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物理学的角度来讲,维度越多,所包含的内容就越丰富;从微营销的角度讲,连接点越多,引入的流量就越大,粉丝转化成客户的数目也就会增多。但永远不要忘记的一点是,维度是有规则的,因此,在引入更多工具交互时,也要慎重考虑,不能无聊地重叠使用,而是要各司其职(图3-31)。否则,很容易让企业或团体陷入到“时空的乱流之中”而造成重大的损失。
图3-31 犹如棋局,各司其职
关键词:微信、微博、社区、第三方APP、二维码、O2O。那么如何将它们互相串联起来,组成一个铁桶阵呢?不妨先来归一下类。微信、微博、社区属于常用的社交媒体;第三方APP属于特殊功能的应用软件;二维码、O2O是连接虚拟现实的节点。
1.微信+微博+社区
微信的第一职能就是移动互联网+社交,或者说即时聊天。即时性越强,刷新频率就越快,营销信息的置顶和稳定相当难以维持。如果不停“刷存在”,又会引起厌烦心理,还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就决定了其适用于进行短期营销,需要迅速地将吸引聚集地粉丝向中、长期转移。
微营销团队采用搜索、分享获取好友后,需要立即对他们进行第一印象树立:发布精简而又精巧的产品和品牌图文及视讯信息,负责吸引一部分有兴趣的好友转化为初级粉丝(图3-32)。千万不要立刻谈“生意”,多发挥它的第一职能,免得给向心力还不强的初级粉丝留下“营销号”的印象。
图3-32 架设桥梁“引渡”初级粉丝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和甄别,一部分对产品或品牌感兴趣的人,会渴望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以“微信推荐微博”的关联方式,让他们去关注中期工具。微博是一种粉丝黏性大于微信,但即时聊天功能相对较弱的平台。微博作为“平民新闻”和“八卦热门”聚集地,非常适合去经营粉丝。
从吸引到经营,逐渐可以开展产品或服务的营销了。企业或团队大事件、大活动的发布、热门话题的制造。“官博”比“官微”给人的权威性更大,这是由其相对于微信,更具公开性、公众互动更便利的特征所决定的。无论是短期爆点、还是中长期“定期推送信息”(图3-33)都能搞定。(www.daowen.com)
图3-33 中国移动的官方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转化顺序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从开通官方微博,到吸引粉丝进一步关注官方微信,逐个击破和发展客户的做法,也是可行的。那么立足更长远、更隐秘的“持久作战”和“敌后作战”,这种太过官方化的工具就不太适合了。因为从一开始,其定位就已经是区别于客户群体的商家群体,无论再怎么贴心,也不免粉丝最初以戴“有色眼镜”看你。
这个时候就轮到社区出场了,以兴趣为分组,致力于问题解决、话题讨论的社区,账号的隐蔽性是相对更强的,也更易于“打进敌人内部”。通过交流、解惑答疑,让陌生人对你建立起信任之后再慢慢引渡到对品牌地推广、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别人也更容易相信你。简单来说,贴吧、社区的设防程度是要远远低于这些太过台面的平台的。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功近利。
2.“线上媒体”接地气
调查和研究显示,由于虚拟网络的距离性(即网友并非会是身边人),人们会因为相对容易隐藏自己的秘密,而感到极大的安全感。但这也是仅限于寻求心理上的理解和安慰,一旦涉及交易、金钱,会比现实生活更谨慎。如果没有第三方的保障(如淘宝、当当等),或者是官方认证(如微博、QQ的认证账号),交易和营销,都是寸步难行的。不难想象,即便是这些第三方,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所积累起来的大众信任。你会向一个手机“摇到的”陌生人买东西?一般不会吧。因此,做营销需要依赖网络,但千万不要拘泥于网络。换句话说:微营销体系,岂止于网络!(图3-34)
图3-34 放下手机,重拾温情
太过依赖于网络,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交流障碍,这对于商家来说相当致命,尤其是基于线下实体店展开网络营销和渠道拓展的传统企业。无论是为了增进客户的消费体验感,还是组织活动增加参与感,都是在“接地气”。想把产品做大、做强,仅靠网店几乎不可能。“锤子”只在网上卖,但老罗依旧会组织线下发布会,为什么?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信任,是始于足下的。
在提到O2O的时候已经讲过,做推广不能只靠手机。除了线下体验和客户维系,值得再一次强调的问题是,手机屏幕只有5~6寸,而现实世界才是五花八门的。线下对于线上的反哺功能极为强大,怎么做?多向传统媒体取取经,然后再利用二维码,往线上引渡即可。线下做广告,不是求客户留下来,而是让客户把品牌的理念带出去。被动添加,总比不上主动关注的客户转化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