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已经拥有的同样的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区别,即自己作为买者或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商品的价值评估和判断,但禀赋效应理论否认了这一观点——评估者与物品的所属关系会直接影响评估者对物品的价值判断。
禀赋效应是由Tbaler于1980年提出的,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这个物品之前大大增加。这个现象与前述的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相似,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案例: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卡尼曼、克莱齐和泰勒通过问卷调查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对多伦多和范库弗的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电话访问他们是否认为某一特定的经济行为是“公正”的。在一些案例中,用同一问题的不同版本询问不同样本群体的受试者。对每个问题,要求该受试者做出完全公平、可以接受、有些不公或者非常不公平等判定。在报告结果的时候,将前两种判定合为“可接受的”,后两种则合为“不公平的”。对公平的感受强烈地依赖于该问题被构造为一种收益减少还是实际损失。比如说:
问题1a.一款流行的汽车出现了缺货,顾客们必须等上两个月货物才能运送到。其中一个经销商之前一直都以标价销售汽车,现在这个经销商对该款汽车以比标价上浮200美元的价格进行销售。
N=130:认为可以接受的占29%,认为不公平的占71%。(N代表接受调查的客户数量,下同。)
问题1b.一款流行的汽车出现了缺货,现在顾客们必须等上两个月才能运送到货。一个经销商一直都以低于标价200美元的折扣价进行销售。现在这个销售商要以标价进行销售。
N=123:认为可以接受的占58%,认为不公平的占42%。
强行索取高价(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损失)被认为被取消一种折扣(收益的减少)更加不公平。这种区分解释了公司在对现金顾客实行一种价格而对信用可顾客实行更高价格时,总是将现金价格当作一种折扣而不是对信用卡用户索要高价。
对损失和收益减少的不同反应程度,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通货膨胀时期更容易削减工资:
问题2a.一家公司存在微薄的利润。他所处的社区正处于萧条之中,有着相当高的失业率,但是没有通货膨胀。公司决定今年将周薪和年薪降低7%。
N=125:认为可以接受的占37%,认为不公平的占63%。
问题2b.一家公司存在微薄的利润。他所处的社区正处于萧条之中,有着相当高的失业率和12%的通货膨胀率。这家公司决定今年加薪5%。(www.daowen.com)
N=129:认为可以接受的占78%,认为不公平的占22%。
在这个案例中,当表现为名义工资增加时,真实工资削减7%是相当公平的,但是当它被认为是名义工资削减时就被认为是相当不公平的。
外行的公众对于公平的态度表现在对这些公平问题的回答中,同样也表现在法官在许多领域上的法律中所做的判决上。最高法院法官这样解释这条原理:
这是人类思维的本性。一见你喜欢的并已经据为己有使用了很长时间的物品,无论是一件财产还是一个观点,都会深深地根植于你的躯体之中,不管你是怎么得到的,在你没有对他产生厌恶并试图摆脱之前,它是不会被轻易夺走的。法律不能要求比人类最生成本性更好的理由。
科恩和克莱齐的研究表明,这条包含在旧俗语——“拥有十分之九的法律”中的原则表现在许多司法观点中。比如说,在民事侵权法律中,法官会在“指出造成的损失和未能实现收益”之间作出区分。在一个案例中,几个商品包裹从被告的卡车上掉下来砸在一根电线杆上,切断了原告工厂的电源供给。原告能够从被告那里收回雇员的工资这类“正的费用”,但是不能收回损失的利润,这类“仅仅包括对赚钱机会的剥夺的负的损失”。在合同法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区分。如果履行合同会导致一种无法预见的收益,而不是去避免一种损失的话,违约方可能会坚持执行原先的条款。
正是经济学反常的本性使得这些现象违反了标准理论。下一个问题是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在许多情形下,并没有显著地方法可以修补标准理论以使其符合事实,或者是因为只是太少,或者是因为这种改变可能会极大地增加理论的复杂性,降低他的预测成果。在禀赋效应、现状偏见和损失规避标签下描述的这些反常现象可能是个例外,在这里所需要的理论很显著并容易处理。
这些修正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为了支持根据当前参照水平而形成的偏好顺序,就必须抛弃稳定偏好顺序的重要观点。修正的偏好理论将会赋予现状偏见一种特殊的作用,而抛弃了一些标准假设(如稳定性、对称性和可逆性),这些假设已经被数据证明是错误的。但是这种修正工作还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把偏好理论一般化到用参照水平标记排序的无差异曲线中简明易懂。在评估结果时选择参照点的决定因素非常好理解:对现状、授权和预期作用的阐述充分到位,使得这些因素可以在一些特定分析中用于确定相应的参照水平。
正如萨缪尔森和泽克豪斯所指出的,忽视现状偏见的理性模型趋向于预言“比现实世界观察到的更强的不稳定性”,应该补充一点:由于忽略了对收益和损失反应程度的巨大差异,忽视损失规避效应的模型所预测到的对称性和可逆性比现实世界观察到的更强烈。比如说,对于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反应并不总是互相对称的。更一般的,损失规避效应的可能性表明,处理对经济变量的变化的反应应该要区分出有利变化和不利变化。引进这些差别可以在复杂性增加时,在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故事中的经济学启示。在经过十多年对这个主题的研究后,我们已经确信禀赋效应、现状偏见和损失规避等现象的确广泛存在着,并且非常显著。那么,我们再一次承认,现在这个观点已经成为我们所拥有的禀赋的组成部分,因而自然地,我们会更热衷于保留它而不是向他人那样热衷于获取它。禀赋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公平与公正的判断直接受到评估主体的影响。人们在对待“机会成本”和“拿出口袋”的成本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弃的收益比感觉到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少一些。这个观点在人们对公平行为的判断中得到有力体现。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出于对损失的畏惧,人们在出卖商品时往往索要过高的价格。
【注释】
[1]资料来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October 29,1996,p.A2。转引自http://hi.baidu.com/jxsuifeng/blog/item/e16ec8587a670b86810a18a8.html
[2]案例选自p_ssx5的博客,http://blog.163.com/p_ssx5/blog/static/3114487220074131139599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