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以下简称上海石化总厂)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筹建的中国第一个大型石油化纤原料基地。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接连完成了第一期、第二期工程建设,从1985年起又开始了第三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邓小平、李先念、赵紫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莅临视察,给予全厂职工巨大的鼓舞。
1977年上半年建成一期工程,经过一年半的试生产,到1978年12月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生产。到1981年2月,即实现利税21亿多元,收回了国家建设资金。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为纺织行业提供了80多种不同规格和性能的纤维,这些纤维可供加工单位织成仿绸、仿毛、仿皮、仿麻等丰富多彩的织物;所提供的塑料和其他化工原料,在化工、医药、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980年5月,上海石化总厂开始了第二期工程建设,投资总概算为23.5亿元,包括建设涤纶二厂、仪修厂、化纤实验厂、化工实验厂等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涤纶18万吨、聚酯切片2万吨,加工涤纶纤维10万吨。至1984年底基本建成,1985年打通全流程,进入全面试生产阶段。到1985年底,已生产涤纶短丝5.15万吨、长丝1.1万吨、聚酯切片16.18万吨,获得利税6.64亿元。
上海石化总厂一、二期工程共引进26套生产装置,计有机械设备9014台、电器设备10700台、仪器仪表43500台(件)、各类阀门13.3万只,总重量达10.4万吨,其中多数机件具有高压、高速、高温、耐腐蚀等特点。这些装置的工艺技术也比较先进。上海石化总厂把科技开发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广泛的科技协作,在消化引进技术、加强技术开发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期工程引进的聚酯装置,切片质量时有波动,出现夹心粒子,给后续工序的加工带来不少困难,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上海石化总厂研究院和上海市纺织设计院共同研究,决定对引进生产线的某些关键设备进行改造,增加了熔体过滤器,结果使聚酯切片基本消灭了粗大粒子和微点粒子,聚酯切片质量在1984年国内同行业评比中居第一,获国家银质奖。由于质量稳定,装置运转周期延长,每年可增产聚酯切片1000吨,多创利税200万元。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高国内配套能力,上海石化总厂决定,凡国内科研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外水平的,优先采用国内成果。石化总厂对第一期工程随装置引进的10种催化剂、42种助剂、7种油剂,在进行一期工程基建的同时,就在石油工业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和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协作关系,积极组织配套研制,并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专门成立助剂、油剂科研协作组,协调各研制单位的进度和相互关系,通过研制单位、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通力合作,不仅促进了国内催化剂、助剂、油剂的生产,而且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800万美元左右。第二期工程引进的“三剂”,同样依靠广泛的科研协作,落实试制任务。另外,总厂研究院承担的二期涤纶高速纺丝油剂及弹力丝后加工油剂已通过鉴定,在生产装置上广泛使用,并已按自己开发的技术,着手建设油剂生产车间。
为了进一步消化引进的设备、技术,提高国内制造水平,并保证引进装置和设备的长周期运行,上海石化总厂依靠国内科研、设计和制造单位的力量,广开门路,开展了设备零配件的试制工作,他们按照不同行业,组织了机泵、阀门、橡胶件、电器以及其他设备的试制小组,由专人负责逐项落实,形成了一个有90多家单位参加的协作网络。为了推动试制工作的开展,总厂还先后举办过两次试制产品成果展览会,共展出10大类、270个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为国内制造了设备、电器、仪表、仪器的配件12.2万件,阀门1.5万只,使全部引进设备的零配件自给率达到25%。有些零配件不仅满足了该厂的需要,而且可接受国内其他企业单位的订货。
上海石化总厂从1983年与上海市纺织局组成了化纤新产品联合开发“一条龙”组织以来,到1985年已生产出化纤新品种71种,其中有19种获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13种获上海市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涤纶变型纱、网络丝、吹捻丝、异性丝、腈纶高缩纤维、有色纤维、维纶中长纤维等产品,都深受市场的欢迎。
在化工产品开发方面,上海石化总厂着眼于开辟中间产品的多种应用途径,以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了聚乙烯醇浆料、涂料、黏合剂以及聚丙烯酰胺方面的系列产品。1985年又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协作,进行中含量醋酸乙烯的EVA共聚树脂的工业化开发。(www.daowen.com)
上海石化总厂建厂初期,对乙烯装置分离裂解出来的其他馏分注意不够,每年副产的2.5万吨碳五馏分,大部分作为燃料,非常可惜。为了进一步用好碳五馏分,1982年上海石化总厂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国内已有的科研成果和市场情况。1983年初步制定了碳五分离以及发展精细化工产的方案。1984年在国家科委、石化总公司以及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领导下,陆续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医工研究院、医工设计院、南通农药厂、嘉兴油脂厂等单位签订了科研及中试合同,拟利用碳五馏分研制生产甲基庚烯酮、二氯菊酸乙酯萜烯树脂、脂肪族环氧树脂、固化剂等。这些产品的下游应用单位又牵动农药、医药、日用化工、香料、涂料等十几家后加工单位。这一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委的工业性试验项目,各单位都在积极工作,期望能结合第三期工程30万吨乙烯装置的建设,提供碳五分离技术,为精细化工的发展闯出新路。
上海石化总厂利用过去作为肥料处理的涤纶废丝、废块,采用国内研制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建成涤纶废丝纺装置。废丝纺地毯车间于1985年建成,每年可提供210万平方米的合成地毯,为繁荣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利用丙烯腈装置副产的氢氰酸生产丙酮氰醇,是总厂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又一项革新措施。通过技术改造,利用氢氰酸废气生产制造有机玻璃的主要原料丙酮氰醇,其装置改造费用仅230万元,而每年增加的利税则在200万元以上。
上海石化总厂的技术开发工作,经历了从成套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到引进部分设备,从自行开发软件技术到自行开发成套技术的道路。第一期工程主要生产装置均为成套引进,第二期工程中涤纶万吨长丝装置仅引进部分关键性设备,而年产1.5万吨涤纶短丝纤维的生产线则是自行开发的成套技术。
年产1.5万吨涤纶短丝设备的研制工作自1981年4月开展以来,进度较快。1984年4月29日,第一条生产线开始投料试生产,到1985年12月,6条生产线已全部建成。通过一年半试生产实践,证实这条生产线性能可靠,产品质量基本稳定,一部分产品经加工成纺织品后销售国内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上海石化总厂经过14年的建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地区建设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系统,成为一家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之一,利税总额由1984年的第6位上升到1985年的第3位。
1984年10月,国内第一套综合利用聚酯废料、年产1250吨涤纶粗特纤维装置的实验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冷相造粒机、干燥机、纺丝卷绕机从日本小山化学公司引进,其余设备国内自行配套。投产当年,产品即获1984年度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85年又采用国产燃料与聚酯废料配制成色母粒,生产出涤纶粗特有色纤维,获上海市1985年度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同年,率先在同行业中将涤纶生产的油剂废水用于再纺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减少了生产污水的排放。1985年生产涤纶粗特纤维1101吨,为设计值的89%,一等品率68%,产值达614.14万元,实现利税331.08万元。翌年4月,涤纶再纺装置经中国石化总公司验收合格。产品经上海纺织科学院、上海合纤研究所测定,质量达到联邦德国、日本同类产品的标准。
1985年,上海石化总厂完成工业总产值26.91亿元,上缴利税10.68亿元,并出口油品和化工产品22万吨,创汇5000万美元。在1983年化学纤维产品大幅度降价的情况下,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仍分别比1980年增长1倍多。同时,先后有8种产品荣获国家质量金、银牌奖,13种产品获得上海市和部级优质产品称号,优质产品产值已占总产值的49%。由于生产经营成绩突出,该厂曾被国家经委评为全国工业交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企业和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全优奖。
上海石化总厂加强环保科研和技术改造工作,走出一条“先利用、后处理、再排放”的“三废”治理新路,较好解决了“三废”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改善了环境质量。自1973年至1990年底,在坚持常年定点常规检测的同时,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环境质量本底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估,为一、二、三期生产与“三废”治理提供了全面翔实的科学依据。至1992年,总厂用于环保基建和技术改造的总投入达2.82亿元,建成了与主体生产相适应的环保设施。历年累计完成103项环保科研项目,其中13项(次)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及技术专利。上海石化总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环保先进单位、无公害文明工厂和全国环保先进企业、环境优美工厂。上海石化总厂生活区被评为上海市第一个达到居民文教区标准的“安静小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