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革新,打破了银行业依赖网点与柜台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启了新的金融产业革命。据统计,2016年年末,网上银行用户与网上支付用户已分别突破3.5亿人和4.5亿人。在金融科技倒逼银行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等新经营模式的发展日益重视,绝大多数银行都将其作为发展重点。在互联网金融的各类业态中,网络银行、移动支付和直销银行最受中国银行业关注。
在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技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也正面临变化,未来的发展走向也逐步向智慧化、轻型化、国际化银行转变。
首先,未来智能化银行的出现,将给未充分享受银行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提供便利,同时给中小企业带来更丰富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银行不同,IT技术将会成为智能化银行最重要的发展基石,一家智能化银行的成败将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力量,而非金融产品。在未来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银行业正在重点聚焦于核心交易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信息化技术的各领域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安全可控信息技术最受中国银行业的关注。
其次,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将推动银行商业模式的转型,目前我们看到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增速与利润增速在逐渐脱钩,这将是银行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中国银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是:融资(补充资本金)—放贷(扩大资产规模)—收入增长(实现收入增长)—再融资。然而,自201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增长与利润增长开始逐步脱钩,以招行为代表的部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与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下降,轻型化转型初现效果。具体表现为资产更轻,收入更轻。在资产方面,表外资产(理财为主)增速高于资产负债表增速,同时,资本耗用低的零售业务占比不断提升。在收入方面,尽管中国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仍相对较低,不过近年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讨论金融科技,就必须要关注金融科技的监管。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在起步阶段时,监管环境是相对包容的。这就给了中国互联网金融主体一个相对宽松的探索机会。在出现了一些局部的风险之后,总体上看,监管力度在加强,互联网金融活动开始进入调整期。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与监管的力度、水平将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的监管机构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办法,其关键在于促使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意义上保持监管的一致性,构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的创新平台。(www.daowen.com)
近年来,中国现金贷依托互联网后发技术优势快速发展。与国外类似,中国的现金贷具有方便快捷、金额小、期限短、利率高、无场景等特征,主要用于小额消费或应急周转。从用户画像来看,其客户群主要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部分人群收入低、经济负担小、负债消费观念强,偏好通过借贷的方式提升生活品质。从服务方式看,中国现金贷自“出生”起就带有“互联网基因”,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运营及提供服务,在便捷性上完全不逊于英美同行。从风险控制技术看,中国现金贷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后发优势,通过数据建模、信用评分、智能反欺诈等工具和手段提升风控水平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现金贷业务的发展。
总体来看,现金贷具有推进金融市场化,完善金融供给体系,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增加消费者选择空间的价值。然而,中国现金贷尚无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在为市场普遍接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弊端。中国征信体系也远不够发达,多头贷款、恶意欺诈等现象更加难以防范。因此,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和规范。
一方面,加强行业立法。一是明确监管部门,可以借鉴P2P(Personto-Person,个人对个人,简称P2P)监管方式,由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办实施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双条线的监管方式。二是建立准入制度,如在工商登记环节明确现金贷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范围要求,确立行业从业者的合法地位。三是建立适当的行业规范,对贷款利率、多头借贷、滚动续贷等突出问题进行限制。特别是对借贷利率的适当限制。四是建立简明有力的执法机制。当前,由于现金贷主要通过互联网发放,执法手段也应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实现高效监管。
另一方面,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一是加大力度建设基础征信体系,加强征信资源共享,帮助现金贷平台有效实现反欺诈、多头贷款识别和信用不良用户的识别,提升行业整体风险控制水平。二是建设行业自律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增强信息透明度,减少对消费者的欺瞒、不正当诱导行为。要重点发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平台作用,出台行业标准,引导行业自律。三是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和信用意识教育,让借款人了解借贷行为的责任与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