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林,男,汉族,1937年11月15日出生,1959年8月毕业于原重工业部南京动力学校电气装备专业,同年参加工作。196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吉化公司设计院院长、吉化公司设计管理处处长、吉化基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等职。1997年7月退休。
1959年8月,我毕业于南京动力学校电气装备专业,被分配到吉化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到1997年,我已在吉化工作了38年。其中,有30年是在吉化设计院、8年在吉化基建指挥部工作,经历了吉化公司第二、第三次创业。在工作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了许多基建管理经验。这都是党组织和吉化公司关怀培养的结果。现将我的亲身经历简要回顾如下,让我们共同分享吉化创业胜利后的喜悦。
20世纪60年代,是吉化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杨浚经理等公司领导非常重视科研设计工作,科研硕果累累,许多化工原料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我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电气设计,工作如电石厂的丙烯腈由50吨/年中试成果放大到千吨级装置、化肥厂的263—268稀有气体产品。尤其染料厂161车间放大到500吨/年的324火箭液体燃料,国家要求在一年时间里建成投产,院专门抽调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军品设计室,与北京726部队技术人员合作设计。为尽快完成任务,我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加点,争取早出图纸,边设计、边订货、边施工。之后,院里派我到现场当设计代表。经过共同努力,按上级要求用一年时间建成投产,为成功发射我国第一枚火箭贡献了一分力量,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在试剂厂726工程(重水)的66千伏供电线路设计中,院里派我及负责铁塔设计的同志到省电力设计院边学习边设计,用两个月时间独立完成了化肥厂1A变电所到试剂厂高压线路的设计任务,保证了装置投产正常供电。这时期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的还有醋酐、氰化钠、异丁醛加氢、甲基叔丁基醚,以及后来的硝基苯加氢、乙烯脱硫废液处理、有机硅及硅油、综合污水生化处理等。实践证明,科研与设计紧密结合,可以较快地建立化工工艺设计软件包,加快科研成果的工业化进程。
1975年,吉化引进并建设了11.5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的乙醇、丁辛醇、乙醛、丁苯橡胶等装置。吉化设计院承担了前四套装置及其配套的合成气、空分、综合污水处理厂、龙潭山及三家子水源地、中部净水厂等公用辅助工程、民建等工程的总体设计。当时的设计力量严重不足,吉化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各厂抽掉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来院参加设计工作,设计队伍由500多人扩充到近900人。
1976年9月末,吉化设计院选派的专业设计人员,在“铁人”精神的激励下,圆满完成了大庆卧里屯化肥厂引进的30万吨/年合成氨、48万吨/年尿素总体设计任务,保证了全部装置提前三个月建成投产。之后,全体设计人员带着圆满完成任务的喜悦心情返回院里,未及洗掉征尘,也顾不上休整,就立即投入了吉化11.5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项目设计大会战中。在会战中,大家充分发扬大庆人的“三老四严”作风,每天都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工作。吉化公司领导贾庆礼、郭崇隆、徐宝华、潘连生等同志经常晚上来院慰问,鼓励全体设计人员既要精心设计,又要注意身体健康,还嘱咐院领导,夜餐要让大家吃得好一些,增加些营养,晚上要派车把大家安全送到家。公司领导的关怀更激发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大家努力工作,争取早出图、出好图。
1976年12月初开工典礼后,横贯有机合成厂东西、南北的地下供水主干线马上要施工,在设计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发扬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急施工所急,想施工所想,及时拿出了地下管网和部分厂房、设备基础图,基本上满足了施工的急需。
1979年1月,我被提任主管勘察设计的副院长,时逢乙烯装置安装的高潮阶段。为加强现场设计代表工作,更好地为现场服务,院党委决定派我到现场当设计总代表,负责从东部802罐区到西部污水处理厂10多公里长基建现场设计与施工无缝对接。我们的办公地点设在有机合成厂。为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时任公司副经理兼有机合成厂厂长、乙烯工程总指挥的潘连生同志和我们一起现场办公,这对我们设计代表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由于时间紧、外商条件时有变化,再加上设计人员经验不足,设计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我在现场,既要熟悉图纸,还要处理大量设计变更问题。对此,我的原则是,处理设计中存在的小问题不过时,一般问题不过天,较大问题不过周。特别是那些对安全生产不利的问题,不论大小,必须更改。(www.daowen.com)
在乙烯现场三年多的时间里,由于现场工作太忙,在1980年和1981年,我的长兄及80岁的老母亲相继辞世,我也没向领导请假回南方老家与亲人做最后告别,只能发个唁电、写封信寄托我对亲人的哀思。我们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期盼11.5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项目早日建成投产。1992年上半年,11.5万吨/年乙烯及其配套装置相继投产,均为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了合格产品,为吉化进入石油化工时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中,乙烯、芳烃、合成气等装置设计荣获全国优秀设计金牌奖,综合污水处理厂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
在11.5万吨/年乙烯项目投产后,公司领导责成吉化设计院着手3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工作。我直接参与了3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前期工作。在项目的总体布局上,我们设计院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是在西部开辟新区集中布置。好处是:投资省,物料输送距离短,生产运行成本较低,便于调度管理。二是大集中小分散。将主要装置集中建设,个别装置就近依托老厂扩建。好处是:可充分利用老厂的公用设施,节约部分投资。三是小集中大分散。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布局。这个方案虽然增加了平整场地的投资和物料输送成本,但节省了耕地。最大的好处是,有效地促进了“三大化”老厂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变,为提升老装置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述三个方案,经吉化公司、化工部规划院反复讨论研究,最后,由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拍板定案,决定执行第三方案,并上报国家计委审查获得批准。拿到批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吉化公司立即成立了30万吨/年乙烯工程基建指挥部。为加强设计管理工作,1987年10月,公司设计管理处成立,设计管理处的领导由施建勋、李宝襄、包诚和我担任。公司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因为勘察设计是基本建设的龙头。设管处成立后,首先抓了乙烯等10多套生产装置设计任务的安排。为此,我们设计管理处和规划处的领导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专门针对有关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经报请化工部同意,决定由吉化设计院承担总体设计,以及乙烯、ABS、乙丙橡胶、丁辛醇扩建等项目设计;由寰球工程公司承担LLDPE、乙二醇项目设计;由化工部第二设计院承担苯酚丙酮项目设计;由兰化设计院承担丙烯腈项目设计;由化工部第六设计院承担苯酐、芳烃抽提项目设计;由洛阳石油设计院承担汽油加氢及炼油厂扩建项目设计;由吉林省石化设计院承担丁二烯改造项目设计;由东北电力设计院承担动力厂扩建及二动力厂项目设计;由吉林省电力设计院承担新建66千伏输电线路及四个高压总变电所设计;化工区内新增通信设施,由吉化电话站设计;凡涉及老厂填平补齐改造项目,由各厂设计所设计;整个大乙烯工程的地质勘查,由化工部南京勘察公司及吉化设计院承担。勘察设计单位达20多个。设计任务确定后,吉化公司设计管理处经与各设计单位协商,参照国家规定的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和出图进度,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终逐一签订了勘察设计合同。
我们设计管理处除参加各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会外,还要组织有关设计方案的讨论。例如,在讨论全区供水方案时,就产生两种不同意见。事先,公司领导早已有过明确指示,要采用东水西调方案。根据东水西调方案,吉化设计院已经开始了管网设计。但是,化肥厂却认为此方案不可取,提出扩建西部三家子水源地的意见。设计管理处按照公司副经理焦海坤的指示,召集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开会研讨,进一步统一了意见,大家认为:从龙潭山水源地向化肥厂供水,地下管网、高压电缆错综复杂,难于通过,施工难度极大;而且动力消耗大,投资高,不利于今后西部的再发展,一致同意扩建西部三家子水源地,并将该意见在指挥部领导会上作了详细汇报。最后,否定了东水西调方案,决定扩建西部三家子水源地。执行新方案,废除原设计。对此,吉化设计院以大局为重,按科学规律办事,毫无怨言,立即投入到了西部三家子水源地扩建设计之中。
1993年12月,我率化工部第六设计院、炼油厂一行10人赴美国芝加哥UOP公司,进行芳烃抽提装置的设计审查。UOP是专利商,日本某公司是装置设计的承包商,化工部第六设计院承担该装置的配套设计。由于日商提供的图纸资料较晚,在传到UOP办公室之后,才能转由我们就化工工艺、设备、仪表等专业作出解读。为抓紧熟悉图纸资料,我们出国参加设计审查的全体同志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节假日从不休息,每天晚上一直忙到午夜才肯休息。每当到了节假日,外商就主动邀请我们出去参观游览,可每次都被我们婉言谢绝了。我们身在国外,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给外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外商不无感慨地说,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吉化人的进取精神。在这次出国设计审查中,我们及时发现了外商实际提供的资料,比合同内容少了两台较大的物料泵和一个中间罐,可他们却辩解说是“工艺上做了改进”。我们明确提出:“坚决执行合同,否则就要将这些设备费用扣除。”为此,双方进行了较艰苦的谈判,由于我方态度坚决,毫不让步,最终,迫使外商同意执行合同。此举为公司避免了100多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全团同志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设计审查任务,如期返回国内。除负责与设计单位联络外,设计管理处还承担着大量的外文翻译和图纸资料验收分发等诸多任务。整天奔波于基建与设计单位之间,手不离图纸,身不离现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心全意为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服务。
在吉化30万吨乙烯大会战的艰苦岁月里,从前期准备到项目建成,上万名建设者,2000多个日日夜夜,战严寒,斗酷暑,风里来,雨里去,团结奋战,合力攻坚,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建成了吉化3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装置,实现了吉化第三次创业目标。如果没有30万吨乙烯的建成,就没有吉化今天的发展。我为自己有幸参加30万吨乙烯建设而自豪。祝愿吉化的明天更加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