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各大企业将抢占流量增量看成自己企业营收的主要突破口。因为在过去,高速增长的网民数量背后,就是一股股让所有企业眼红的“流量红利”。
流量红利的前提是流量增量。流量,在网络中一般指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或是APP的用户活跃度。从这里可以看出,流量是由网民这个群体带来的。虽然前些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有过爆发式增长的时候。但毕竟人口数量是有上限的,当网民数量达到饱和以后,企业想要获取流量增量就变得越来越艰难,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量红利的消退。
本来,在企业的眼中,流量增量是能变现的,也就是所谓的流量红利。因为一家企业在获取了足够的流量以后,就可以通过广告、线上营销等各种手段引导其中一部分流量进行消费转化,也就是吸引一部分网民访客,让他们关注自己并实现消费,从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的时代,这股流量红利是很显著的。因为网民数量在增长,企业或商家获取流量的途径就相应轻松,有了流量,企业或商家后续要做的就是想办法促进消费就行了。
其实,流量红利消退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它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苗头。从网民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最先被普及的必然是一线城市的人群。而这些一线城市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习惯固定以后,那些主要针对一线城市网民展开的APP或企业就难以再获得新的用户流量了。因此可以说,这部分APP或企业是第一批感觉流量红利消失的“集体”。
再后来,三、四线城市人群或农村人群成为APP或企业获取流量的新出口。可是今天,就连这些最后的流量红利阵地也在逐渐消失。
我们以京东为例,京东的模式为自营和第三方电商,在城市流量红利显著的时候,它的布局主要在一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因为地处偏远,物流艰难,当地人即便想在京东上买东西也不能实现。后来,一线城市的流量增长放缓以后,京东不得不将突破口放在了这些原本偏远的地方,开始通过渠道下沉,获取新的用户,当然这也符合三、四线城市及农村人群的期望。然而,现在农村的用户群体也日趋饱和,京东的流量增长空间也受到挤压,只好从其他渠道来寻找突破。(www.daowen.com)
通过一些大的互联网平台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窥见流量红利结束的端倪。以微博为例,整个2018年,微博的月活、日活环比都没什么大的增长。尽管微博的净利润从2016年第一季度的1600万美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1.13亿美元,看似翻了7倍多,但仔细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其增速正变得越来越缓慢。这其实正是流量红利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的体现。
回过头再看一看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也能印证这一说法。2019年前10个月,各大手机企业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以前的智能手机市场,一个季度的出货量都在1亿台以上,而现在一个季度的出货量仅在8000万~9000万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日趋饱和。
更直接的报告则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1亿左右,而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过在14亿左右,网民活跃群体已经达到中国总人口的近80%,而这还仅是活跃的网民群体数量。
其实,之所以有流量红利,就是因为有网民群体的持续增长,企业可以想尽办法抢夺新增用户,并在这些新增用户中享受到好处。也就是说,在增量的时代,我们就很容易从中收获红利。这就比如家电,很多年以前,大家家里都没有家电。后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大家都有能力购买家电了,于是用电需求用户急速增长,这时候,家电企业只要能生产出来家电,就不担心卖不掉,因为有增长红利在那。之前的流量红利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在网民群体已趋于饱和,流量增量时代渐成过去式,那这时候再想要挖掘流量红利已经不太可能了。而企业的打法,当然也必须寻求一番改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