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拥有巨大的市场。二者都是人口密集区,且东盟大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互联互通的前景非常广阔。但区域内的问题也遭到了区域外大国的干涉,“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加大了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抵触情绪。这就使互联互通建设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挑战。
(一)南海争端日趋国际化
1.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国作为海权大国,在南海问题产生之初持相对中立和不介入的立场态度。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增强和南海探明的资源越来越丰富,美国对南海问题愈加关注并施加自己的影响。南海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在美国的推动下走向国际化的。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实施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南海问题进行了新一轮战略部署,通过外交、军事、经济、政治等手段多方面介入南海地区,试图联合东南亚国家遏制中国。新一届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截至本书成文时,对南海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表态,但即便美国转移重心,其多年以来对南海地区的影响也会持续下去。
2.日本加大介入南海问题
同美国一样,日本本身对南海并没有主权诉求,但却基于自身的目的,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借口介入南海问题。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同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纷争不断。而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让日本也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紧随其后。2005年10月,在日美防务“2+2”谈判中,日本自卫队将其防卫范围扩展到了马六甲海峡。2010年以后,日本开始加快介入南海问题的步伐。201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宣称,美国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拥有“国家利益”;与会的日本外务大臣随即表示赞同,并声称南海争端同样事关日本的国家利益。
3.印度“东向政策”搅局南海
美日对南海问题的搅局以及南海丰富的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想在南海争端中“分一杯羹”。印度逐渐提出“东向政策”,近年来不断加强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力量,在南海争议水域勘探油气资源。而这正好符合东盟一些国家对于南海问题的处理思路,即让区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使南海问题愈加复杂,以此平衡中国在南海的力量。总体来说,印度的实力不如美日两国强劲,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更多是为了牟利。但正因为如此,可以预见印度在短期内不会退出南海争端,只会促使南海问题更加难以解决。[12]
显然,区域外大国的介入让南海争端成为推行互联互通极大的困难。这些大国恶意散播的“中国威胁论”也降低了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国与东盟各国加强合作与对话,仅仅一国的努力很难达成目标。(www.daowen.com)
(二)多国竞争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正如前文所提及,由于中国和东盟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又相对落后,发展的空间很大,因此互联互通所指向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站在中国的角度考量,这样的市场必然会吸引来自区域内和区域外国家的竞争,如何与这些大国、强国竞争并且脱颖而出是互联互通建设的又一挑战。
1.日本避免在亚洲被边缘化
日本与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经济领域既有合作更有竞争。且近年来,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而日本经济则多年不振,发展不见起色。因此,面对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场,日本除了在政治上搅局外,经济上也同中国展开竞争,以避免其在亚洲被边缘化。日本自20世纪以来,一直以脱亚入欧为其发展方向;然而,地理位置的局限加上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日本不仅没有成功“加入欧洲”,经济地位也在多年的经济不振中逐渐下滑,经济影响力也大为下降。而在亚洲,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腾飞,亚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带。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已经逐渐意识到,如果不积极参与到亚洲经济事务中,迟早会被亚洲经济体排斥在外。近年来,日本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经济合作,而东盟是其重要的一环。安倍的经济改革仍然深受老龄化等问题的困扰,扩大外需、促进投资、带动经济出现新的增长点成为日本的当务之急;而参与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恰好可以为日本打开一个需求的市场,其势必会与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日本作为老牌经济强国,对于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国内的支持体系也更加完善,中国如何与其竞争也是一大难题。
2.印度与东盟的“互联互通”
印度作为亚洲主要大国和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自20世纪90年代初实行“东向政策”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东部最大邻国缅甸的政策从“建设性接触”升级到“互联互通”战略新高度,其明显加快了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战略步伐;力图通过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双边或多边国际机制平台和跨国人员交流三种路径,构建跨南亚和东南亚的新经济区,以此带动印度东北各邦的经济发展。[13]相比较日本,印度在东盟有更大的地缘优势,因为除了海路连接,其与东盟国家缅甸有着长达1 643千米的陆上边界,双方进行互联互通的需求性更强,也更加便利。早在2001年,两国就已经建好了一条友谊公路,连接塔姆到卡勒瓦,全长160多千米;2003年6月,印度提出了“新德里—河内铁路”计划;此外还有启动于2005年、全长1 360千米的“印缅泰三国高速公路”项目。在印度政府的“十二五计划”(2012—2017年)中,构建东北内陆与缅甸的互联互通是重点发展内容。印度与东盟的互联互通已然开始,将来在这个领域中也会是中国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
除了日本和印度以外,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负面影响。对于美国而言,中国与东盟的一体化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在东南亚的跨国公司的利益;对于欧盟而言,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会促进整个亚洲区域内贸易额的增加,从而并不利于欧洲的对外出口;对于能源大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来说,其能源输出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各国在东盟的利益角逐会更加激烈,中国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