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油化学工业对当时内政外交的客观影响阶段

石油化学工业对当时内政外交的客观影响阶段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油供求关系的改变,促使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切都促使了中国石油工业加快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升竞争力,同时中国的内政外交为之保驾护航。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同美国太阳油公司合营的中国太阳油公司正式成立,在深圳建成润滑油调和厂。其中,中国从俄罗斯石油进口主要是成品油的进口,年均进口量为151.8万吨,年均成交额达1.9亿美元。

石油化学工业对当时内政外交的客观影响阶段

此阶段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原油为例:1981年到1988年,通过1亿吨包干,共筹集勘探开发基金294亿元,相当同期国家投资(包括贷款)的1.6倍。石油工业共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共雇用国外40个专业队,动用28亿多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使队伍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石油勘探形式开始有了转机。“六五”期间新增地质储量比“五五”期间增长54%。1983年,出现了储量增长幅度高于产量增长幅度的良好局面。全国原油生产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七五”前三年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年平均增长6亿多吨,原油产量年平均增长404万吨。1988年全国生产原油1.37亿吨,生产天然气128.3亿立方米。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在更大范围内主导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国内石油市场逐步开放,跨国石油公司纷纷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也快速增长,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再一次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供求关系的改变,促使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切都促使了中国石油工业加快改革步伐、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升竞争力,同时中国的内政外交为之保驾护航。

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条件,即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党中央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准确分析和判断国际局势,并采取正确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开创了外交新局面,为促进石油化工工业健康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中国曾在一段时间内注重和强调了战争的危险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精辟地把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概括为和平和发展,他指出“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41]世界大战打不起来。邓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是为中国国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外交工作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方针。

石油化学工业在此阶段的健康高速发展,特别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例如,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对加快石油化工发展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同美国太阳油公司合营的中国太阳油公司正式成立,在深圳建成润滑油调和厂。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在与日本有关公司签订引进聚丙烯乙二醇装置的合同中,开展了“一买三合作”业务形式,即买技术专利、合作设计、合作采购设备、合作建厂。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与美国福禄公司合营的华福公司、兰州石化研究院与美国凯洛格公司合营的华凯公司、北京设计院与美国鲁姆斯公司合营的华鲁公司,联合承包国内外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国际事业公司开展了与国外公司推行劳务合作活动,并积极争取国外银行贷款和投资发展石油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等互惠的外交往来,也为中国在21世纪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油工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化经营实现了重大突破,海外油气生产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战略性的转变:从开始的以“引进来”开展国内合作为主,转向了积极“走出去”参与开发和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从在海外购买储量、进行小规模风险油田开发试验,转向油田勘探生产和管道、炼厂建设等大型项目的综合开发;从资金投入转向投资回收、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九五”期间,签订了七个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合同、一个炼厂项目合同和一个管道项目合同,基本形成了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发展区。(www.daowen.com)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继承者登上了国际舞台,中俄关系也随之代替了中苏关系,1994年9月2日,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了正式访问,标志着中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明确建立,中俄经贸合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主要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石油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石油贸易微乎其微。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石油从1973年的部分出口转为80年代末的大量出口,出口的方向主要是波罗的海国家,中俄两国的石油贸易仍然没有太大进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看,中俄石油贸易呈现一种加速增长趋势(见表4-1)。[42]1992年后,中俄石油贸易开始有起色,主要是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开始增长。从表4-1可以看出,1992—1999年,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基本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中国从俄罗斯石油进口主要是成品油的进口,年均进口量为151.8万吨,年均成交额达1.9亿美元。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虽然总的增长速度很快,从1992年不足1万吨飙升到1999年的57.2万吨,年平均增长8万吨,但原油进口量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份额最高的1999年也只不过是21%左右。

除了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外,中国从1993年开始,还大量从中东国家、非洲和中南美洲国家进口原油,2000年原油总进口量达到7千万吨,详细情况参见表4-2[43],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东、非洲和中南美洲国家的经贸往来,促进了与相关国家的友好互惠的双边关系。

表4-1 中俄石油贸易状况

表4-2 2000年中国原油主要进口来源 (单位:亿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