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性人的利他主义:质疑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

理性人的利他主义:质疑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实中的理性人并非完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追求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存在利他主义。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利他主义的行为来进行分析,说明利他主义的存在恰恰是对理性人的质疑。这就是基因选择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中的人逐渐呈现理性人的趋势。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研究表明我们无法抛弃理性人假定,只是我们不能将理性人假定看得过于狭隘而否定人的一些利他行为和社会性行为。

理性人的利他主义:质疑个人利益最大化假设

经济人(希腊语:homooeconomicus)的概念来自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之后,西尼尔定量地确立了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个专有名词引入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

现实中的理性人并非完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追求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存在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利益的表现。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利他主义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利己与利他是否能兼容?通过社会生物学、行为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其能合理的兼容。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利他主义的行为来进行分析,说明利他主义的存在恰恰是对理性人的质疑。

案例一:韩信凡尔纳的故事

有一个成语叫“一饭千金”,说的是汉代淮阴侯韩信当年落魄的时候在河边钓鱼,有一个漂洗丝绵的老大娘看他饿得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后来韩信做了大将军、齐王和淮阴侯,他就重重地回报了给他饭吃的漂母。这句成语赞扬的是韩信知恩图报的美德。有人根据《史记》的记载,推断出漂母的关心激发了韩信的壮志,对韩信日后的成就影响很大。因为韩信曾对漂母说:“吾必有重报母。”这个推断虽然显得简单了些,但不能说没有道理。在成就事业的征途中,几乎没有人能一帆风顺,不知有多少人闯不过山穷水尽的困境而败下阵来。但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有人关心他,便会使他看到希望,他的命运就很可能出现柳暗花明的转机。漂母的一饭当然不会给韩信增添什么大本领,但正是她的关心激发了被人讥为“无行”的穷困潦倒的韩信,他看到有人关心自己,从而激发出奋发图强、报答漂母知遇之恩的强烈情感。有了这种感情和决心便能看到明天的希望,鼓起奋斗的勇气。由此看来,漂母一饭改变了韩信的命运不是也很有道理吗?

关心他人给人带来希望和勇气的事例俯拾皆是。法国有一个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的小说不论是构思还是艺术技巧都可以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但谁能想到这位卓有成就的大作家,也曾经经不起退稿的折磨而发誓“我再也不写稿子了”。原来在凡尔纳写作的初期,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乘气球五周记》屡屡被出版社退回。当他接到第15次退稿信时,他终于绝望了,他拿起手稿走向壁炉,决心永远不再写作了。关心他的妻子急忙跑上前去夺过他的手稿,诚恳地劝告他:“再试一次吧,也许这次能交上好运。”妻子的关心给了他希望和勇气,果然第16家出版社慧眼识珠,不但同意出版他这部处女作,而且和他签了个20年的合同,决心和他长期合作。凡尔纳成功了。但谁能否认这成功的硕果正是产生于妻子那关心之花呢?谁都不能回避自己有时是很脆弱的,因而离不开别人的关心,当然由此也说明一个人也应该关心他人。

案例二:道金斯的“自私基因论”

道金斯的“自私基因论”认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是自私的,往往会牺牲它者的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生存繁衍机会。基于这一论点,自私基因理论首先面对的是对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基因的亲缘利他(一个基因有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一些生物个体内的其自身的复制品)对部分的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这使得生物个体有利他主义的行为,但这样的利他主义仍然是出于基因的自私性。

一个基因的目的就是在基因库中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通过有性生殖或减速分裂,基因拷贝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生命机器内,只要基因的付出能够使整个基因库中自身的拷贝受益,即便是牺牲,对于基因本身来说也是受益的,所谓的利他本质上是基因自私的结果。由于亲缘内基因自身拷贝存在的几率很大,在亲缘群体内部表现出利他行为对基因来说具有进化上的优势,于是个体表现出亲缘利他的行为就显得不足为怪了。作者用亲缘关系指数,来表示两个亲属之间共有一个基因的机会,如两个兄弟之间的亲缘指数是1/2,则他们之间的任何一个基因都有一般的机会被对方所共有。而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是1/2,同卵同胞的指数关系为一……通过亲缘指数关系便可以对利他行为作出解释,在同等条件下,亲缘指数越大的个体越容易表现出互利的行为,因此父母对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www.daowen.com)

同样,蚂蚁和蜜蜂的集体自杀行为,威尔逊教授也利用“自私基因论”找到了福利提高的经济学答案。

案例三:理性的趋势

假如说,一个村庄周围有一条河,村中的所有人使用的水全部来自于这条河流,上游用于饮用,而下游用于洗澡等。村中有两类人,一类自利人,一类“大公无私”的人。村中的人去河中游泳,就存在“生命风险”。河岸上的人有两种态度:自利人——观望,“大公无私”人——献身,大公无私的人存在着“生命奉献”,而自利人会安然生存。长此以往,村中剩余的全部是自利人。这就是基因选择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中的人逐渐呈现理性人的趋势。

案例四:互惠性利他

传说,非洲有一种吸血蝙蝠,属群居。如果有吸血蝙蝠很长一段时间吸不到动物的血液,其将会死亡。如果说有一只吸血蝙蝠长期没有吸到动物血液,这时,其他蝙蝠将吐出一些血液给长期未吸到动物血液的蝙蝠,其整个种群都是这样的。

我们发现这典型的是一种互惠性利他行为。目的是如果自己长时间没有吸到血液,他也将得到同伴的帮助。如果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其经济行为类似于人类社会中的税收行为,可以提高整个种群的福利水平。

故事中的经济学启示。利他以利己为基础,没有利己的行为,生物将缺乏社会适应性。行为经济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学等研究表明我们无法抛弃理性人假定,只是我们不能将理性人假定看得过于狭隘而否定人的一些利他行为和社会性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