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员关注绩效指标一定程度上是希望通过绩效指标了解员工的工作绩效。而这些绩效指标大都源于财务数据。财务数据由于经过了很多次的会计处理,导致数据失真,无法真实地反应实际的工作绩效情况。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家大型企业,他们的生产人员抱怨公司的非标产品越来越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他们的大部分生产工单都无法持续生产一个小时!可让人意外的是销售部似乎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控制非标产品增长的举措,他们一直强调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强调非标产品都是客户要求的。可实际上很多客户都在抱怨公司的产品价格太高,希望公司降价。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为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个公司的绩效指标以及计算的过程就不难了解真相了。公司给销售部的重要考核指标就是销售毛利率。而公司的很多间接成本都是以物料成本作为基础进行分摊的,由于非标产品和标准产品的物料成本相差无几,两者的间接成本分摊也就相差不大,结果导致财务计算出来的非标产品和标准产品的成本也相差不大。而公司考核销售部是按销售毛利进行考核的,并要求销售部接单的时候要确保达到公司要求的利润水平,这就导致销售部不敢随意降价。但是销售部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获取订单,销售部就想到了鼓励客户选择非标产品的手段。由于采用了非标方案,一方面,客户感觉产品价值有所上升,所以对价格也就不那么关注了;另一方面,由于按照当时的财务核算方法,非标产品的成本和标准产品的成本相差不大,所以从公司管控的角度看,销售毛利率也能够得到保障了。从销售部门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非标产品往往需要研发、工程、质量等非直接生产人员大量的参与非标处理工作,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耗费远远高于标准产品。但是由于成本核算的工具落后,难以对这种间接的人工成本进行精确核算,所以只能采用平均分摊的方式核算成本。采用间接成本平均分摊的方法导致非标产品和标准产品的成本看起来相差不大。由于这种错误的成本核算,让非标产品的销售显得更加有利可图,诱使销售部不断向客户推销非标产品。这种做法推升了公司的产品制造成本,最终导致公司的利润率降低,公司产品就更没有降价的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销售部就只好更卖力气地推销非标产品,导致成本进一步上升……整个公司运营都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对于这种问题,并不能说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按照物料成本分摊间接成本的方法完全是一种合乎会计准则的成本计算方法。但是从事实来看,这种方法确实相当不准确,容易扭曲成本数据,进而扭曲绩效表现。(www.daowen.com)
现代企业,人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还会继续上升。随着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品越来越复杂,间接人员比例将越来越高,他们也将在团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间接人员的工资水平往往也比一线生产工人高。间接人员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如何核算以间接人员成本为代表的间接成本将对成本核算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对此,有成本专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基于实际作业情况来核算成本。由于成本的发生都和作业行为相关,所以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衡量成本的作业行为因子,作业成本法就确实能够更为精确地核算成本,避免数据失真带来错误的绩效导向。
间接人员的成本和他们的工作时间高度相关。大多数情况下,间接人员成本的核算都可以根据他们为相关工作投入的时间进行核算,这就是估时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思想。通过这种方法,只要能够统计出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分配就能够较为精确地核算间接人员的成本。而间接人员的工作时间分配则可以通过IT系统来记录,这就使估时作业成本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可能。而以这种成本划分思路为导向的管理软件将大大提升财务成本核算的精度。
现代的核算方法将越来越不满足于简单地把成本按金额或者其他要素分摊到产品和服务当中,将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准确地核算揭示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帮助管理人员做出合理的决策。这种需求推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发展,而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发展又会为企业的实际运营核算提供更多、更准确地衡量指标。管理人员要关注这些理论和工具的发展,妥善利用这些工作成果帮助自己用更低的成本获取高质量的KPI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