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根据东南亚独特的海洋地理位置提出来的,当然,这条新海上丝绸之路也将延伸到南亚,但东盟仍是重中之重。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在倡议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提出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后者是目标,那么前者就是路径。
东盟10国中,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都是千岛之国,马来西亚西部在马来半岛,东部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部分)同处于世界第三大岛—加里曼丹岛。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东盟其他五国位于中南半岛,除老挝是内陆国之外,其他各国均有海岸线。整个东南亚被海洋所围绕,海路对于东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从海路开始的,东南亚是必经之地。今天,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有助于为双方带来更多共同利益,夯实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础
中国和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共同利益,奠定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利益是共同体基础。从政治上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表达了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合作共赢思想,有助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这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从经济上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通过一系列海上合作项目和海上互联互通项目以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将惠及20亿人口。中国和东盟将结成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和利益共同体,进而为命运共同体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有助于加强政治互信,建立责任共同体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加强政治互信,共同维护海上安全,分担责任,建立责任共同体,这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内容。利益与责任密不可分,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是其基础,责任是其保障,发展是其目标。东南亚海域地位显著,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维护海上安全对于中国和东盟都非常重要,需要各国共同担负责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就包括了共同维护海上安全,打击海盗,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内容,这需要各国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加以落实,各尽所能,各司其责,共同应对挑战。顺便指出,东盟各国,包括与中国有南海主权争端的国家,都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伙伴,所有的海上合作项目和基金,东盟各国都能平等参与。通过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或许能缓和南海矛盾,为解决南海矛盾提供新的途径,从而减少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障碍。
(三)有助于推动共同发展,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发展,并加快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中国和东盟从发展共同体进入命运共同体。中国和东盟绝大多数成员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经济发展的差别很大,而缩小差别的最好路径就是共同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或者说“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将改善东南亚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东盟后进国家能充分分享其利益。另外,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已经列入优先打通陆上通道的名单,将分享到更多利益。对于东盟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包括陆路的互联互通在内。正在兴建中的中国(南宁)到新加坡经济走廊,现已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之内。目前,南宁至新加坡的公路道路已基本贯通。铁路方面,除越柬、柬泰边境的部分路段外,其余也已全部开通。这将大大促进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经济发展。此外,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身处东亚的中国和东盟各国唯有加强彼此的经济融合,走一体化道路,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自2003年起,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启动,中国和东盟就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如今,双方正在开展CAFTA升级版的谈判,这意味着双方的经济一体化将进入新的更加紧密的阶段。这将进一步把各自分散的利益融合成共同利益,减少相互竞争,不但会增加每个国家的福利,而且也将增加各国对区域的认同感,对发展的认同感,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感,对彼此结成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实现各自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共同发展,形成发展共同体,进而为走向命运共同体铺设台阶。
(四)有助于增加认同感,打造人文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广泛交流,增进友好感情,增加更多的认同感,有利于打造中国—东盟人文共同体,它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的建设,带来了交通的便利快捷,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业和各国民间的交往,增进友谊和相互了解。各种文化交融共存,包容互鉴,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相互学习,相得益彰,形成人文共同体。这将增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从而为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精神保障,同时其本身也是命运共同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五)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新路径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的路径。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已经进行了20多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自然离不开原有的合作机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了打造中国—东盟关系“钻石十年”的倡议,并以“2+7合作框架”为其实现的路线图:即在深化战略互信、聚焦经济发展两点共识的基础上,推进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人文七个领域的合作。打造中国—东盟关系“钻石十年”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两者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构建中国和东盟双方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而且两者处在同一时间轴上,因此,为打造“钻石十年”而制订的“2+7合作框架”自然也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手段或路线图。另一方面,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开辟了新的路径。“2+7合作框架”是在中国—东盟20多年来合作经验和方式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而得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则从新的方向和路线上来引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即突出了海洋和海路的重要作用。它与“2+7合作框架”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综上所述,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将促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中国和东盟应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继续深化双方的合作,开辟海上互联互通等新领域,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促进双方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应该理性地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是中国单方面提出来的,虽然得到了许多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但仍有一些国家心存疑虑,对中国的动机缺乏正确的认识。为此,中国应该继续增信释疑,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工作,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另外,“一带一路”规划最终要通过中国企业“走出去”来实行,规范企业的行为、明确中国企业在东盟应尽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成败。总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中国今后长期面临的重大外交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中国政府、企业和民间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宣讲“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含义,不但要让东盟各国官员了解,而且要让东盟各国的人民知道,取得他们的普遍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顺利地推动这两项伟大历史使命得以实施。(www.daowen.com)
【注释】
[1]后一条南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是《愿景与行动》公布时增加的,显示了中国加强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重要性。 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访问了斐济,并与同中国建交的8个南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深化了中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关系。
[2]参见《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中国新闻网,2013年10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03/5344133.shtml。
[3]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的新内涵。
[4]《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新华网,2013年9月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9/06/c_117249618.htm。
[5]郭金超:《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提出四点主张》,中国新闻网,2013年9月13日,http://chinanews.com/gn/2013/09-13/5284684.shtml。
[6]朱宁宁:《亚投行协定提交我国立法机构审议》,2015-11-02,法制网http://www.china.com.cn/legal/2015-11/02/content3fi955590_htm。
[7]如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国—东盟(南宁)公共文化研讨会等。
[8]2009第二届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中,来自东盟各国不同大学的学者代表就已经指出中国—东盟交流的不只是语言。
[9]汉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所以这里东盟领导人所提倡的包括汉语。
[10]郑永年:《中国要成为行动者,而不是空喊者》,2015年3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演讲内容,http://www.ccg.org.cn/expert/View aspx?Id-22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