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区域间差异比较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区域间差异比较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22019中国四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对照图注:上图中数据为四大区域中各省指标值的算术平均值。通过以上对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优势,中部、东部地区则相对较弱。

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区域间差异比较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看,省际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差异显著,省际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值极差为0.114,且指标值第一的内蒙古自治区是最后一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75倍,另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2-2 2019中国四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对照图

注:上图中数据为四大区域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标值的算术平均值。

从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看,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如图2-2所示,西部和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明显好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中部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明显较弱,且这两个区域的差异不大。分析两个二级指标可以发现,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区域间差异主要来自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方面,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同时,西部和东北地区在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弱(见图2-2和表2-2)。(www.daowen.com)

表2-2 2019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注:本表根据表2-1整理。

从四大区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排名来看,东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排名相对较高,位列第5位;福建、浙江、海南、上海位于全国中游,分别排名在第11、14、16和20位;广东、天津、山东、河北、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则相对靠后,河北和江苏位列全国末尾。中部地区6个省整体排名中下游。湖南排名最靠前,列第13位;江西、湖北处于中下游水平,位列第15和17;河南、安徽和山西排名全国后10位,分别列第22、23和25位。西部地区整体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等7个省(自治区)位列全国前10位,并且内蒙古、甘肃排名全国前三;贵州和重庆位于全国中游,分别排第12位和18位;但宁夏位列全国第27位,新疆排名为全国倒数第1。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较好,位列全国第2,吉林位于全国上游,排名第9位;辽宁则相对较差,列第19位。通过以上对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优势,中部、东部地区则相对较弱。

东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区域差异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各地区自然禀赋息息相关,我国西部地区水土丰沛,森林覆盖率高,自然环境优于其他地区,比如内蒙古、云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资源占有量高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优势,相对而言,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来看,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形成了产业和人口集聚,经济实力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处于领先水平,但东部地区早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透支了资源,污染了环境,人口高度集聚仍是这些地区资源环境改善面临的巨大挑战。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整体弱于东部地区,但近些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人口众多而耕地较少,资源消耗量巨大的瓶颈。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能够吸取以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环境保护。因此,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采用优势互补、区域合作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以缓解东部资源环境压力,同时以提升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抓手,持续加强对生态较脆弱的地区的环境保护,统筹处理区域间及其内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将是中国需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