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包车:五十年代的大票据

黄包车:五十年代的大票据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0年代,“打的”黄包车、三轮车,你能收到票据,且是大票据,尺寸是50年代末期改革后的小票据的六倍之多。成都的黄包车和三轮车票据是从1956年才开始使用蜡纸刻版印制,到1958年又开始使用铅字排版印刷大票据。当时成都的表格化黄包车和三轮车收据在今天读起来尤为有趣。当时成都正处于内地一般消费城市而城市出租交通业处于黄包车鼎盛和三轮车发展初期时代,大票据也是较先进生产力向相对落后地区传递了。

黄包车:五十年代的大票据

50年代,“打的”黄包车、三轮车,你能收到票据,且是大票据,尺寸是50年代末期改革后的小票据的六倍之多。当时,大票据有两种:一种稍早些时间的竖式票据,票边高达到12公分,票宽有8公分,而且是木刻雕版印制整版后,划裁为单页票据,供使用填写,拓印的色彩是深紫色,同紫藤花色非常相似,寓意人间春天来了,这种票很有收藏价值(见图4-8)。

成都的黄包车和三轮车票据是从1956年才开始使用蜡纸刻版印制,到1958年又开始使用铅字排版印刷大票据。这句话在今天听来大都感到没什么异样或是什么兴奋点,确实如此。但在当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尝试用刻印铁笔的高手来制作黄包车和人力三轮车票据,再次大胆使用铅字排版印刷人力三轮车大票据,已是很时尚地在追逐生产力的步伐了。因为在这之前,成都的黄包车票据是用雕版印刷方式来制作的,从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这张雕版票据就能见证(见图4-9)。那为什么成都的黄包车票要用雕版印制呢?这就应当从成都的传统优势说起了。

图4-8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三轮车票据

图4-9 成都雕版印刷的黄包车票据

图4-10 人工刻蜡纸滚筒油印而成的人力三轮车票据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两个阶段,而成都在唐代后期,已是全国最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并出现了一批专门经营雕版印刷的店家,制作各种印刷品,数量可观,销路极广。其中用雕版印刷历书就是最重要的一种,由于历书篇幅不大,容易刻印,农民要了解节气,把握农时都需要,于是刻印历书出售就成了非常具有成都特色的一桩好生意,不仅满足了川内需求,还远销全国,甚至国外。在丝绸之路的敦煌,也曾经发现一张历书残页,上有“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和“中和二年”等字,这说明是882年成都刻印的一种私历。

有一年,一位地方官员向皇上奏折,每年司天台(国家天文台)还未颁发新历,成都就有人大量印刷历书出售赚钱,他奏请皇帝下令禁止私印历书。奏章获准,也下了严禁私印历书的公告,但根本没有什么作用,也没影响到“成都优势”。唐末时“西川过家”刻印的佛经更是名声很大,被称为“过家真印本”。当时建运地区的人买不到印本,就是借本抄写,在敦煌也曾经发现过几件这样的抄本。

震惊世间的“盖世交子”出现于成都,也是因为成都当时有十分发达的雕版印刷这个重要因素。北宋初年,成都已有铺户为外地商人保管铁钱。铺户收到铁钱后,给存钱人一张填有钱款数目的交子作为凭证。商人用钱时凭手中交子可以在付保管费后随时兑取。到宋真宗景德年间,成都已有十六家富商联手合作经营交子,全是采取成都的雕版印刷交子,制作讲究,用纸上乘,制作尺寸大小统一,很是便于流通。1023年,设立盖世交子务,规定由政府来经营交子。1024年春,“盖世交子”正式发行,这就诞生了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而“盖世交子”恰恰是成都雕版印刷最精彩的体现。

这时,再回头看看成都黄包车票据的雕版印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两张时,真是倍感亲切和欣慰。同时,又看到刻蜡纸油印的50年代中期黄包车大票据以及50年代后期的铅印黄包车大票据,真能读出对成都人的新感觉——与时俱进!

另一种是横式票据,边长12公分,边高达到8.5公分。而横式票据又分白纸票和红纸票。在当时使用的绝大部分是白纸票,而红纸票极为少见,颇为珍贵,这些票据都是而成,刻蜡纸的工人水平不一般,小小的刻笔尖刻出的字体很美术化(见图4-10)。(www.daowen.com)

除票据尺寸大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票据表格化,而且表内填写信息丰富,远远超越今天出租汽车机打票的信息,有的信息比机打票更有针对性。虽说小小票据,不止有大的收藏增值空间,且今天收藏到半个多世纪前这些黄包车、三轮车票据,依然能读到当时的社会情景是那么亲切和耐人回忆,而今天的机打票再也留不下来了,有的还未来得及报销,打印的数据已灰飞烟灭。

当时成都的表格化黄包车和三轮车收据在今天读起来尤为有趣。首先是中规中矩有表格抬头“成都市人力车车费收据第××号”和“成都市人力三轮车客车车费收据第××号”,表的内容印有“顾客姓名或机关团体”等待驾驶员和车工填写;其次要分别填写打的人的起点至终点地名,带有行李也得填写,并确认行李件数、行李重量,有的还有乘车人数也得填入,打的人民币收费元角分;最后是车号填入、工作证号填入,还要工工整整地盖上“成都市人力车工会工人车费收据章”,章型为椭圆形,从收藏的票据看,有红色印章、紫色印章和蓝色印章。驾驶员栏加盖红印私章,年月日一样不得有少。

从收藏的大票据看,铅字印刷版的极为稀有,几乎全是手刻蜡纸手印油泥和木刻雕版印制,然后是切刀割切,最后成散票供驾驶员使用。试想驾驶员从怀中掏出票据时,定是还带着他们的体温。

这套严格又信息完整的黄包车、三轮车大收据方式是从哪儿学来的呢?猜想可能是50年代从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来的。看南京市三轮车车资统一收据、上海车资报销单、齐齐哈尔市三轮车服务收据、广州市三轮车车费报销单等就有端倪了,包括票据尺寸、设计和内容几乎一样(见图4-11)。只不过沿海地区已到成熟的三轮车时代,票据都是正规的机器印刷品,而成都仍是传统雕版和蜡纸刻印油印。当时成都正处于内地一般消费城市而城市出租交通业处于黄包车鼎盛和三轮车发展初期时代,大票据也是较先进生产力向相对落后地区传递了。

再看“简阳县城关镇人力车车费收据单”(见图4-12),也证明了此说。这张简阳烟厂至火车站人力车费收据是简阳60年代的黄包车票,说明简阳城当时黄包车是当地“打的”的主要出租交通工具,而成都市当时已是普遍“打的”三轮车的时代了。

图4-11 20世纪50年代南京、上海等地的三轮车票据

图4-12 简阳县城关镇人力车车费收据单

三个地区的收据单几乎相同,但相对进步的出租交通工具都因历史进程而不同,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传播,大城市中小城市传播,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