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逐步扩大接受外资参与境内债市的程度。随着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全球分布日渐扩大,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货币掉期,2011—2016年审批RQFII及QFII计划的合格投资者及投资额度不断提速。同时央行也加快了审批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的速度,流入中国在岸债市的境外资金一直稳步上扬。截至2016年年底,外资持有中国境内债券已创下人民币8526亿元新高,较前一年增长13%。
从配置总体情况来看,2016年年底外资所持包括债券、股票、贷款及存款在内的中国境内资产合计达30300亿元人民币。其中,债券资产占整体外资持有资产由2015年年底的20%升至28%,同期存款占比则由41%下跌至30%,反映境外资金有大幅转移至债券资产配置的趋势。
在已配置的债券中,外资大部分流向利率而非信用债。2016年境外参与者所持政府及政策性银行债券增加了2330亿元人民币,同比飙升6倍,外资在中国主权债券市场的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2.62%增至3.93%。在2016年增持主权债券的投资者中,境外投资者占总增量的14%,仅次于全国性商业银行(38%)及城市商业银行(19%),是当年中国主权债券第三大买家。相反,外资持有的信用债跌至494亿元人民币新低,只占2016年年底外资所持债券资产总值的6%。外资所持主权债券比例增加,或反映出在近期中国债市信贷违约上升的情况下,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态度较为审慎。鉴于中国市场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欠缺可信的信用评级公司,外资机构倾向持有主权债券及高评级债券作为外汇储备。然而,由于主要发达市场目前处于低(甚至负)的息率环境,将资金配置至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及信用债券的诱因将会增强。在此前提下,只要中国的市场基础设施及债市信用情况大幅改善,信用债券可能会较政府债券增长更快。
总体而言,2016年年底外资持有中国债券占债券总存量为2.52%,在中国债市登记的境外机构共411家,主要有QFII、RQFII及合资格机构计划等三条境外投资者进入境内债券市场的渠道(见表1)。
表1 目前QFII、RQFII及人行合资格机构计划的主要架构
续 表
数据来源:截至2016年年底资料,最新规划及政策见人行、中国证监会及外管局网站。(www.daowen.com)
(1)QFII于2002年推出,2013年被允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16年进一步放松管制,简化了投资额度、资金汇入汇出安排的管理,并缩短了本金锁定期。至2016年年底,共向276家QFII发出873亿美元投资额度。
(2)作为QFII计划的延伸,2011年12月推出了RQFII计划,境外投资者可运用离岸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在岸资产,其后RQFII计划扩展至更多国家和地区。截至2016年年底,总额度由初期的2700亿元人民币增至15100亿元人民币,已向175家RQFII发出合计5280亿元人民币额度。
(3)2010年央行推出合资格机构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政策,容许合格境外机构使用离岸人民币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时主权财富基金及国际组织亦可据此安排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15年后再推出多项重要放宽措施,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市。2016年2月,央行进一步放宽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规则,将合格境外机构参与者类别扩展至所有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其他类别金融机构及人行认可的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并放宽了对境外投资者施行的外汇管理。随后进一步颁布详细规则,厘清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市的投资流程。
目前境内债市已较大幅度开放但仍有改进空间,例如,现时合格投资者的范围仍限于金融机构;关于债券产品及额度等限制仍然存在等。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程序可进一步简化及厘清,以吸引更多外资参与。同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两大交易平台及产品相对分割的情况也需要进一步融合。目前境内的机构投资者主要在银行间债市进行交易,导致逾90%债券交易量都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债市分割并涉及不同监管机构,导致流通量分散和市场深度有所限制,此外大部分对冲产品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给大部分外资参与者带来风险,特别是那些主要通过QFII及RQFII安排进入交易所市场的基金及证券公司(见表2)。
表2 中国境内两大债市比较
数据来源:人行、中国证监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