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理论分析上来看,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对彼此都是利大于弊,但在现实推进过程中还是受到了重重阻碍。作为互联互通连接起来的两方,中国和东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中国的内部挑战
对于中国而言,国内政策不到位、地方政府间利益不协调、产业转移操作过度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国内金融发展水平不足,资金缺口大
互联互通尤其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相比较而言,东盟国家的经济实力弱于中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成为主要的资金投入国。中国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2014年10月24日,亚投行在21个首批意向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于北京签约决定成立;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截至2016年底,吸收了5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中东盟是最积极的地区,这也显示了其代表的巨大的需求缺口。但是,亚投行本身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潜在的投资风险。其一方面来自贷款方政府清偿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来自军事冲突、政权更迭、地缘政治冲突等非经济因素。简单来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项目由于运行周期长、收回投资慢、资金缺口巨大,必须有长足的资金在背后支持。中国以一己资金之力来带动亚投行的运营,从而达到为互联互通保驾护航的目的,不具有长期稳定性。其次是亚投行的相关技术问题。怎样合理利用金融杠杆的放大效应来提高亚投行融资效率,而不是单纯依靠原始资本注入也是一个问题。除此之外,如何调动私人部门参与的积极性,拓展多种融资方式,也是亚投行亟待解决的难题。[7]
国内金融监管不到位是互联互通的又一个制约。由于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各国进行金融监管的信息交换与方式协调;且由于资金的庞大,其中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这就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仍然缺乏推动互联互通的有效举措。[8]
2.地方政府间利益不协调
中国省市众多,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差异较大,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标准较为单一,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有良好的政绩,会在任期内以提高GDP为目标,盲目搞建设。而互联互通的提出,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税收和财政收入,将其作为噱头,并使之最终成为土地财政的依托,而不是根据产业转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稳步推动互联互通项目。而且,由于缺乏各省市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可能会出现多方争取一个项目的情况,这容易导致对项目的恶性竞争,从而不能真正有利于项目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3.企业层面的产业升级需要重视
对于互联互通的执行者,也就是各个企业,尤其是处在价值链低端或者产能巨大的企业来说,很容易把互联互通看作自身焕发新生命的重要契机。但是,这样的“新生命”只是短暂的。长期来看,基础设施是先行资本,互联互通则可以使中国与东盟连成一片,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市场,各要素在其中自由流动。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互联互通是双方共同进行产业升级的契机,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竞争力,这样最终才可以达到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目的。遗憾的是,很多企业看到的未来并不长远。如何引导这些企业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如何使企业能够平稳地过渡到产业链的上游,而不是把互联互通当作救命稻草,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4.法律、文化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障碍(www.daowen.com)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受了很多挫折,走了很多弯路。究其原因,除了企业自身经营以外,更多的是对对方法律、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法律是企业的保障,国内企业在国外的项目不仅要遵循本国的法律要求,更不能违反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因此,了解国外的法律,不违法,更重要的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能熟练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国内企业“走出去”以后就变成了“法盲”。为此,中国应该加强培养企业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加紧完善国内的法律体系,用健全的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利益,使企业更加放心地对外投资。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有时是决定一个项目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文化习俗,但并不代表两方的文化环境完全相同。国内同样缺乏对企业的文化教育,全靠企业自己摸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加大了失败的风险。因此,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机制,帮助企业克服这些法律、文化障碍。
(二)东盟的内部挑战
对于互联互通的另一方,也就是东盟来说,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强于自己的大国;如何在这样的国际关系下,在互联互通倡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总体而言,互联互通给东盟带来的挑战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9]
1.东盟内部一体化程度不高
2015年12月31日,东盟一体化进程全面进入东盟共同体阶段。但根据其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部分目标事实上已经顺延至后2015议程中继续推进,东盟共同体已经被东盟定义成一个进程性的目标。具体到经济共同体的建设情况,第27届东盟峰会的主席声明一改历届主席声明中明确完成比例的惯例,只用了接近完成蓝图规划这样的描述。[10]不可否认,东盟的一体化建设确实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个组织仍然比较松散,相对缺乏约束机制;各国之间的关系也不够紧密,矛盾冲突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对于互联互通建设而言,由于很多项目涉及两国或者多个国家共同开发,这就需要国家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如果东盟各国一体化程度不高,又欠缺国家之间的协调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互联互通的推进,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
2.东盟各国发展不平衡
在东盟的成员国中,既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也有经济落后的国家如老挝;既有政局稳定的地带,也有政局动荡的区域。有些国家自然条件好,开发便利,合作前景大;也有国家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有些国家有完善的金融系统可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融通,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有国家生产条件落后,资金不到位。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项目涉及不止一个国家,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互联互通建设的进度,阻碍统筹计划;甚至随着项目的深入,差距越拉越大,因此,这种区域间的不平衡带来的挑战不可忽视。
3.对中国的政治信任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安全和政治互信是必要的条件之一。然而近年来,这却成了中国和东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障碍。南海争端持续多年,对双方的互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中国与东盟内部,南海问题涉及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七方。由于南海蕴藏的巨大资源,多年来围绕南海的争端和摩擦愈演愈烈,再加上区域外大国的干涉,南海问题正在日趋复杂化、国际化和长期化。这不仅破坏了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关系,也使东盟内部产生了裂痕,南海问题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绕不开的话题;双方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严重影响了互联互通的推进。此外,中国本身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也给东南亚国家带来担忧。怎样消除东盟对中国的不信任感,怎样使东盟相信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成为横亘在互联互通建设前的一道难题。
除此之外,中国和东盟对于互联互通的理解和规划不完全匹配、技术标准的差异等都是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东盟内部的互联互通规划只把昆明—新加坡铁路列为优先项目,而其他项目则没有涉及中国,对于广西大力推出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项目并不接受;且对于双方均同意的昆明—新加坡铁路项目,东盟方面感兴趣的似乎也只停留在基础项目阶段,而对中国提出的产业互联互通并未重视。然而,中国的互联互通是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最终实现产业、技术、人才等的大流通才是目的。在技术层面,两方在很多方面也有差异。例如使用的铁路轨距,中国是1 435毫米的标准轨,而东南亚国家多为1 000毫米的窄轨,这就涉及修建铁路时的技术转换等问题。[11]要使得互联互通能够顺利进行,双方共同拟定一个详尽的、均能接受的规划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