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细化工领域的合成物质和表面活性剂

精细化工领域的合成物质和表面活性剂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醇酸、氨基、环氧、丙烯酸酯、硝基、过氯乙烯、乙烯类树脂、聚酯、聚氨基甲酸酯、氯化橡胶和有机硅等合成树脂类涂料,已占涂料生产总量的40%以上。这套装置采用仪表集中控制、液态苯酐加料等先进工艺,是中国涂料行业较先进的一套生产装置。1978年,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研制成十七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调制高温合成润滑脂、沥青乳化剂和胶粘剂等用。

精细化工领域的合成物质和表面活性剂

中国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如染料、医药等,虽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但是,把生产精细化学品作为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则是在1979年之后。[34]在1980年化学工业部召开的全国化工科技工作会议上,将发展精细化工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会后,化学工业部和各地化工厅、局以及有关的企业、科研单位,相继制定了精细化工科技发展规划,认真加以贯彻实施。从此,中国精细化工产品的门类和品种不断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到1983年,精细化学品总产值已超过80亿元。1985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所属企业生产的精细化学品约13万吨,其中助剂和合成洗涤剂类为5.3万吨,石油添加剂为5.2万吨,催化剂为2.5万吨;总产值为4.54亿元,约占总公司产值的1.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胶粘剂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到20世纪80年代,合成胶粘剂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例如,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研制出导电、导热和耐热性能好的DAD-87环氧导电胶,上海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三厂、北京有机化工厂、北京市化工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出可用于无线装订、金属粘接的各种乙烯醋酸乙烯共聚型热溶胶,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研制出粘接塑料和金属的顺酐接枝改性聚丙烯胶,苏州前进化工厂、常州市第二化工研究所、上海新光化工厂等单位研制出可用于建筑业的砂浆、防水层以及各种墙体粘接和内墙装修聚乙烯醇缩醛胶。

此外,以丙烯为原料生产丙烯酸酯产品的北京东方化工厂的投产,标志着中国丙烯酸类胶粘剂的生产开始向第三代发展。上海新光化工厂还生产出9种性能不同的厌氧胶(这种胶的特点是与空气接触时不固化,可以长期贮存),到1984年已形成年产10吨厌氧胶和年产100吨密封胶的生产能力。其他还有丙烯酸酯压敏胶(这种胶的特点是使用时只需借助轻度指压即能与多种材料表面接触粘合)、氰基丙烯酸酯类瞬干胶等,也有一定量的生产。到1985年,全国有胶粘剂生产厂250多家,产品达1025个品种,产量为15万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还试制了接近世界水平的水乳胶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无溶剂涂料等新品种。到1985年,全国已能生产的涂料品种有941个,产量达到76.9万吨。其中,醇酸、氨基、环氧、丙烯酸酯、硝基、过氯乙烯、乙烯类树脂、聚酯、聚氨基甲酸酯、氯化橡胶有机硅等合成树脂类涂料,已占涂料生产总量的40%以上。

1980年,北京油漆厂同香港一家公司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了年产5000吨醇酸树脂的全套生产设备,包括容积为12立方米树脂反应釜2台、200万大卡加热炉1台,以及立式平板过滤机、自动装罐机等先进设备。这套装置采用仪表集中控制、液态苯酐加料等先进工艺,是中国涂料行业较先进的一套生产装置。1980年后,化工部又将第三设计院定为涂料工业的专门设计单位;将重庆化工机械厂定为专门生产涂料设备的工厂;梧州化工仪器厂逐步改变产品结构,专为涂料行业生产测试仪器。这样,就为中国涂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研制成十七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作调制高温合成润滑脂、沥青乳化剂和胶粘剂等用。随着表面活性剂产品品种的发展和产品产量的增长,它的使用范围也由初期的民用逐步扩大到工业应用。到1985年,全国表面活性剂产量达到110万吨,品种发展到133个,其中阴离子型92个,非离子型21个,阳离子型和两性型20个。(www.daowen.com)

到1985年,全国催化剂年生产能力达到7.5万吨,其中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催化剂为1.34万吨,化肥催化剂为3.66万吨。其产品品种和质量,除少量特种催化剂外,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的需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炼油催化剂生产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如长岭炼油厂生产的催化裂化用全分子筛催化剂,使汽油收率达54%;由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山东淄博地区周村催化剂厂生产的半合成高铝分子筛催化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和1985年,长岭炼油厂和周村催化剂厂还相继向美国和法国出售一批分子筛干品,为中国催化剂的出口开创了先例。

经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共同努力,到1985年,已有多种催化剂实现了国内生产,如碳二加氢除炔烃、碳三液相加氢除炔烃、乙烯氧氯化制二氯乙烷、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二甲苯临氢异构化、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裂解汽油一段和二段加氢等催化剂,都已用于引进的生产装置。

随着1982年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以石油为原料生产丁醇、辛醇装置的投产,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生产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1985年,国内增塑剂生产厂有100多家,生产的品种有40多个,年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其中规模在万吨以上的有北京化工厂、上海溶剂厂、苏州溶剂厂、北京化工三厂、天津溶剂厂和无锡助剂厂。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除有两套千吨规模的防老剂264装置外,其余装置总计生产能力只有数百吨。已开发的抗氧剂品种有70多个,主要用于橡胶和油品方面,至于塑料用抗氧剂则尚处在起步阶段。为了发展溶剂生产,1982年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从联邦德国引进了1套年产10万吨乙醇和1套年产7000吨丁醇及5万吨辛醇的生产装置。其中,乙醇生产装置采用先进的直接水合法工艺。这两套装置的投产,进一步促进了溶剂生产原料路线向石油方面的转化。1983年,天津大沽化工厂兴建了以油田气为原料、年产8500吨氯化烷烃的生产装置,进一步扩大了这类溶剂的生产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