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曾经的街头之王:四轮马车

曾经的街头之王:四轮马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轮马车远远来,嘀嘀哒哒传长街”……这就是对成都晚清马车的形象描写。1654年,英国伦敦又设立了史上第一个出租马车管制法规,驾驶出租马车成为需要许可的职业。这就是伦敦出租马车风行一时的基础,并在19世纪下叶成为伦敦“街头之王”。只有英国妇女喜欢的“咆哮者”四轮马车才存活到1948年后期。当年元月,四川省驿运管理处在成都设立了客运服务所,负责成都地区客运马车的经营和管理。

“四轮马车远远来,嘀嘀哒哒传长街”……

这就是对成都晚清马车的形象描写。这个马车就是成都的客运马车,也叫出租马车。成都出租马车首先出现的地方,是我们今天的青羊宫一带。

青年宫一带从来就是成都的游览胜地,成都郊外十分漂亮的乡野风光也于此地可见。正如陆游诗中所描写:“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哪怕是到了清末,这一带依然保留如此。当然,陆游诗中的“走马”于成都清末的马车可不是一回事,陆游当年是悠然骑马于青年宫一带,欣赏南河两岸的市郊风景,而成都清末马车是四轮客运马车,专供当时“劝业会”和“青羊宫花会”的来往人群租用的。但有一点相同,南河两岸依旧风光,南河之水依旧沏茶。

话已说到“南河之水依旧沏茶”,就不得不说一下清末成都“德清茶社”了。俗话说,“茶好不如水好”,什么样的水沏茶最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泉水为上,河水次之,井水为下。成都是平原无泉眼,水井倒也丰富,但又为茶之所忌,于是众多茶馆都是请人用胶轮板车载着大木桶到城南一带取锦江之水,并在店门前还挂上“河水香茶”牌子,以示是南河之水沏的茶。但“德清茶社”更胜一筹,他的沏茶之水是“以水洗水”而得之的水,此水沏茶,饮之非常清洁爽口,茶客们无不称绝。这个“德清茶社”老板就是被驱出清宫门又流落到成都的太监袁德清,他是在成都一位旗人帮助下,开了这间小茶馆。他用的“以水洗水”,是在清宫内学到的,知晓好水最轻。当时清宫是用泉水,搅动泉水后,最好的水是在水面,便而取之。袁德清利用“好水轻”的原理,便取南河之水与成都井水混合后搅动,得其沉淀,用浮在上面的水来煮茶,果然品质大变。“德清茶社”虽小,但生意兴旺,这都得益于咱们成都的南河之水。

说到这里,便知陆游的诗写到这里,“劝业会”开到这里,“成都花会”也开到这里,四轮马车跑到这里来,就理所当然了。

每每“劝业会”和“青羊宫花会”,租用四轮马车的人也很多,特别是在人流车流高峰时期,当时警局也要搞交通管制,在南门城墙上支着警局新制的木牌告示,几个警察站在南门城墙洞出口指挥引导“出城门靠右手走”。这时轿子与步行的靠城墙一边新辟的路上走;骑马的需过南门大街,走河对岸的幽静小路;乘坐客运四轮马车的却走南河内岸边的柳荫街,然后一路嘀嘀哒哒奔向青羊宫……

这些客运四轮马车是当时的成都商人专门从上海购回的,最先投入于当时的青羊宫花会和劝业会的,也是成都的客运马车最先锋了。据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南门外通花市有马路一条……每年春二、三月劝工会时,专行东洋车和马车……每年春间,车马如织,马车票价每人每回取银二角。”

成都清末开行的四轮出租马车是从上海引入购回的,而上海当时的马车是从英国方面引进和部分仿造而成,引进和仿造选择的是当时英国中年妇女们喜欢的一种马车型号叫growler(咆哮者)(见图2-3、2-4)。这种客运马车是一匹马拉的封闭式四轮出租马车,当时英国中年妇女喜欢它,因为她们不信任当时的出租汽车和单匹马拉双轮出租马车,且四轮马车还有充足的后备厢,很是方便妇女们携带包裹出行,在火车站一带服务尤受欢迎。

英国的出租马车开始是单车双轮双座的,是1625年在英国伦敦出现,这种出租马车据载,是历史上最早的组织化营运城市道路出租交通方式。1654年,英国伦敦又设立了史上第一个出租马车管制法规,驾驶出租马车成为需要许可的职业。这就是伦敦出租马车风行一时的基础,并在19世纪下叶成为伦敦“街头之王”。当时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称其为“伦敦的贡多拉”。贡多拉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独具特色的尖舟,造型别致、轻盈纤细,便于河道穿行,所以它是居住在潟湖上威尼斯人的代步工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可谓威尼斯人的“水上的士”。可想而知,当时的伦敦居民是如何喜欢双轮双座的出租马车了。

图2-3 上海马车,型号“咆哮者”,从英国引进和仿造而成

图2-4 英国马车“咆哮者”

从1902年开始,伦敦盛极一时的出租马车也快跑到了历史终点站,出租马车的数量从7577辆减少至1906年的6648辆。在1909年至1911年,伦敦出租马车再次大量减少,马匹被出售,出租马车被烧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伦敦仅有出租马车232辆。在从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收集的英国伦敦出租汽车的资料看(见图2-5),一张老照片是一辆出租汽车旁站着一位白须老者,照片配说的英文翻译出来是:“也许有人猜想,站在车旁的这位出租马车司机都那么大年纪了,还能学会如何驾驶汽车吗?和他一样的人在20世纪20年代都在出租马车上勉强混日子。”到了1934年,伦敦只有19辆“咆哮者”和3辆双轮双座马车了,而马车司机仅有23名。

是什么原因呢?马车车速不如出租汽车快,马车要疲劳而汽车永不疲劳。其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有生产力的法则。只有英国妇女喜欢的“咆哮者”四轮马车才存活到1948年后期。

伦敦的马车在退出城市出租交通业市场的同时,成都上演的客运马车刚刚登场了。

成都客运马车登场时间是清光绪末年,同伦敦出租马车不同的是,伦敦出租马车盛极一时近三个世纪,而成都的客运马车仅在清宣统末年就停业了。当时成都小街小巷如织,便于马车的马路太少。同时小街小巷又便于营运轿和刚流行起来的黄包车行走,生存当然很难。(www.daowen.com)

图2-5 20世纪的英国伦敦出租汽车取代马车时的媒体报道

客运马车作为出租交通工具在成都较规模正式投入营运已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当年元月,四川省驿运管理处在成都设立了客运服务所,负责成都地区客运马车的经营和管理。其职能,一是对私营客运马车的运价、营运实施管理;二是置备公营客运马车,自办客运,当年就备有公营马车12辆,且在民国三十五年发展到百余辆,并将市场范围扩展到了郊县。私营马车发展很快捷,先后有翔云、健行、交通、飞龙、利民、鲁轮、新华等客运马车行诞生。如成都健行马车股份有限公司,就拥有客运马车70辆,行驶在成都的十字线,东起九眼桥至沙河堡,西起西门车站至茶店子,南起武侯祠至红牌楼,北起梁家巷至将军碑。另在市内少城公园、盐市口、牛市口、青羊宫等处设有站址。

在那时,虽然成都客运服务所的公营马车与私营马车运输社似乎是联着手,占据了成都客运出租马车的主体市场,但依然生存着客运马车个体户,在那个时候叫家族式经营户。对于这个鲜为人知的出租马车个体户,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成都市摄协主席龙绪明。

龙老生于华阳中和场,而且至今仍住家中和场,他孩童时就常常乘坐出租马车。其父母当时在成都有很多业务,主要经营茶叶生意,制茶卖茶都在干,所以常常是“打的”进城。龙老跟父亲进城乘马车,跟母亲进城大都坐黄包车。据龙老讲,在那时人们心中的出租马拉车属机动车了,黄包车才是人力车。孩提时的龙绪明特喜欢乘马拉车,虽比黄包车要颠簸得多,但有速度感,很有坐机动车的感觉。龙老当时乘坐的是两轮六座马车,既不是成都城区的四轮马车,也不是英国伦敦的两轮两座马车,可谓中和场的自创马车。

中和场在民国时期就有马车个体户,场里有名的出租马车户是李氏三兄弟,大哥李成皋有一匹很强壮的马,长有一身少见的灰毛白花点纹的皮毛,取名为“玉花骢”。他们的街坊还有家魏氏两兄弟也当出租马车个体户,但不是马拉车,而是骡子拉车。由于骡子力气比马强,跑得快,所以客车货运都很好。中和场的这款马车的上客吊梯位于车厢前沿,车厢简易且可撤卸,下雨时可加黄帆布篷。其营运路线长期不变的有两条:一是从中和场到成都市郊九眼桥,主要是载人客运;二是从中和场到黄龙溪,中间路过华阳镇。当时黄龙溪是通商码头,所以该线多为客货混装。此刻就让人方明白,中和场的马车车厢可撤卸的,就是便于客货两用。今天的微型面包车和时尚非凡的越野车都是后座可折叠放平功能,亦可人可货之用,这个功能是不是学习了我们先辈的中和场出租马车呢?我们或可猜它几分了。

成都客运马车为什么在清末时期开行又停止,而在民国中后期又猛然风行了呢?还是有了市场和马路的新建和改建。抗战时期,沿海地区大量工厂和机关、大学、工商业迁往大后方成都,使成都人口大幅增加,经济产业发展迅速。

民国三十六年(1947),成都客运服务所因四川省驿运管理处撤销而移交四川省公路运输公司。当时还有客运马车101辆,骡马200余匹。管制订约的私营客运马车还有300余辆。营运范围除成都一区、二区外,还设有成都至温江、双流、华阳、龙泉驿等。据四川省公路运输公司1947年7月20日至11月底统计,仅仅四个月中,公私营客运马车共载客51万人次,日均达到3000多人次。

抗战胜利后,原来迁入成都的大量人口、工商业、大学等单位机关陆续迁回,再加之当时经济萧条,物价飞涨,乘客减少,骡马死伤多,行车费用增高,首先是客运服务所的公营马车入不敷出、难以为继。随后该所实行“公车商马领车制”,就是许可私营马车行向客运服务所申请领车,自备骡马雇人驾驶,其营运收入三七分成,客运服务所分三成,马车行分七成。但后来仍然难以维持,至1949年底,客运服务所的公营马车仅残存18辆,而私营马车也因业务不佳,客运马车业逐向衰落。

图2-6 新中国初期成都搬运公司马车队票据

1950年6月,专门从事成都客运马车经营和市场管理仅有8年的客运服务所由川西区国营运输公司接管,同年11月,该所被撤销。1953年3月经批准,又成立了公私合营的成都马车客运队,1956年改组为客运马车合作社,1962年又划归成都市搬运公司。在该公司属下的城东马车队,有马车11辆,骡马81匹,在西门至文家场、土桥,武侯祠至簇桥的郊区营运,其营运过程中也是有着规范的票据制作,“每票一人,切角作废”是显而易见(见图2-6)。随后这些线上有了公交车,马车客运业务转入货运。至此,成都自有客运马车的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生而停、停而生的时间不到半个世纪而终结了。

成都的客运马车在其终结之时,百里之外的当时的小城市,客运马车业务倒也不错。从“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德阳运输公司马车客票”、“射洪县红旗运输社马车固定客票”“广汉县联运马车票”、“峨边运输社马车定额票”、“眉山县联运革命领导小组马车票”(见图2-7)上看,这些客运马车票据开出时间大都在“文革”时期。尤其是射洪县的马车票,设计规范、印刷良好、信息完整,并填入使用时间,票据尾部还印有旅客注意事项。这些客运马车的运价也较合理,大都在0.1元、0.15元、0.2元、0.66元,最高价是0.85元。

成都客运马车回忆到这时,倒也生了启示,伦敦出租马车退出市场时,成都客运马车刚刚兴起,成都客运马车衰落时,川内其他小城市的客运马车却跑得正欢快。

生产力呀还是生产力,就如同山涧流水一样,朝有落差的地方奔去。

图2-7 马车客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