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上丝路提升中东南亚人文科技合作的新机遇

海上丝路提升中东南亚人文科技合作的新机遇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区域科技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17]冯抒敏:《民间文化交流成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润滑剂”》,中国新闻网,2014年6月19日。[20]刘昆、李静:《“中国—东盟”主题文化魅力尽显》,《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

海上丝路提升中东南亚人文科技合作的新机遇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此,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我们应不断推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科技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一是在交流合作的主体上,发挥政府、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合力。实践证明,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方式更多样、更灵活,影响更深远、更持久,活力更强劲。在尊重文化统一而多样的基础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共生包容,而且是民间文化和政府文化交流的交叉互补的漫长过程。[34]因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官方渠道,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动,也需要通过民间渠道,由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承担起文化交流的任务,成为新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承载者与发扬者。

二是在交流合作的理念上,重点突出和强化主流文化,引导和整合非主流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教育、传媒、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增多。一方面应当坚持理性和宽容的态度,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以加强对东盟各国的文化适应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在复杂的文化体系中,我们必须科学借鉴和吸收东盟等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自己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引导和整合非主流文化发展,形成以主流文化为核心和主导的多元文化格局。

三是在交流合作的载体上,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形成文化交流的产业链。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既要充分发挥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和作用,又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文化交流的产业链。因此,应进一步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加大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项目的对外交流力度,通过打造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中介服务等,壮大艺术演出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

四是在科技合作的平台上,协同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对中国与东盟开拓新的“钻石十年”、携手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区域科技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双方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拓展科技人文交流、打造海洋科技合作新亮点等,积极探索建设科技合作新模式,打造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中国与东盟科技创新合作拾级而上,实现区域科技伙伴关系提质升级。未来,中国与东盟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积极支持企业间技术创新合作,通过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合作平台,为企业间技术合作开辟绿色通道;(2)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建设多国共同参与的中国—东盟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3)大力拓展科技人文交流;(4)打造海洋科技合作新亮点,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启动建设中国—东盟海水养殖联合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35]

【注释】

[1]王勤:《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30日。

[2]佚名:《2016年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额较1991年增长了近60倍》,《中国贸易报》2017年1月25日。

[3]赵明龙:《人文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1期。

[4]赵明龙:《人文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11期。

[5]娄晓琪:《“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影响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28日。

[6]佚名:《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土家族文化网2013年8月11日。

[7]佚名:《激情“泼水”交融文化——广西在邕高校东盟文化展暨“泼水节”文化活动侧记》,《广西日报》2014年4月16日。

[8]金荣:《浅析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及前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9]佚名:《中国和东盟互派留学生人数将双双超过十万》,中国新闻网2016年7月11日。

[10]王勤:《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前景广阔》,教育部网站,2016年7月27日。

[11]孔远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特点》,《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1期。

[12]杨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黄金十年”》,《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4期。

[13]途牛发布:《2016—2017东盟旅游消费分析报告》,搜狐旅游网2017年3月31日。

[14]吴建友:《文化融合是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光明日报》2014年4月23日。

[15]吴建友:《文化融合是推动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光明日报》2 0 14年4月2 3日。(www.daowen.com)

[16]金荣:《浅析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及前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17]冯抒敏:《民间文化交流成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润滑剂”》,中国新闻网,2014年6月19日。

[18]佚名:《2014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在南宁启幕》,人民网—广西频道,2014年5月29日。

[19]佚名:《东盟10国经贸文化团将到中国加强东盟文化交流》,东盟网2014年7月14日。

[20]刘昆、李静:《“中国—东盟”主题文化魅力尽显》,《光明日报》2006年6月2日。

[21]ASEAN Plan for Ac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for 2001—2004,The Asean Secretariat,April 2002.

[22]尚晓慧:《中国(云南)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3期。

[23]尚晓慧:《中国(云南)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3期。

[24]江东洲、刘旻:《“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如何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日报》2016年9月22日。

[25]佚名:《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人民网—广西频道2016年9月14日。

[26]王云娜:《中国—东盟科技合作渐入佳境》,人民网,2015年5月27日。

[27]杨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钻石十年”的构建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28]黄耀东:《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可行性研究》,《学术论坛》2014年第11期。

[29]林艳华、石岩:《中国—东盟收获“黄金十年”开拓“钻石十年”》,中国新闻网,2013年9月3日。

[30]张蕴岭:《亚太经济一体化与合作进程解析》,《外交评论》2015年第2期。

[31]石源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世界知识》2015年第2期。

[32]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

[33]周方冶:《“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瓶颈与路径》,《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

[34]金荣:《浅析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及前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5]童政:《中国—东盟携手打造创新共同体》,《经济日报》2016年9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