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失业理论:失业的含义及衡量在经济学范畴中

失业理论:失业的含义及衡量在经济学范畴中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1.1 失业的含义及衡量在经济学范畴中,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

失业理论:失业的含义及衡量在经济学范畴中

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两种交替:失业和通货膨胀,一个经济的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一般都会受到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经济受到高失业率困扰时,会使社会上的家庭关系恶化、家庭收入减少、家庭暴力频发;企业也由于整个经济的购买力低下,不仅可能挣不到钱,而且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12.1.1 失业的含义及衡量

经济学范畴中,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要全面理解失业者的定义,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只有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没有工作的人,才可能成为失业者。对于就业年龄,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中国政府规定的法定劳动年龄指年满16周岁至退休年龄。

第二,失业者必须具有工作能力,对于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等,即使没有工作,也不能称为失业者。

第三,失业者必须主观上愿意工作,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对于那些不愿意工作的人,如自由职业者的,不能称为失业者。

12.1.2 失业人口划分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也不想就业的人,不称为失业者。对失业的规定,在不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国,年满16 周岁而没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业者。以下几种情况也算作失业:

第一,被暂时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的人。

第二,大于30天之上等待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人。

第三,由于暂时患病或认为本行业一时没有工作可找而又不寻找工作的无业者。

第四,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统计标准,凡是在规定年龄内一定期间内(如一周或一月)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属于失业人口:

一是没有工作,即在调查期间内没有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我雇佣;

二是当前可以工作,就是当前如果有就业机会,就可以工作;

三是正在寻找工作,就是在最近期间采取了具体的寻找工作的步骤,例如到公共的或私人的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到企业求职或刊登求职广告等方式寻找工作。

12.1.3 失业类型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自愿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

按消费者意愿可以把失业划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所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经济学中的所讲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而另外一些人等待转业所产生的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

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空缺职位,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这种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第一是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力需求下降;例如在我国,一方面信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急需大量较高技能的劳动力,存在不少空余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纺织、钢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不少下岗或失业的人员,很显然要减少这种技术性原因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就必须对失业者进行再培训,使其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但由于失业者的素质和技能在短期内难以通过再培训而提高,所以这种结构性失业将持续较长的时间。在当今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迅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快,各国政府为了降低结构性失业,都下很大力气对失业者和就业者进行再培训,并非常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第二,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失业。如果对失业者保护过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过于宽裕,就会使得有一部分失业者不急于接受那些待遇较差的工作,而宁愿选择失业,在领取失业保障金和福利补助的同时,可能在地下劳动力市场上打零工。在发达国家中,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失业率较高,即使经济情况最好的时候,也有高达近10%的失业率,其过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被认为是导致高失业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也存在这样体制性的原因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例如,大城市中有大量的苦活、脏活、累活、重活的岗位,城里人即使下岗失业也不愿意干,只好由进城的农民工承担。很显然这种现象与我国传统的城市二元分割的就业和福利保障制度有关。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统称为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即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失业。当经济中的总需求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普遍失业。周期性失业这个概念是由凯恩斯提出的,故也称为“凯恩斯失业”。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也就是说,人们收入下降,产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业,周期性失业情况比较严重。通常用紧缩性缺口来说明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图12-1说明了紧缩性缺口与周期性失业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失业和通货膨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

在图12-1 中,LAS、SAS 分别表示一国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ADf表示该国实现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曲线。由此决定了该国的充分就业均衡点为Ef,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f,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f。AD0表示该国实际的总需求,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因此,实际的均衡点为E0,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0。这就意味着实际的宏观经济处于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会产生失业,这种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为周期性失业。同时,还可以发现实际价格水平P0低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的价格水平Pf,即宏观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紧缩。一般情况下,失业与通货紧缩往往是并存的。

图12-1 总需求不足导致周期性失业

显然,周期性失业是一种非自愿的失业。通过采用有效措施刺激总需求来减少或消除周期性失业。例如,当经济处于衰退或者萧条,是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就可以刺激经济,使宏观经济尽快复苏并逐步走向繁荣,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周期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从长远角度,劳动力的供求总水平不因技术进步而受到影响;从短期看,先进的技术、生产力和完善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取代一部分劳动力,从而使一部分人失业。

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引起的失业。(www.daowen.com)

隐藏性失业

除了这几种主要失业类型外,经济学中常说的失业类型还包括隐藏性失业。所谓隐藏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产出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也就是说,这些工作人员的边际生产力为零。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出水平没有下降时,即存在着隐藏性失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隐藏性失业。

12.1.4 失业的度量

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12.1.4.1 失业率

常用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例如,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为1 亿人,16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1 000 万人,65岁以上的退休人口为300万人,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500万人,不愿意参加工作的100 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00 万人,就业者为7 200 万人,那么该国的法定工作年龄人口数为:1-(0.1+0.03)=0.87(亿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0.87-(0.05+0.01+0.01)=0.8(亿人),在劳动力人口中,失业者为:0.8-0.72=0.08(亿人),据此计算得到: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失业率可以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失业程度,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一,失业率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据,大多数国家在统计失业率时都是采用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例如,美国就是根据对大约6 万个家庭的抽样调查来统计失业率的,这就导致失业率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据,只是对失业状况的一个大概描述。

第二,实际的失业程度通常比失业率所反映的情况要严重一些,这是因为构成失业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不符合上述定义的一些没有工作的人,并未被认为是失业者。例如那些部分工作时间者并没有被计入失业者范围之内,但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工作不完全的隐蔽失业状态,因此失业率通常低估了实际的失业程度。

第三,失业率只是一个概括性指标,只能大体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的平均比率,却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问题上所遇到的不同情况。以美国为例,不同人群(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等)的失业率差别较大。2001年,美国白人男性和女性的失业率分别为3.7%和3.6%,黑人男性和女性的失业率分别为7%和8%,黑人的失业率明显高于白人的失业率。

12.1.4.2 失业持续期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

利用网络查阅了解目前我国的失业情况如何?

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

年失业率=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

×(平均失业持续周期÷52周)

12.1.5 失业产生的影响

失业会产生诸多影响,一般可以将其分成两种: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

12.1.5.1 社会影响

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估计和衡量,但它最易为人们所感受到。西方有关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解雇造成的创伤不亚于亲友的去世或学业上的失败。此外,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也受到失业的严重影响,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力,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性,并且可能要失去自尊和自信,导致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

12.1.5.2 经济影响

失业的经济影响可以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衰退期间的损失,就好像是将众多的汽车、房屋、衣物和其他物品都销毁掉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因此,丧失的产量是计量周期性失业损失的主要尺度,因为它表明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提出了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的经验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 两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 每下降两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

西方学者认为,奥肯定律揭示了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关系,它描述了实际GDP 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根据这个定律,可以通过失业率的变动推测或估计GDP 的变动,也可以通过GDP 的变动预测失业率的变动。

可以用公式表达为:

实际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例如,实际失业率为8%,高于6%的自然失业率2 个百分点,则实际GDP就将比潜在GDP低4%左右。

未来的一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城镇新增的适龄就业人员也有较大的就业需要,这就使得我国在未来这一二十年内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奥肯定律告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即一定要保持GDP 的高速增长,这样一方面能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解决未来的就业压力。

知识拓展

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形势及就业情况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呈下降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速为-6.8%,这是自1993年我国正式启用GDP 作为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以来首次出现的大幅度负增长。依据奥肯定律可知,经济增速的下滑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对就业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据此推算,2020年受疫情影响,新增就业人数在乐观状态下也要减少142.16万,悲观状态下会锐减678.61万人(张桂文、吴桐2020年),使失业率上升约1%(高文书2020年)。经过二、三季度的努力,中国经济增速取得了由负转正的可喜成绩,并有望在四季度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但是要实现就业短期内大幅度回升的目标,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还应保持更高的增速,我国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宏观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关系主要通过投资、消费、进出口和政府购买等渠道传递,其中,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从各方面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在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和增长均面临较大压力。从投资看,企业的开工率和订单数量不足问题会导致劳动力供应数量的下降;从消费看,全球独立市场咨询公司英敏特于2020年10月21 号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报告2020年》指出,由于受消费者对公共聚集的警惕心态以及第一季度消费支出严重下滑的影响,2020年中国的消费支出总额将会下降5.6%,消费支出到2021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从进出口看,一到五月份期内,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负增长,出口降幅比进口更大,六月份之后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由负转正。特别是九月份同比逆势增加11.4%。但其中较大比重为出口医疗防疫物资带来的短期效应。从长期看中国的对外贸易,依然存在不小的压力,无论是中美经贸摩擦,还是产业链的去中国化等问题,都会对后疫情时期中国产品及服务的海外需求带来不小压力。

总体而言,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正在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走向经济恢复的快车道,但是具体到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方面,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依然较大,可能对就业市场产生中长期不利影响。

资料来源:张原:《后疫情时期中国就业问题及其应对》,《贝果财经》,2021年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