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吉化的历程:徐国才同志的回忆(1978-2000)

吉化的历程:徐国才同志的回忆(1978-2000)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国才,男,1939年6月5日出生,1964年1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物理化学工程系放射性化工专业,同年2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不辱使命,积极向国家争取,在众多企业角逐争夺中,终于在1991年2月得到国家的认可,国务院批准了《吉化公司扩建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议书》。

吉化的历程:徐国才同志的回忆(1978-2000)

徐国才,男,1939年6月5日出生,1964年1月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物理化学工程系放射性化工专业,同年2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吉化公司技术处副处长,吉林石化乙烯厂厂长,吉林石化有机合成厂总工程师。1999年6月退休。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吉化公司以30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为标志的第三次创业,从1993年11月23日奠基仪式开始,至项目建成,陆续投产开车,至今已经过去许多年了。我有幸成为第三次创业的参与者,回顾往事,那焊花飞溅、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作响的日日夜夜,又浮现在眼前。那是践行使命的日子,那是轰轰烈烈实现人生价值的日子,那是毕生无法忘怀的日子。

我欣慰,在吉化发展的历史中,曾为之淌过汗水、留下脚印。我为吉化的发展而骄傲,我为作为一名吉化人而自豪。

吉化作为新中国诞生之后第一个大型化工基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发展,以煤化工为基础的老装置,存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污染的弊病,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处境。十几万职工及家属赖以生存的大树一旦枯萎,他们将何以为生?“六五”期间,公司老一届领导班子虽然抓住了历史机遇,搭上日渐兴起的石油化工快车,上马建设了一套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的石油化工装置,但毕竟规模太小、产品太少,在日趋形成并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足以完全改变被动局面。发展求生存的历史重任,严峻地摆在新一届领导的面前。他们不辱使命,积极向国家争取,在众多企业角逐争夺中,终于在1991年2月得到国家的认可,国务院批准了《吉化公司扩建30万吨乙烯项目建议书》。吉化30万吨乙烯及配套建设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公司基建指挥部、各项目单位基建分指挥部纷纷成立,调兵遣将、组织人马,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大会战迅速打响。

此刻,公司领导考虑我曾参加过“六五”期间11.5万吨乙烯装置建设、开车和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安排我参加并组织乙烯及相关项目的建设工作。那年我已经52岁,如果论奉献,我已经在极具风险的乙烯装置上干了10年多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胆战心惊的场面,我都经历过了,也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做出了奉献。如果想舒适,我是公司技术处副处长,完全可以避其风险、安闲度日,情理上也说得过去。但是,公司领导信任我,也是对我多年在乙烯车间工作的肯定。组织的信任、领导的重托,我不能推辞,为吉化明天更美好,担起这副担子,是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我怀揣使命感,来到了炼油厂,承担乙烯、聚乙烯、加氢裂化、联合芳烃和高碳醇五套装置及配套工程的前期设计管理和生产准备的重任,踏上了公司第三次创业的征程。自受命以来,我深感责任重大,宿不能寐,决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广大建设者的支持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我的晚年再激情燃烧一次,为吉化发展、攀登新台阶再添一块砖、加一块瓦、尽一份责任。

至今,我国新建乙烯装置仍需引进国外技术,国内尚未形成自己的技术。在国外,有多家专利技术,建有多种规模的乙烯生产装置,可以说各有千秋。如何选择一家适合吉化公司具体条件的专利技术,对装置的未来和吉化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当时,国内已建成的乙烯装置多是引进美国鲁姆斯技术,只有大庆引进的是美国SW公司的技术。为慎重起见,公司组织对国外多个专利技术进行了考察。归来后,在进行综合评定时,多数同志趋向选择鲁姆斯技术,其理由是:国内已有多家引用,将来可作为工程借鉴。我和另外一些同志则趋向选用德国林德公司的技术。理由是:其一,林德的裂解炉型适用于多种原料,轻的可用石脑油,重的可用加氢尾油,粗粮细粮都可以吃。吉化公司当时炼油能力有限,除要满足汽柴油供应外,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优质油品供应乙烯用,在这点上林德公司的炉型具有特殊的优势。其二,林德技术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很优秀,不在其他专利技术之下。其三,林德技术以变压吸附方式净化系统产出的氢气,不用甲烷化的方式,系统更安全,氢气纯度更高,有利于C2、C3加氢。其四,林德技术使用溶剂吸收法回收乙炔,多一项副产品,今后可以利用,可为工厂增加一块资源储备。鉴于上述理由,我们积极向领导推荐,向参与论证的同志游说,我还组织乙烯筹备组的同志采用模糊数学法,将各项指标打分进行综合评定,用于说服不同的意见。经过激烈争论、慎重讨论,公司最后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引用林德公司的技术。装置建成投产后,各项指标迅速达标,诸如综合能耗等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针对公司内原料不足问题,通过外购石脑油,同样保证了正常生产,而且装置能力超过设计水平。事实证明这项技术选择是正确的,选准、选好技术无疑是建成高水平现代化装置的保证。(www.daowen.com)

30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环环相扣,步步主动,相互衔接,才能有序、正点地保证工程顺利建成。

工程建设设计先行。虽然各个项目都由各自的工程设计公司负责,但是必须保证相互之间的衔接,保证设计满足工程进度需要,保证设计在确保工艺实现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际充分满足建设单位的意愿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建设单位积极主动地与设计单位配合,主动服务,积极协商,提早把厂方的想法、建议、要求与设计人员相互沟通,既当好联络员,又当好服务员。从管理的角度,我们贯彻主动服务的精神,尽早把厂方的意见与设计方沟通,想方设法满足设计所需要的条件,尽早把施工方对设计的要求反映给设计单位。为了方便工作,我们以厂方设计管理部门的名义派出专门人员,进驻设计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减少工作的扯皮和返工,使问题能得以迅速沟通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派出的同志常年驻外,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家事,让人十分感动,充分体现了吉化人为公司、为事业舍身忘己的创业精神。

工程日新月异的进展,催促生产准备加快进程。在项目建设之初,各装置都成立了生产筹备组,工厂从老装置和兄弟单位抽调了大批有学识、有干劲的年轻同志参加到新项目建设中来。他们当中大多没有干过这样大规模的石油化工装置,但他们有理想、有知识、有创业的渴望、有忘我的工作精神。他们一到新项目筹备组,就为使命感所驱使,废寝忘食地了解新装置,如饥似渴地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整天埋在资料堆里,翻译资料,研究问题,准备各项方案。

为让这些同志明确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我们以开车需要为准则,编写了各项生产准备工作提纲,明确应该编写哪些方案、规程、操作法、规章制度,及编写这些文件的统一规则、格式、要求及标准。大家工作目标明确、分工具体、群策群力,从大量的资料、图纸中条理清晰地编写出上千万字的各种文件。为了使这些方案可行,他们跑遍现场,在塔上塔下、管廊、地沟摸爬滚打,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阴天晴天,没有节假日,披星戴月、起早贪黑、流尽汗水,有的累病了吃点药、打两针,接着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看到他们这种忘我的干劲,想到当年搞小乙烯(11.5万吨/年)生产准备时也是披星戴月、汗流浃背的情景,让人十分感慨,新一代吉化人又成长起来了,吉化的精神将会在这一代新人的身上再度发扬光大,再度谱写新的辉煌。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所有生产准备人员在现场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与施工安装交叉进行,安装每完成一段,准备工作就随之推进一步,由于有方案遵循,每步工作都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保障了装置正点开车投产。乙烯装置就是在这样一群青年人的勤奋工作、辛辛苦苦的准备下,确保了1996年3月26日锅炉正点点火供汽,5月10日三机正点陆续试车,7月20日火炬正点点火,这时乙烯装置已经具备化工试车条件。9月16日,乙烯正点投油,实现了“96·9”开车投产的既定目标,出色地完成了生产准备的各项工作。

吉化30万吨乙烯有吉化11.5万吨小乙烯做后盾,首次开车可以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进行,这本可以大大缩短开车出产品的时间。但是,能不能再快些、更早些?办法是有的,但只是听说,没干过,更没看过。手头有份粗略的资料介绍了用氮气把系统先行预冷,使其深冷分离系统基本接近正常工艺温度,一旦投料,便可加快调整进度,加快出产品的时间。我把这一想法跟装置组的同志一说,大家都觉得符合道理,值得一试。但无疑这有风险,要担责任。大家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仔细研究各个环节,提出问题,想出对策,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了一个用“氮气预冷”开车的新方案。我们认为方案万无一失了,就把方案拿给林德公司派驻现场指导开车的专家奥特先生,他仔细看过之后,认为可行,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我们的方案,大家很受鼓舞,并将其用于新建乙烯首次开车的实践中。系统投料前,用氮气把后冷分离系统温度借助乙烯、丙烯冷媒压缩机冷却到接近正常工艺指标,乙烯精馏塔引进小乙烯送来的乙烯建立起基本正常的循环,裂解炉投油后,仅用15小时40分钟,就产出了合格的乙烯产品,创造了新建装置首次开车出产品最快的新纪录。此刻,在一片欢呼祝贺声中,我们手心里的汗水终于干了,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长时间的紧张疲劳都忘到了脑后,大家无不沉浸在成功后的喜悦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