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中美广告主题表现差异

探析中美广告主题表现差异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中美两国广告作品中的不同主题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广告的主题运用都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多主题的广告作品。中美两国广告主题的不同选材和解读角度体现了两个国家各异的文化背景。两国广告主题的差异源自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对中美两国广告进行主题分类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多地感知两国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表现。

探析中美广告主题表现差异

比较中美两国广告作品中的不同主题表现,我们可以发现,两国广告的主题运用都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多主题的广告作品。中国在广告主题的表现上更为正统,在以快乐、爱为主题的广告中,广告更多的是强调单纯的恋爱、浓厚的亲情、深厚的友谊等感情。而在美国同类主题的广告作品中,题材表现更为多元,爱情主题的广告中不乏同性恋,快乐主题的广告中也不乏荒诞和性元素。中美两国广告主题的不同选材和解读角度体现了两个国家各异的文化背景。

两国广告主题的差异源自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指弥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价值观,人们用不同的价值尺度去评判某一事物,从而表明自己的某种意向和态度。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中国以“家”为基础,追求与大自然天人合一,因而在中国的广告作品中,亲情的建立与维系便显得弥足珍贵。反映在中国的大多数广告语中,便是爱国主义、恋家情节和集体归属感,如前述国家形象片以及海尔的“中国造”、中华牙膏的“中华永远在我心中”口号等,它们都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从而印证了中国广告的主题叙事表现倾向性。

相比之下,美国的广告作品更注重个人表达,美国人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应该依靠个人的努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强调个性自由与个人成就。因此,我们常看到美国广告在表现独立性、与众不同、竞争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上文提到的威士忌广告、征兵广告、可口可乐广告等,它们都是美国个人表达的印证。

广告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社会主流价值的迭代传承,从广告本身出发,结合其产出背景,就能对那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窥知一二。通过对中美两国广告进行主题分类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多地感知两国文化差异在广告中的表现。

本章参考文献

1.白建磊,丁海猛. 谁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意、广告主题和媒体策略的地位思考[J]. 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2).

2.崔德华,张澍军. 论爱的定义与本质[J]. 江汉论坛,2007(5).

3.高磊. 现代广告主题变迁研究[J]. 新闻界,2016(18).

4.龚平,龚雄亭,王富秋. 大爱精神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塑造及意义[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谷虹. 品牌智能:数字营销传播的核心理念与实战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侯雁,李炼. 低价营销策略的成功基础与约束条件[J]. 商业时代,2006(8).

7.刘兴宇. 国家形象建构的新探索——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国家形象片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3(16).

8.卢杨,罗义霞. 中美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2014(21).

9.马正平. 论主题的本质、流动与多维[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

10.潘向光. 时尚文化的广告[J]. 中国广告,1996(1).

11.王成,李丽. 美国人爱情婚姻家庭价值观文化渊源探析[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2).

12.王军元. 论广告主题[J]. 中国广告,2008(5).

13.王文娥. 美国的国家荣誉制度概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10(1).

14.雯·郦. 广告:万宝路生命的精髓[J]. 国际新闻界,1994(1).

15.吴国华,林升栋,徐蕾. 美国大学生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

16.闫芳. 网络广告主题的确定[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

17.赵高辉. 从展示性感到诱导消费:时尚传播的价值及其实现[J]. 当代传播(汉文版),2017(2).

18.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19.Bass Frank M,Bruce Norris.Wear-out Effects of Different Advertising Themes:A Dynamic Bayesian Model of the Advertising-Sales Relationship. Marketing Science. 2007.

20.Bovee C L,Arens W F.Contemporary Advertising[M].New York: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1992.

21.Joseph S,Linley PA,et al. Rapid assessment of well-being:The short depression-happiness scale(SDH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4,77

22.Kahneman D. Objective happiness. In Wel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Russell?Sage Foundation,1999.(www.daowen.com)

23.Kelly Kathleen,Comello Maria Leonora:The Power of Theme and Language in 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10.

24.Morgenstern Matthis,Schoeppe Franziska.Content Themes of Alcohol Advertising in U.S. Television-Latent Class Analysis,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2015.

[1] 马正平. 论主题的本质、流动与多维[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

[2] 白建磊,丁海猛. 谁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意、广告主题和媒体策略的地位思考[J]. 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2).

[3] 高磊. 现代广告主题变迁研究[J]. 新闻界,2016(18).

[4] MORGENSTERN Matthis,SCHOEPPE Franziska.Content Themes of Alcohol Advertising in U.S. Television-Latent Class Analysis,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2015.

[5] BASS Frank M,BRUCE Norris.Wear-out Effects of Different Advertising Themes:A Dynamic Bayesian Model of the Advertising-Sales Relationship. Marketing Science. 2007.

[6] KELLY Kathleen,COMELLO Maria Leonora. The Power of Theme and Language in 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10.

[7] 王军元. 论广告主题[J]. 中国广告,2008(5).

[8] 白建磊,丁海猛. 谁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意、广告主题和媒体策略的地位思考[J]. 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2).

[9] 闫芳. 网络广告主题的确定[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

[10] 第24届中国国际广告节[EB/OL].[2018-04-23].http://www.greatwallawards.org.

[11] 龚平,龚雄亭,王富秋. 大爱精神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塑造及意义[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2] 崔德华,张澍军. 论爱的定义与本质[J]. 江汉论坛,2007(5).

[13] 王成,李丽. 美国人爱情婚姻家庭价值观文化渊源探析[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2).

[14] 谷虹. 品牌智能:数字营销传播的核心理念与实战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5] 王文娥. 美国的国家荣誉制度概述[J]. 国外社会科学,2010(1).

[16] 吴国华,林升栋,徐蕾. 美国大学生看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

[17] 潘向光. 时尚文化的广告[J]. 中国广告,1996(1).

[18] 郑也夫.论时尚[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19] 赵高辉. 从展示性感到诱导消费:时尚传播的价值及其实现[J]. 当代传播(汉文版),2017(2).

[20] 雯·郦. 广告:万宝路生命的精髓[J]. 国际新闻界,1994(1).

[21] KAHNEMAN D. Objective happiness. In Wel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3-25.

[22] JOSEPH S,LINLEY PA,et al. Rapid assessment of well-being:The short depression-happiness scale(SDHS).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4,77:463.

[23] 侯雁,李炼. 低价营销策略的成功基础与约束条件[J]. 商业时代,200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