级工。在“二常压”施工中,他们除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外,哪里有困难,他们就冲到哪里,从不讲条件,更不计较报酬。设备保温人手紧,他们就主动来到保温现场参加保温会战。保温棉纤维落到身上刺痒难忍,可谁都不叫一声苦。塔盘安装工期短,他们就主动来到安装现场参加安装会战。40多米的高塔、40多层塔盘,每层作业高度只有半米,坐不了、蹲不下,只能是半躺半卧着干活。七月里,三伏天,烈日当头,晒得塔壁滚烫,塔内闷热,人在塔里作业如同钻进蒸笼里一般。50多岁的老师傅们,别说是干活儿,就是空着手爬上40米高,有209个台阶的塔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位老师傅已58岁,人很胖,进入初馏塔入孔不方便,可他却不讲任何条件,和其他工人一样,钻进塔里一干就是一整天。机泵运输任务重,他们主动来到运输现场参加运输会战。面对重250吨的6台大泵,金工车间的师傅们毫不退缩,他们硬是靠人拉肩扛,用滚杠滚,先把6台大泵运到机座旁,再用枕木一点点垫高将6台大泵一一安装就位。除此之外,他们还主动完成了63台冷换设备、3000多个阀门的打压任务,经检测100%合格。
电仪队是1989年9月组建的,全队只有6位老师傅和20个大集体青工。当时,考虑到新成立的电仪队人员老的老、小的小,工种不配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修建公司领导研究决定:电仪队暂不参加“二常压”工程施工。听到这个决定,电仪队的几位老师傅可不高兴了。他们说,“二常压”工程任务重,电仪队不能袖手旁观。电仪队的小青年们也急得嗷嗷直叫,强烈要求参战。修建公司领导实在拗不过了,就把心一横,批准了电仪队的请求。一听到领导批准了,电仪队的职工都高兴了。可是,当时的电仪队连最起码的常用工具——“三大件”也达不到人手一套,更谈不上其他工机具了。工机具不全怎么办?全队总动员,撒开人马四处求借。有的回原单位借,有的到外厂找熟人借,有的甚至自己掏钱买。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工机具基本凑齐了。于是,电仪队的全体员工就整装排队,意气风发地开进了“二常压”现场。开始时,出去干一天活儿,回到休息室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对这些,工人们都不在意,随便找块小木方,往地上一放,坐上去能歇歇脚就很满足了。当年,电仪队就是凭着东拼西凑的工机具,凭着20多人的奋力拼搏,创造了391万元产值的奇迹。
谁家都有三亲六故,谁家都有大事小情。然而,为了“二常压”工程早日建成,修建公司的干部工人顾不上照看家人,顾不上处理家务,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连轴转。据记载,在工程最紧张的1989年里,全公司仅仅休了4个礼拜天。特别是许多女同志,每当加班到深夜时,都是由丈夫接回家。其中,有一名女工家住哈达湾,为了参加会战,赶不上班车,就改骑自行车上下班。她早出晚归,小孩一连几天看不到妈妈。有一天,她爱人抱着孩子来到工地,年仅3岁的儿子边喊妈妈,边往妈妈身上扑,张开两只小手抱住妈妈的大腿说啥也不肯撒开。这一幕,令在场的人非常感动。
土木车间的一名女工,丈夫患有精神障碍症,洗衣做饭、照顾公婆、教育子女等全部家务都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框架浇筑最紧张的时刻,她父亲生病住院了。可是,看到车间人手少,任务重,她没有请假。在一个周日,她正在工地忙着,突然接到家人打来电话:“父亲病危,速来医院。”她放下电话,连工作服也未来得及换,就风风火火地赶到医院。可是,他的父亲已经停止了呼吸。作为女儿,在父亲病重时没能在床前护理,临终时没能见上一面,她内心里感到无比愧疚和遗憾。她俯在父亲的遗体前边哭边说:“我本想把这阵子活忙完了,就来护理你,可没想到你走得这么快,是女儿不孝。”这名女工就这样抱着巨大的遗憾送走了父亲。修建公司的干部职工不无感慨地对这位女工说:“不是你不孝顺,是工作太忙了。为了‘二常压’,你坚守岗位,你既是个好女儿,又是个好职工,大家都应向你学习。”
检修车间有一位工人的妻子刚刚做完第7次大手术,他没有待在家照顾妻子,而是带着对妻子的牵挂和担忧,毅然回厂上班,因为他放心不下“二常压”工程。
公路保温处一位女工因高烧不退,突然晕倒在工地上,被送到医院后,立即做了阑尾切除手术。
土木车间的一名工人患有严重的胃病,平日里经常往上返酸水。一天,正在进行打混凝土作业,她突然感觉胃部疼痛难忍,被送去了医院后,当天就做了胃切除手术。
当年,为了“二常压”装置早日投产,修建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战严寒、斗酷暑,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程上。历尽艰辛,奋力拼搏,终于换来了“二常压”一次开车成功。那一刻,在场的人们满怀深情地凝视着那高大的“三塔一炉”、巍峨的“转油线”、雄伟的空中管廊。掌声、笑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绘就了修建工人“二次创业”的瑰丽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