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备工作
(1)制订工作计划
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前,应周密计划监测范围、遥感数据源、监测方法及步骤、时间、人员的安排及组织等。
(2)收集资料
收集的资料包括:农业、林业、牧业生态,物候及农时日历,特别是耕地作物的物候及长势等资料;时相、云量、范围等都能符合要求的遥感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建成区资料;规划、年度利用计划等资料;与基本监测比例尺接近的最新地形图;最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
(3)编制技术设计书
技术设计书包括:监测任务概述;监测区概况;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监测的技术依据;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作业流程;组织与实施;监测成果质量控制方法;提交的成果等。
2.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技术流程
根据监测的技术流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多源数据的选取及分析;数据校正,影像配准、融合、镶嵌等预处理;变化类型识别与分类信息提取;监测精度检查与分析以及监测成果整理等,如图11-1所示。
(1)多源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根据土地管理所具有的连贯性、系统性、高精度等特点并结合当前遥感数据的具体情况,目前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数据大都来自国外卫星,主要有美国陆地卫星TM/ETM+,法国SPOT系列,日本ALOS,美国Quick-Bird、IKONOS和GeoEye,印度IRSP5/P6等卫星数据。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京一号卫星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为了提高监测精度,需要结合已有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注意收集当地的人文、地质、作物生长信息;为实现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的需要,还要借助航片或更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据资料。
(3)数据预处理
多源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增强、影像配准、影像镶嵌及影像融合等步骤。通过数据预处理可尽量减少非变化因素的干扰,增强影像的可判读性,有效地提高监测的精度。
(4)变化类型识别与分类信息提取
变化信息是指在确定的时间段内,土地利用位置、范围、类型和大小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变化信息提取时,要对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作点对点的直接运算,经变化特征的发现、分类处理以及人工辅助判读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建设工程开发状况等。
(5)监测精度检查与分析
当土地变更调查在变化信息提取之后进行时,可以根据变化信息提取的结果缩小核查的范围,减少野外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量,而核查的结果可以提高遥感监测的精度;当变化信息提取之前已经有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时,则可根据调查资料定性指导,定量判读,支持并确认变化信息提取结果。内外业相互验证,从而提高遥感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www.daowen.com)
图11-1 监测精度检查与分析以及监测成果整理流程图
3.监测成果的整理与提交
(1)基本监测图
基本监测图分为1∶2.5万~1∶5万比例尺的县级行政辖区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图;根据辖区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地(市)级行政辖区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图;1∶2.5万~1∶5万比例尺的城市辖区(主城区)范围的前、后时相遥感影像图;1∶2.5万~1∶5万比例尺的城市辖区(主城区)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图。监测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县级以上行政区、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区、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界线以及公里网格线;县级行政辖区、建制镇、开发区、大型项目、河流及湖泊的名称;大于最小量算面积、填充颜色后的变化图斑及编号(变化图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及非耕地、撂荒耕地、闲置建设用地、耕地转变为坑塘和其他非建设用地、新增耕地等);背景影像(任选一个时相模拟自然真彩色的影像)等。
此外,也可以依据具体监测业务的要求和对象,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图件的输出比例尺、图幅大小和方式,如某一建设工程的不同施工建设阶段影像等。
(2)技术报告
对每个监测区或监测点,重点对采取的技术方法、监测成果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汇总。
(3)监测成果提交
1)技术设计书及技术报告;
2)基本监测图和监测信息管理文件;
3)统计数据资料;
4)其他。
(4)检查验收
1)检查制度。为保证监测成果的质量,对监测过程的各个阶段应认真检查,可以采取自检与互检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建立作业小组和检查员检查制度。
2)验收依据。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为标准,按规程方法作业,达到规定精度要求的即为合格。验收前,由作业单位出具成果检查说明,同监测成果一并提交。验收时由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技术指导组抽查各作业单位的工作。
3)检查验收报告。监测成果检查合格,验收单位填写验收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