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照层次分析法建立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区域优势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选择基准不能使用单一的指标,而其系统性决定了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我国多数学者一般依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具体国情或区情依照层次分析指标构建法建立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其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其中准则层主要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各类理论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杨浩(2006)在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选择中构建的指标体系内容是:资本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业贡献率、企业产出增长率;宋德勇等(2006)提出的区域优势产业指标体系内容是:企业获利能力(投资利润率的增长速度)、产业集群(企业间的投入产出比率、企业数目)、市场影响力(收入弹性基准);赵君等(2007)构建的区域优势指标体系内容是:市场优势(区位熵、市场占有率)、生产要素优势(技术要求相对密度、就业吸纳率、产值利税率、产业利润率)、环境优势(需求收入弹性指数、劳动生产率);魏立桥等(2008)构建的区域优势产业指标体系内容是:产业规模(劳动力专业化率)、产业发展潜力(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产业贡献率、市场占有率、区位熵)、社会效益(就业吸纳率);姚晓芳等(2006)从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关联等几个方面建立了优势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区位熵分析和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韩斌则从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角度分析,构建了工业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工业各主要产业部门的优势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应当重点扶持的工业优势产业部门。
(2)从产业竞争力角度测评区域优势产业
翁梅(2011)基于比较优势,通过区位熵指标确定了盐城优势产业,并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产业的政策建议。钱力等(2012)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产业专业化水平、产业规模程度和产业产出效益三个指标层的农业优势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农业优势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www.daowen.com)
(3)从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区域优势产业
刘颖琦等(2007)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构建了优势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优势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也有学者从产业的绩效方面测评区域优势产业。许娟等(2009)对我国省际高技术行业的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以此作为分辨优势产业的依据。龙少波等(2010)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张颖等对安徽省林业优势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应以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制造业、陆生野生动物繁育与利用、林产化学产品制造四个产业作为优势产业,并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此推动省域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