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分析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分析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全国范围内的老龄化状况堪忧。表3.42010年全国分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资料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计算纵观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以下几个特征,这既有与全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相近的特点,又有其独有的特征。从1982年到2010年,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5%升至10.06%,增幅达5.06个百分点。表3.7显示的是2010年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情况。

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特征分析

如前所述,全国范围内的老龄化状况堪忧。中国老年人口无论从数量还是速度迅猛度来说,水平都属于世界的前列,综合人口老龄化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承受能力来看,中国处于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国家的行列。而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更是罕见的农村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农村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就达8557万人;2005年和2008年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老年人口分别为1.02亿和1.04亿。对于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状况,从表3.4中关于2010年全国分城乡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国共有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8亿,乡村占据了将近1亿,是乡村总人口数的14.9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667万,占乡村总人口数的10.0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6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鉴于1960—1980年间,中国人口的高出生率,未来20年,农村老年人口依然增长非常快。

表3.4 2010年全国分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

资料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计算

纵观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以下几个特征,这既有与全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相近的特点,又有其独有的特征。

1.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

按照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和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要高于不发达地区。但是中国的现实状况与此规律相悖,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程度要显著低于落后的农村地区,可谓人口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

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即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数中所占比例要大于城市老年人口在城市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农村人口老少比大于城市的现象。之所以称为倒置,是说城市并没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反映出有更高的老年人口比例,反而是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的现象。[2]

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后,城乡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就出现不平衡。乡村老龄化程度始终保持最高,镇人口老龄化除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稍高于城市,相对于乡村和城市,一直保持最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居中。城市和镇的老龄化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只有乡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比起城市,乡村更是加剧今天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主要部分。

从1982年到2010年,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始终保持上升趋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5%升至10.06%,增幅达5.06个百分点。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历经28年时间,我们从表3.5中可以看出,农村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近十年更尤为突出。1990年四普时仅比1982年三普时增加了0.74个百分点,到2000年五普时速度明显加快,提高了1.76个百分点,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则比第五次普查时提高了3.44个百分点;而相比之下,虽然城市与城镇的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从1982年到2000年期间,城市人口老年系数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4.68%跨越至7.68%,与此同时镇老年人口系数提升的更多,增加了3.78个百分点,从4.20%跨越至7.98%,即便如此,它们的增长幅度都不及乡村。

表3.5 1982—2010年市、镇、乡村老年系数(单位:%)

资料来源: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口老化最快,程度最高。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不断在扩大,从1982年乡村比城市仅高0.32个百分点,扩大到2010年的2.38个百分点。

2.农村老龄化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水平和生育状况等差异,各地区间的农村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大不相同,特点是从西向东,阶梯分布。东部沿海省份的农村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比中部及西部省份早,速度也比中西部地区快。而边远的西部各省份是中国进入老龄化最晚的地区,有的省份还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发展程度最低,无法与中、东部省区相比;中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是介于东部、西部重点,程度居于中游,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表3.6描述的是2000年中国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以人均GDP为指标,按经济发达程度排序省份及它们各自农村地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

表3.6 按人均GDP排序的老年人口比例的地区差异(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从表3.6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不平衡性。在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如上海、浙江、江苏,这些东部地区大大超越了当时全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7%的平均水平。而青海、宁夏、西藏、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不仅没有达到全国7%的平均水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是远远低于这个指标。

表3.7 2010年分地区农村老年人口数及比重

资料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这一现象在十年后基本没有改变。表3.7显示的是2010年分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情况。我们梳理数据,不难发现,发达地区从总体情况来说,仍然比欠发达省区老龄化程度高。像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依然保持领先,无论是从60岁及以上人口或是65岁及以上人口来看,其老龄化水平均超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而青海、新疆、西藏、宁夏等欠发达的地区的老龄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没有达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但是此次调查数据显示,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重庆、四川,位于西南部的两大地区,经济并不算发达,为什么跻身于老龄化严重地区呢?原因在于以往地区老龄化研究更多针对户籍人口,此次普查则主要以居住地人口为研究口径,更加细化。中国在外流动就业农民工数量庞大,形成了人口输入地因为大量年轻劳动力到来而实际老龄化程度拉低的局面,如北京、广东等较发达的地区。而人口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等地,只留下老年父母在家养老,因此实际的老龄化程度要高很多。也正是人口流动的因素,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留守老年人。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近10年来不断上升,与城市老龄化差距不断拉大,这是非常需要注意和研究的动向。

3.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从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坐标和国际坐标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就是“未富先老”,而这一点在中国农村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体现在: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承受快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有了提升,但依然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能力比较薄弱。农村人口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很多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既没有职业生涯,也没有退休金,一旦年迈各种问题必然纷纷显现。加之农村社会发展严重落后,承受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准备很不充分。和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很不健全,保障水平比较低,老龄服务的制度安排基本处于空白,不仅保障当前1亿多老年人的生活存在很大压力,在应对未来严峻人口老龄化挑战上的准备十分不足。未富先老的状况使得农村老年人养老局面不容乐观。

4.“三化”现象并存

“三化“现象是指农村老龄化中出现的“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三种现象叠加并存,将带来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出现人口老龄化,未必出现“少子化”,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少子化”特征,即“少子型老龄化”。也就是指在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的同时出生率则在下降,这两者之间形成的张力又同时作用于社会系统的同一个节点上,这就更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农村老年人口快速增长伴随少儿、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减少,造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不仅提前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平台期,而且出现“少子化”现象。据2016年中国老年人的生存状态调查显示:老年人拥有子女数平均为3.0人,其中城镇为2.7人,农村为3.3人。按照年龄段,60—69岁的老人平均拥有的子女数为2.5人;70—79岁的老人为3.4人;80岁及以上的老人为4.1人。可见,中高年龄老年人的子女数高于低龄老年人。较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多子女现象更明显。然而,这种多子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这时代老人的孩子多是在1960—1977年期间出生的,正赶上中国的生育高峰,而在此之后,全国无论城乡都开始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绝大多数农村都要求头胎为男孩,只能生此一胎,如果头胎为女孩,则相隔若干年后可生二胎。被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严格要求过的农村父母,当他们到2025年左右变成老年人口时,这种多子女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平均子女数量只有一到两个。

而届时农村老龄人口趋向高龄化,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显著增高。2010年,我国农村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高达12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8%,比十年前提高了0.61个百分点。对当前老龄化发展态势及医疗条件的综合评估,未来高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高龄化,将伴随出现养老的三大棘手问题:贫困,疾病,失能。一个人在80岁以后,失能进展非常快;面临多种疾病威胁,以及养老金可能入不敷出的窘境。

除了少子化和高龄化,在中国农村还广泛存在着“空巢化”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老年人口难以随子女迁移城镇,老人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条件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有些地方甚至陷入活力不再的严峻局面。在全国两亿多农民工中,有一半达到离开本县半年以上,所以老年人长期过着与儿女分居的生活,空巢比例越来越高,2009年农村独居老人就已突破2000万。预计到2020年,独居老人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3]

“三化”叠加的农村老龄化,带了个更严重的后果,传统的“养儿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体,农村养老越发艰难。农村老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谁也无法预知自己老了会怎样,很多时候只能靠运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