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特征及影响因素

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特征及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东盟国家的领导及学者认为,中国的强大已是实实在在的事实。3.域外大国的立场是影响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因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外部反应”不一。尽管大多数国家能客观认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仍有国家并不认可。

(一)东盟国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征

1.国家首脑公开支持,学者媒体评价具体而多元

东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领导的公开言论多对“一带一路”建设持支持态度,学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评价则更为具体、多元。尽管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在上台后,提出了海洋强国的理念,但习近平指出,佐科总统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理念和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高度契合。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也不否认这一观点。东盟国家和中国在战略发展上的重叠,并不必然意味着冲突,“不谋而合”或更能促进合作,实现联动的可能性增大。东盟国家的学者、媒体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解读,无论是从“一带一路”提出的动因还是“一带一路”建设及东盟国家扮演的角色,抑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制约和未来前景等,虽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总体上对“一带一路”持肯定态度。

2.政府认知不断深化并逐步转向具体操作

东盟国家政府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由陌生到熟悉,话语层面的认同逐步转向可操作的实践。2014年2月初,云南省政府与老挝科技部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2015年3月18日上午,在柬埔寨卜迭棉芷省波比市沙干拉分区安隆特摩铭村,沿柬、泰边界第58号公路进行了动工仪式。2015年4月2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会见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双方见证了两国高速铁路项目合作文件的签署。从上述“一带一路”建设具体操作实践来看,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的行动更为积极和主动,东盟其他国家大都停留在口头表达上。这说明部分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上仍保持审慎观望的态度。伴随着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与中国展开了“一带一路”初步探索实践,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或将可能出现“溢出效应”,吸引有更多东盟国家参与进来,并通过各项措施、项目促进在“五通”上的沟通与合作。

3.东盟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并不均衡

相对来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媒体,如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海峡时报》等,马来西亚的《马尼拉邮报》《马尼拉公报》,泰国的《曼谷邮报》《民族报》等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较高,有较多的新闻和评论文章。其他如印度尼西亚、缅甸、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与菲律宾的媒体报道则相对不足。总体来看,相较于中国国内“一带一路”的宣传和知名度而言,东盟国家的整体关注度偏低,“一带一路”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4.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也存在负面评价

东盟国家无论官方还是学者、媒体对“一带一路”虽总体持肯定态度,但并非“叫好一片”。越南通讯社网站和菲律宾的《马尼拉公报》《马尼拉时报》一些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使用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来形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从前文考察的学者、媒体评价可以看出,其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和动因上存在误读、误解。(www.daowen.com)

(二)东盟国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因素

1.国家发展利益是影响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因素

东南亚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发展越来越受到基础设施落后和资金不足的制约。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统计,2010—2020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基建投资,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如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更关注的是,如何借机让更多的本国企业走进中国。“因为马来西亚对中国是存在贸易逆差的,越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开发,就越能平衡贸易逆差。”就印度尼西亚而言,一方面印度尼西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投资环境改善的主要瓶颈。在2014—2015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印度尼西亚基础设施的整体得分为4.2,位居全球第72位,成了印度尼西亚经济竞争力的一大短板。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糟糕的道路交通和电力供应是印度尼西亚基础设施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近年来保证印度尼西亚经济能够年均增长6%的重要因素。目前,建筑业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二大产业,建筑业产值约占GDP的10%,在2009—2013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7%,是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建筑业中的主要部门,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53.8%。菲律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和需求,2015年3月30日,菲律宾公共工程与公路部长辛松在东京接受采访时表示,菲律宾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很大。由此来看,东南亚大多数国家的基础设施薄弱,亟需资金、技术改善本国的现状,大多数政府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也就成为必然。

2.“中国崛起”效应是影响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外部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更多的是经济策略、市场与资本的行为,却常被贴上“政治标签”。大多数东盟国家的领导及学者认为,中国的强大已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因此,一方面东盟国家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分享发展红利的战略期望不仅未变,反而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应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焦虑感和紧迫感也同时上升,对华心态更趋敏感,疑虑与戒备、防范和牵制增多。这一悖论使东盟国家政府在公开讲话中,大都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然而在与中国展开具体建设的谈判中却呈现出复杂的一面。出于防范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扩张过快的目的,以及长期以来东盟国家形成的“大国平衡战略”思想的影响下,即使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配合中国,但在项目合作上不会只依赖中国,亦会“借力”域外大国参与项目的投标与建设,以“平衡”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力。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东盟国家的学者亦会从防范中国的角度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

3.域外大国的立场是影响其认同“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因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外部反应”不一。尽管大多数国家能客观认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但仍有国家并不认可。尤其是域外大国如美国的媒体误读、曲解者有之,过度解读“一带一路”的动机亦有之。美国《世界日报》社论分析,中国参与兴建的中南半岛(泛亚)铁路,也是中国落实“一带一路”重大布局的第一步,有助中国突破西方的海上围堵。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一带一路”意在重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进而冲击现有国际秩序。美国“耶鲁全球化”在线杂志刊登文章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将抗衡美国的亚洲轴心战略。美国东西方中心高级研究员丹尼·罗伊认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利共赢不是中国真正的意图。这些负面的言论形成一种对“一带一路”的否定性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一带一路”宣传的实际效果,并不利于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客观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