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说是既相关联,又不是完全一样的两个概念。实际上资本项目可兑换从国际范围来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将中国的人民币和已经宣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六十多个国家的货币进行对比后,我们发现,在这些宣称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经济体中,既有强调不对汇率有限制就已经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也有既对交易没有限制,也对汇率和资金流动没有限制才认为是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中国目前看来选用的是不对汇率有明显限制就应当算是基本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但是还有可能根据需要对资本项目的部分交易进行限制。
如果逐一对照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项目的不同项目,现在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中属于完全不可兑换的只有三个项目,其他的基本都是可兑换,或者是部分可兑换的。因此当前面临的问题是,部分可兑换的项目如何提高可兑换的水平,三个完全不可兑换的项目如何逐步实现部分可兑换。
从目前监管部门的政策逻辑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推进,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框架:第一,均衡管理,资本的流入流出需要总体上保持平衡状态;第二是稳步开放;第三是便利化;第四是国民待遇。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偏好。
第一,强调的是先资本流入,后资本流出。就以2017年7月份启动的债券通项目为例,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北向和南向同时推出,但是在目前的国际收支形势下,就只通了北向,吸引外资流入中国在岸市场这一边,资本可以先进来,但要通过这个渠道对外投资则需要再另议。
第二,先直接投资,后间接投资,直接投资项目有投资厂房等可见实体,易于监管,而间接投资相对来说监管难度较大。
第三,先实体投资,后衍生品类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www.daowen.com)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资本项目可兑换也有不同的政策导向:
第一,基于真实性交易背景基础的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二,基于合规性基础的可自由流动。
如果按照这三个步骤来划分,人民币可兑换实际上还处于第一个阶段。
“8·11”汇改以来,在面临阶段性资本流出压力时,决策者取消了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总额度,这是值得深入分析的,这也说明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这种互联互通机制是符合中国目前的决策者的政策导向的。具体来说,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金融决策者可能既希望有一定程度的开放,又希望这个开放带来的影响是可控的、积极的,至少不希望对现有的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从这个角度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制度设计至少满足了他们的政策诉求。具体来说,沪港通、深港通在内地和海外市场的资金流动方面,相当于一个透明、封闭的天桥,一个国内的投资者用人民币买香港的股票,看似资金流出来了,过了半年股票卖出,卖出股票所得的资金只能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渠道原路返回,实现资金回流。实际上沪港通和深港通就形成了一个可控的金融市场开放,这样的开放既是风险可控的,又实现了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升,并且形成了一个闭环式的资金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