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已有200 多年。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来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并以此讨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并不是造成产量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唯一原因,当经济缺乏效率时,也会产生这种后果。

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已有200 多年。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地位?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研究的对象与方法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经济学基础时所应该了解的,也是这一任务的主要内容。

1.1.1 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注意欲望与需求之间的差别。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地用物质产品(以及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求来自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欲望可能产生于生理要求,也可能产生于心理要求。欲望的基本特点在于无限性,即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境。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可见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我们给稀缺性下这样一个定义:

注意稀缺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

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这就是稀缺性的相对含义。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这就是说,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无论是早期的原始社会,还是当今的发达社会。从现实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世界各地,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一贫如洗的战争难民,都面对稀缺性,只是稀缺性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

1.1.2 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同一种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何种欲望的决策,或者说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决策。

作出选择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做出决策的机会成本。例如,我们把一块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时,必须放弃这块土地所能生产的粮食。为房地产开发所放弃的粮食就是做出房地产开发这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注意稀缺性与选择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概念来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并以此讨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任何一个社会都拥有一定量的人口、自然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并用于生产各种物品。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也是有限的。多生产某种物品就一定要少生产另一种物品。我们假定一个简单社会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只生产两种产品,X 代表民用产品,Y代表军用产品,多生产X就必然减少Y的生产,反之亦然。这就是“X产品与Y产品的矛盾”。假设社会解决这一矛盾时提出了6种X与Y的可能的组合方式,如表1-1所示:

表1-1 生产可能性表

根据表1-1,可以做出图1-1: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图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为了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这些概念的。

AF 曲线表明了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X 产品与Y 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如图中点G(X 产品2 个单位,Y产品6 个单位),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可以生产出来的,但并不是最大产量的组合,表示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闲置资源。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并不是造成产量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唯一原因,当经济缺乏效率时,也会产生这种后果。因此,要使社会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率。AF 线以外的点,如图中点I,(X 产品4个单位,Y 产品9个单位),是在既定技术、既定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只有AF 线上的任何一点,才是资源既定之下既能实现,又是最大产量的组合。因此,AF线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了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这三个重要的概念。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用来满足这种欲望的民用X产品与军用Y产品也应该是无限的。但由于资源是有限的,这个社会不能生产无限的民用X 产品与军用Y 产品。这就表明社会存在稀缺性。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无法实现的产量组合,这就表明稀缺性的存在。

在存在稀缺性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做出生产多少民用X产品和军用Y产品的决策。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问题。生产性可能曲线上所有点都是人们所做出的选择。

在资源既定时,多生产1单位的X 产品,就要放弃若干单位的Y 产品,所放弃的若干Y产品,正是为了得到1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例如,图1-1中从D点到E点,多生产1单位X产品,就必须放弃3单位的Y产品。所放弃的3单位Y产品就是生产1单位X 产品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代表该点机会成本。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既为了多生产X 产品所放弃的Y产品是递增的。例如,图1-1中从B 点到C 点,增加1单位的X 产品所放弃的Y 产品是2 单位,比从A 点到B 点时,增加1 单位X 产品的机会成本增加了。这是因为,当我们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X 产品时,就把越来越不宜于生产X产品的资源用来生产X产品,这时效率就会下降,或者说不得不放弃的Y产品越来越多。(www.daowen.com)

“X 产品与Y 产品的矛盾”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社会所能生产的X 产品与Y 产品是有限的?社会在生产X 产品与Y 产品的6 种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X 产品与Y 产品的组合达不到AF 线,而只能在G 点上?如何使社会生产X 产品与Y 产品的可能性超出AF 线,例如:达到I 点?我们就从“X 产品与Y 产品的矛盾”所引出的问题,来讨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生产什么产品,各生产多少。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在不同的条件下,每种需要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在资源稀缺,全部需要得不到完全满足时,为使有限的资源能提供的满足程度最大,就要根据各种需要的相对重要性,合理选择应满足需要的种类及其满足程度。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一些,则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用民用X 产品与军用Y 产品的例子来说,就是在民用X 产品与军用Y 产品的可能性组合中选择哪一种组合生产。

第二,如何生产。如何生产是指用什么资源和生产方法来生产。资源具有多样性,同时每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同样的产品可以用能相互替代的不同的资源或资源组合来生产,要选择生产成本最低或能带来最高收益的资源或资源组合。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在不同方法的情况下,其经济效率并不相同。

第三,为谁生产。为谁生产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按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式在社会各阶级与各个成员之间进行分配。

上述三个问题可以理解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与效益有关,也就是怎样使人们得到最大的满足;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与效率有关,即怎样生产可以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与公平有关,涉及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和相对满足程度。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传统历史习惯、经济组织决策者的价值观等因素,且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地点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人类社会一方面面临资源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状。经济学是为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选择的科学”,或者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资源配置是如何使用资源,也就是做出使用资源的选择。

知识拓展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有人请你吃午餐,他出钱,而且不附带任何条件。这是免费的么?

经济学家回答:不是!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你把时间用于白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时间本来能创造的价值。这就是机会成本。它提示我们,做事的真正成本,不仅包括为做一件事已经付出的代价,还包括为做它所必须放弃的那些东西。当你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哪种选择所放弃得更多,两难的事情也就不能为难你了。

1.1.3 经济学与资源利用

资源的稀缺性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资源利用,即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产量达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水平?如何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如何能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使各产品的产量组合实现最优,并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

第二,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而是时高时低,怎样保持经济稳定而持续地增长?也就是说,经济中为什么会有周期性波动?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

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甚大。这样,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即怎样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由此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概括为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

综上,可以给经济学下这样一个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岀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知识拓展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柯科迪,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1764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学术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来源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斯密驳斥了重商学说片面强调国家储备大量金币的错误。他反对重农主义者“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重要性。斯密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认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及其数量。例如,如果某种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升,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就会进入这一市场。生产增加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加会使商品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要更好”。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资料来源:陈恳:《西方经济学解析(微观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尽管各个社会都存在稀缺性,但解决稀缺性的方法并不同。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进行的。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即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即通过市场上的价格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实现。这种经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对于这一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却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即通过中央政府的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中央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生产的产品也由国家统一分配。从理论上也许可以证明,这种体制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但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上。第一,决策机制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的决策由参与经济的千千万万的个人和企业分散地独立做出;在计划经济下,选择的决策由中央计划机构集中做出。第二,协调机制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价格来协调千百万人的决策,使这些决策一致;计划经济是个金字塔式的等级体系,用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贯彻决策,保证决策的协调。第三,激励机制不同。市场经济的激励以个人物质利益为中心,强调“小河有水,大河满”;计划经济的激励以集体主义的精神为中心,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

要注意:人类社会没有一种绝对好的经济制度。制度选择只是选择缺点较少,或次优的制度。

经济学家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来比较这两种经济体制。应该说,这两种经济制度各有利弊。从20世纪总体经济状况来看,市场经济优于计划经济。可以说,经济上成功的国家都采取了市场经济制度,而采取计划经济的国家无一成功者。正是由于这一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后,原来采用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缺,还需要政府用各种干预手段来纠正市场经济的缺点。现实中,许多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是市场与计划的不同程度的结合,经济学家把这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叫“混合经济”。混合经济绝不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混合,而是对市场经济的改进。因此,混合经济又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以区别于只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干预的古典市场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