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与应用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与应用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地特性土地特性是指土地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即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其余坡长、坡向、海拔因素也都是评价时的主要因子。5)土地的生物特性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根据用途分类,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地。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与应用

1.相关概念

(1)土地质量及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及生物等特性。

土地质量的评价指在特定目的下(目前主要针对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2)土地特性

土地特性是指土地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即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特性的衡量因子如下:

1)气候因素包括光、热和水条件。光指光照,包括辐射、日照分布等;热指温度,包括积温、平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等;水指水分,包括降水量、湿度等。

2)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的形成分布、剖面形态、土壤物理和侵蚀、土壤化学、土壤生化、土壤矿物等。再进行细分,则形成分布包括土壤类型(纲、类)、土壤分布、有机层;剖面形态包括颜色、纹理岩石和砾石、质地、结构、有效深度等;土壤物理和侵蚀包括土壤水分、空隙量、渗透度等;酸碱度包括pH值、养分量;土壤生化包括土壤有机碳、有机质等;土壤矿物主要指土壤背景值。

3)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水文包括地表水量、洪水量等指标;水文地质指地下水埋藏深度、矿化度等。

4)地形地貌因素。地形地貌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类型、坡度、坡长、坡向、海拔等。目前我国的地形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5种类型;对于坡度要素,目前主要关注耕地的坡度状况和建设用地的坡度状况,一般耕地的坡度分为5级,包括≤2°、2°~6°、6°~15°、15°~25°、 >25°,建设用地的坡度分为4级,包括≤8°、8°~15°、15°~25°、 >25°。其余坡长、坡向、海拔因素也都是评价时的主要因子。

5)土地的生物特性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www.daowen.com)

6)社会经济特性因素,包括人口、机械化程度、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等。

影响土地的因素很多,在进行土地评价时,必须仔细分析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适宜性及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所具有的生产潜力,以及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即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评定的过程。

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的适应状况;限制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土地质量的某种因素的优、劣、多、少,从而限制土地的某种用途。

2.土地适宜性分类

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

(1)根据用途分类,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地。

(2)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分类,土地适宜性可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