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结构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它是一种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或者成为一种权利的安排。它不仅规定了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合约的治理是针对于不同的合约形式实施不同的权利配置以达到合约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被执行。
案例一:分粥制度。
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勋爵作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故事中的经济学启示。现代经济学是这么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www.daowen.com)
案例二:专业化降低考核费用。
以前,苏州有一个古画鉴赏大师,名叫古雨亭。据传,古先生可以一眼识破赝品,盖了他印章的画,绝不会有假。但本文要讨论的故事,却是一个致命的例外。
一年腊月三十,一个叫陈三道的青年来到古雨亭家的客厅,扑通一声跪下,求古先生救命。他说,他的母亲被土匪绑架了,土匪要他大年三十天黑之前带五百两银子去赎人,过期撕票。他从怀里掏出一幅古画,告诉古雨亭,这是他父亲当年在京城做官买下的,是唐伯虎的《红梅傲雪图》。有一位收藏家愿出五百两银子买走,但他有个条件,必须有古雨亭的盖印,以证明是唐伯虎的真迹。古雨亭展开那幅画,仔细看了半天,叹息道:“年轻人,这是一幅赝品啊”。陈三道苦苦哀求,说是救他娘的唯一办法了,一定请古老爷帮这个忙。古雨亭踌躇再三,最终还是将那方“古雨亭鉴画”的青田印盖在画上,边盖边念叨:“下不为例!”
此事过去一年,古雨亭去湖州看望一个叫梅花石的古画收藏家,途中遇雨,就来到了一个叫文香阁的画店躲雨,意外地发现,那幅盖有他印章的《红梅傲雪图》挂在画店显眼的位置。古雨亭问店老板关于画的来历,店老板告诉他,湖州城里有一个叫陈三道的浪荡公子,从十五岁开始就和地痞流氓在一起鬼混,祖辈留下的家产很快被他挥霍一空,最后只剩下一样值钱的东西,是他父亲做京官时买下的一张唐伯虎的画。这张画一直被他母亲藏着,直到临咽气之前才拿出来,嘱咐他把画卖了,为她买口棺材,剩余的钱留着好生过日子。陈三道没等她娘断气,拿了画直奔文香阁而来。店老板的父亲拿不准是不是唐伯虎的真迹,要他找鉴画大师古雨亭盖印才肯买下。陈三道于是去了一趟苏州,找古雨亭盖了印。文香阁将画买下,陈三道拿了卖画的五百两银子,径直去了妓院,没几天便花个精光。银子花完后,他又打起了这画的主意,夜里到文香阁来偷,被店老板的父亲发现,陈三道把他活活勒死(店老板在他父亲被勒死后接替他父亲做了店老板),拿着画逃了。案子最终还是破了,陈三道被正了法,画还给了文香阁。
店老板还告诉古雨亭,他父亲当时见了这幅画特别喜欢,买下来后不打算卖出去,自己收藏。可打那以后,家道一直不顺,风水先生说,画上有凶兆。于是他打算把画卖了。古雨亭问他价钱多少,他说,五百两买进,还是五百两卖出。并说一个叫梅花石的收藏家己交了定金。古雨亭说,他愿加一百两银子买下。店老板当然高兴。古雨亭与店老板交割时,梅花石到,见此场面,大笑而去。古雨亭回家后,就把这幅画烧了。这是《故事会》2004年笫8期的一个故事。故事结尾处,古雨亭分明知道是一幅赝品,还花六百两银子买下,而且回家就把画烧了。这是为什么呢?
(1)在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一个难题,获取有关标的物的数量和品质信息存在高昂的费用。有时候,人们不知道怎么计量,更多的时候,人们不知道如何对标的物的品质进行考核。所谓交易费用其实主要是获取这类信息的费用(无知的代价)。分工交换的经济相比,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有一种好处,专业化可以加速知识的积累,从而大幅度提高活动的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分工经济。但是分工交换相比自给自足也存在一种坏处,这就是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分工经济,这个种类的经济活动就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当交易费用小于分工经济,这个种类的经济活动就进入分工交换状态,并随着交易费用的下降,分工深化。
(2)交易费用是如何下降的呢?有两类降低交易费用的方法:其一,存在多类组织分工交换的方式(或者说制度),这些方式或制度的交易费用是有差别的,因此制度的选择及新制度的发现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条途径;其二,一种组织分工交换的方式或制度本身,也会随着它的使用,人们累积了更多的经验而得到改进,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然而,像画这类艺术品,有一个区别于一般商品或服务的特性,其价值在于个性。一幅画的好坏和真伪,一般人要自己直接掌握这类信息,其代价极其昂贵。上述捆绑定价或替代考核也不适用于画的交易。降低鉴画信息费用的办法是专门化。由专门的鉴画师来提供这类信息,专门化可以降低信息生产的费用。不过问题又来了,我们怎样知道鉴画师提供的信息质量呢?这时人们就可以用声誉(品牌)去考核了。声誉(或品牌)是一种累积性记录,它向人们传递了有关鉴画师所提供的信息质量的信号。鉴画师是一个第三方的信息系统,提供有关画的品质信息,而关于鉴画师鉴画信息的质量由其声誉来传递。如此一来,就把艺术品交易当事人所面临的鉴画问题,转换为观察鉴画师的声誉来考核其鉴画信息质量的问题,从而降低了考核费用。既然鉴画师的声誉是传递他鉴画质量的信息系统,而且声誉是一种累积性记录,所以任何污点都会使声誉受损。古雨亭轻信陈三道,在那幅赝品上盖印,是一个污点记录,传出去,将使他累积起来的声誉(传递他鉴画信息的质量)受损,从而使其鉴画信息贬值。所以,作为补救,在没有传出去以前,他用六百两银子买下那幅赝品,而且回家就烧了。
故事中的经济学启示。声誉(或品牌)是一种累积性记录,它向人们传递了有关鉴画师所提供的信息质量的信号。所以任何污点都会使声誉受损,相当于告诉人们其鉴画信息出现噪音(信息不可靠),从而使其提供的鉴画信息贬值。因此鉴画师出于对自身声誉的负责的出发点可以很好地杜绝赝品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