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更多参与非正式合作:以亚欧会议为例

更多参与非正式合作:以亚欧会议为例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亚欧会议由亚洲10个国家和欧盟的15个国家,一共25个成员组成。(二)亚欧会议的合作特点亚欧会议是一个非正式的过程,其作用主要是对话、交流观点和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欧洲和亚洲国家之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合作。这个途径帮助亚欧会议自1996年后建立了一个大的机构网络。

更多参与非正式合作:以亚欧会议为例

(一)亚欧会议基本情况

亚欧会议不仅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会议,更可以被看做一个开放的、非正式对话的过程。它在两洲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的同时,试图建立一个从政治社会全方位的对话基础。亚欧会议由亚洲10个国家和欧盟的15个国家,一共25个成员组成。亚洲的成员国除了7个东盟成员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外,还有中国、韩国和日本

学者们评论道:“亚欧会议到来的最大成就在于它建立的紧密对话不仅局限于经济方面,更拓展到政治、文化科学领域,包括醉酒驾车、恐怖袭击、安全、核武器、军队控制和环境。”“影响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政治经济……贸易自由化是一项保障经济成果安全的政治进程,而不是一项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纯经济进程。”[21]因此,亚欧会议同时覆盖了经济和政治议题,符合新区域主义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二)亚欧会议的合作特点

亚欧会议是一个非正式的过程,其作用主要是对话、交流观点和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欧洲和亚洲国家之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合作。亚欧会议的合作风格有几个特点:①非正式的,亚欧会议将对话放在首位,是非正式的合作形式;②互补的、多层面的,互补涉及的问题应该由一个跨区域的角度进行讨论,以避免重复工作,而且亚欧会议涉及的关系不只是经济上的而是全方位、多层面的;③平等的,亚欧会议的工作基础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它希望提供高层次的平台,并旨在促进社会各阶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④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亚欧会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方法,体现在亚欧会议2002年至2004年举办的66次会议中。它们包括商业论坛会议、部长级会议、人权、教育交流研讨会与青年国会议员会议等。这个途径帮助亚欧会议自1996年后建立了一个大的机构网络。

(三)对中国的启示——建立各种论坛,不断拓宽合作的渠道和方式

相比区域贸易协定的方式,跨区域贸易的合作方式将更加灵活。但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难免会受到距离、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限制。面对这种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想办法解决?这就对我们拓宽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中国和巴西跨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为例,如前文所述,双方的合作已具备了跨区域贸易的所有要素:经济因素、国家安全和外交、对外投资和贸易平衡等。但唯一的困难就是距离和语言障碍。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与建立相关论坛,定期举行,并将论坛制度化。如2003年10月12日,中葡经贸合作论坛在澳门成立并举行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商务部与列席的7个葡语国家部长级官员签署了《经贸合作行动纲领》。除此之外,还有“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2月27日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10月成立)、“中阿(阿拉伯)合作论坛”(2004年1月30日成立)等,这些论坛都已制度化并成功地定期举办。这对加深参与国贸易、技术、投资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新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egion_e.htm,2013年3月4日访问。

[2]Jagdish Bhagwati,“A Stream of Windows:Unsettling Reflections on Trade”,Immigration and Democracy(1998),at 309.

[3]Jagdish Bhagwati,“A Stream of Windows:Unsettling Reflections on Trade”,Immigration and Democracy(1998),at 311.

[4]David Palmeter,The WTO as a Legal System:Essay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and Policy,Cameron May Ltd(2003),at 139.

[5]C.O’Neal Taylor,“The U.S.Approach to Regionalism:Recent Past and Future”,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pring,2009),at 420~429.

[6]C.O’Neal Taylor,“The U.S.Approach to Regionalism:Recent Past and Future”,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pring,2009),at 428.

[7]Stephen Joseph Powell,“Patricia Camino Pérez,Global Lawa,Local Lives:Impact of the New Regionalism on Human Rights Compliance”,Buffalo Human Rights Law Review(2011),at 121.(www.daowen.com)

[8]李向阳:“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9]C.O’Neal Taylor,“The U.S.Approach to Regionalism:Recent Past and Future”,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pring,2009),at 412.

[10]Meredith Kolsky Lewis,“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Paradox”,New Zealand Universities Law Review(December 2005),at 567,568.

[11]C.O’Neal Taylor,“The U.S.Approach to Regionalism:Recent Past and Future”,ILS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pring,2009),at 440.

[12]Meredith Kolsky Lewis,“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Paradox”,New Zealand Universities Law Review(December 2005),at 565,566.

[13]Peter K.Yu,“Sinic Trade Afreements,Symposium——The Asian Century?Lost in Translation?”,U.C.Davis Law Review(February,2011),at 975.

[14]http://www.eia.gov/dnav/pet/pet_move_impcus_a2_nus_ep00_im0_mbblpd_a.htm,2012年10月18日访问。

[15]Rafael Leal-Arcas,Proliferation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Complementing or Supplanting Multilateralism,Chicag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Winter 2011),at 613.

[16]Sonia E.Rolland,“Developing Country Coalitions at the WTO:in Search of Legal Support”,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Summer,2007),at 483.

[17]Eyal Benvenisti&George W.Downs,“Distributive Politics,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he Case of Drugs”,36 CASE W.RES.J.INT’L L.(2004),at 28.

[18]Eyal Benvenisti&George W.Downs,“Distributive Politics,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he Case of Drugs”,36 CASE W.RES.J.INT’L L.(2004),at 43.

[19]Peter K.Yu,“Sinic Trade Afreements,Symposium:The Asian Century?Lost in Translation?”,U.C.Davis Law Review(February,2011),at 961.

[20]http://www.cass.cn/file/2006110182274.html,2012年2月7日访问。

[21]Myung Hoon Choo,“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s of Regional of Economic Arrangem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t 1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