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

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通过官方渠道进入这些经济体的金融体系,促进人民币结算和流通效率的提高。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速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缓冲带,为我国经济隔离了影响在岸市场价格和我国宏观调控的风险。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人民币成为第一个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

展望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

近年来,在国际经济环境的驱动下,我国相应采取了一系列配合措施,以积极稳妥的方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高速增长

为了促进中国外贸企业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中国于2009年7月开始,在上海等5个城市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首批试点企业365家。2011年8月试点扩大至全国,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受地域限制,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并逐步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合力推动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不断加速增长。

货币互换协议规模继续扩大

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大了货币合作,2009年12月底,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与之前的清迈倡议相比,在多边框架下的货币互换使各成员国可获得的贷款总额整体上升。与此同时,在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使网络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截至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阿根廷等33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共计签署了3.31万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通过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可通过官方渠道进入这些经济体金融体系,促进人民币结算和流通效率的提高。目前已有大部分互换协议进入实质启用阶段,起到了缓解流动性紧张,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作用。

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业务不断突破

在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以来就按照“风险可控、稳步有序”的原则,开展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个案试点。2010年10月,新疆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2011年1月和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公布一系列管理办法,规定获准的境内企业可以用人民币进行境外直接投资,境外的企业和个人也可按规定使用人民币来华开展直接投资。2016年全年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ODI)结算1.06万亿元,按年增长44%,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结算1.40万亿元。在跨境金融投资人民币结算方面,2010年8月中国允许境外央行、港澳清算行、境外参加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1年12月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开始试点,符合资格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可以运用在香港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在银行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方面,2011年10月中国出台了《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的指导意见》,允许具备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国企业机构的各类境外项目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现在RQFII规模和使用区域进一步扩大,2016年年底RQFII申请额度达528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19%。随着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迅速。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迅速(www.daowen.com)

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缓冲带,为我国经济隔离了影响在岸市场价格和我国宏观调控的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境外人民币存量最大、业务开展最为齐全、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另外,香港为内地企业全球化布局有四大平台优势:作为亚太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开放合作的先发优势;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服务业专业化优势;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的人文优势。这些优势促进内地居民通过香港市场进行资产的国际化配置,使香港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活跃的投资目的地市场和重要的门户市场。陆续启动的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实际上是借助香港以相对封闭可控的方式来实现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平稳起步

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之一,并在周边国家的更大范围内被接受为交易媒介,尤其是在与中国经贸联系密切的周边国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和日常支付中被普遍使用,流通总量和范围不断增加。人民币已与多种外币建立了市场化的汇率兑换机制,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接纳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比如韩国、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此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和国际金融治理中更受关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冲击全球,也在特定程度上暴露了过分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适应新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开始成为更多国家的共识。在动荡的国际金融环境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稳健发展,人民币维持稳定升值的强势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认可和需求明显上升。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协议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IMF债券;中国还参与了特别提款权自愿协议交易,帮助IMF成员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及时获得可兑换货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些都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为逐步创造条件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奠定了基础。

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人民币成为第一个被纳入SDR篮子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简称CIPS)一期在上海正式投入使用,该金融设备提升了我国跨境业务及离岸市场金融业务的货币结算效率。截至2017年7月,CIPS共有31家直接参与者,584家间接参与者(其中亚洲422家,欧洲82家,北美洲22家,大洋洲16家,南美洲16家,非洲26家)。

互联互通”实现了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

沪港通、深港通突破性地实现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之间资本的双向流动。相比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沪港通、深港通拥有投资者主体更加多元、额度管理更加灵活、交易成本更低、制度转换成本低等优势,取消了总额度,“闭环式”资金流动降低了资金大幅进出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债券通于2017年7月启动,先启动北向通,没有总额度限制,且是闭环式管理推动现货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助于支持国际资金的流入。在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开通的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均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既顺应了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也扩大了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能够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