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年初,在全面分析总结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以及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中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回顾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新中国的28年历史,我们党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坚定地站出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扶大厦于将倾”“救民族于水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人民站起来”的目标。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全新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照搬苏联做法会“水土不服”,更何况“苏联模式”并非千真万确,已经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入调查和反复思考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3]。其中重点论述了沿海(东部)工业和内地(中西部)工业的关系。他说:“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4]“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发展”[5],“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6]。毛泽东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7]他认为《论十大关系》中的“十大关系”是“十大矛盾”,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要遵循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处理好这些矛盾。他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8]《论十大关系》以当时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为例,说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大矛盾”,主张在事物矛盾运动中合理布局沿海和内地工业,并推动东、中、西部均衡发展,标志着毛泽东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初步形成。在毛泽东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指引下,我国工业经济重心过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格局逐步发生改变,中、西部工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了《十年总结》的讲话,指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9]“但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10]“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11]毛泽东基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冷静判断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至今仍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