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探讨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探讨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后,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促进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的进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后,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和联合开发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横向联系,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步伐。例如,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已同中国科学院20多个研究所,100多位专家、教授商议协作70多个课题,并签订了39项科研开发合同,其中已有28项科研成果完成或通过技术鉴定。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探讨

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后,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促进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的进步。[31]到1985年,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学科配套的石油化工科研体系和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科技队伍,掌握了从小试、中试到生产装置的成套开发技术,取得一批又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推动了石油化工的不断向前发展。

1979年3月,中石化在广州召开了引进石油化工装置所需催化剂研制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研究院(所)对催化剂研制工作汇报和技术总结报告,总结了自1977年以来各承担任务单位催化剂研制工作的情况,会上通过了“碳二馏分气相选择加氢除炔烃催化剂”的部级鉴定,以及碳三液相加氢除炔烃催化剂,裂解汽油一、二段加氢催化剂,稀土分子筛甲苯歧化小球催化剂等6项技术总结,并认定可作为生产装置设计和试生产的技术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科研、设计、生产、使用单位的合作,尽快将催化剂科研成果推向工业化生产,1980年5月,化工部科技局在苏州召开引进石油化工装置所需催化剂初步定型鉴定会议,化工部、纺织部、上海市化工局、苏州市化工局和有关科研、设计、生产、使用部门,包括高等院校,共52家单位的9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大会一致同意二甲苯临氢异构化制对二甲苯催化剂、乙烯水合制酒精催化剂生产和使用的依据。会议还对如何尽快将延至的催化剂应用于工业生产装置开展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科研、生产、使用单位签订和商议签订了16种催化剂生产和试用合同,为国产催化剂用于国外引进装置创造了具体条件。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用于石油化工引进装置的39种配套催化剂(包括干燥剂)全部完成了研制任务。其中,碳二、碳三加氢除炔烃催化剂、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烯催化剂、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乙烯氧氯化法制氯乙烯催化剂等,已应用于生产;低压聚乙烯研磨法催化剂已在不少中小型低压聚乙烯装置上试用;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已用于间歇法本体聚合生产装置。

在天然气化工科研方面,为配合引进的13套大型合成氮装置(其中8套是以天然气或油田气为原料的)所使用的催化剂完全立足于国内,西南化工研究院、南京化工研究院、化工部化肥工业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配套催化剂研究,研制出的大批优质催化剂产品已在大型合成氮厂试用。有9种催化剂已全部立足于国内,并研制成功性能更好的脱硫剂、氨合成催化剂等。其中,球形氨合成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系国内首创,低压法合成甲醇催化剂已用于年产8万吨甲醇装置。西南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的一、二段转化催化剂Z107、Z204、Z204R,在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大庆化肥厂、吴泾化肥厂、湖北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试用,运行效果良好,基本上满足了生产要求。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后,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和联合开发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横向联系,加快科技事业的发展步伐。例如,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已同中国科学院20多个研究所,100多位专家、教授商议协作70多个课题,并签订了39项科研开发合同,其中已有28项科研成果完成或通过技术鉴定。总公司还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分别建立了科研协作关系。(www.daowen.com)

1984年,总公司科研部门承担国家科委和本公司的46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丁烯氧化脱氢铁系催化剂、二甲苯异构化新催化剂、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减黏裂化以及环氧乙烷催化剂等项目进展较快,已通过工业试验鉴定,达到国外同类技术水平;SBS丁苯热塑性弹性体、无灰添加剂工业试生产成功,获得了合格产品。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石油化工研究的机构,已由1956年的仅沈阳化工研究院一家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上海石油化工研究所、北京化工研究院、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晨光化工研究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和树脂应用研究所、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和机械研究所、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研究院、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重庆天然气化工研究所、西南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共计40多家院、所,其中隶属总公司系统的有15家院、所。科技人员由1956年的541人发展到1984年的7685人,其中取得工程师以上职称的约占54%,隶属总公司系统的研究院、所的科技人员有3816人。20多年来,这些研究单位开展了以下石油化工专业研究与开发:原油、油品的裂解和分离,有机合成和各种催化剂、添加剂的制备,合成树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的研制,还有配合上述专业研究的化工技术开发和设计、环境保护、物理化学分析、计算机应用与科技情报等项目。

为了促进石油化工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科研建设逐步现代化,各科研单位陆续从国内外购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单位的仪器设备具有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各研究单位已经普遍拥有比较齐全的仪器分析设备,如大型精密仪器核磁共振、波谱仪、电子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质谱仪、色质联用仪、X光衍射荧光光谱仪、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磁力驱动催化反应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建立了计算机站。这些仪器设备已成为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

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的石油化工重大科技成果有:任丘减压柴油裂解、顺丁橡胶成套技术、聚氯乙烯及其技术改造、裂解汽油加氢镍化催化剂、甲苯歧化催化剂、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催化剂、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催化剂、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低压聚乙烯活化剂、应用热氧化吸氧法研究各种助剂对聚烯烃的老化效能的影响、丙烯腈生产过程污水处理、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多管炉制乙炔、天然气火焰法制氢氰酸等共计88项。1979至1983年获得优秀科技成果奖的项目有71项,其中,一等奖有5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40项,四等奖5项。1979—1984年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石油化工方面的发明奖共计1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8项、四等奖5项。这些发明成果已全部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作用。1985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系统获得首届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计26项。其中,石油化工方面获奖项目有:特等奖,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技术;一等奖,端羟基及端羟基液体橡胶合成扩大试验及其在火箭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二等奖,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聚丙烯技术;三等奖,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CHC-1型催化剂研制和试生产以及乙苯催化脱氢制苯乙烯315催化剂,共计5项。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后,于1984年和1985年奖励全公司系统的优秀科技成果分别为52项和71项。石油化工方面的优秀科技成果两年共计34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1项。1985年奖励石油化工科技成果为2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与上海石油化学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甲基叔丁基醚合成工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进行的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热塑性弹性体中间试验和岳阳石化总厂橡胶厂的工业化试验;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烷基苯厂、轻工部日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联合研究的长链烷烃脱氢NDC-2催化剂中试和工业应用考核;上海石油化学所与上海石化总厂化工二厂共同研制的丙烯腈CT-1催化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