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创5年新高,进口依存度攀升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创5年新高,进口依存度攀升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煤,同比增长3.3%,增速创5年来新高;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攀升至71%,天然气进口量全球第一,对外依存度达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之上,这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凸显。从土地资源来看,中国耕地面积占比不高,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486.4万公顷,其中耕地13488.1万公顷,园地1421.4万公顷,林地25280.2万公顷,牧草地21932.0万公顷;全国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万平方千米,占普查总面积的31.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29.3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65.6万平方千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千米。从能源资源来看,能源消耗总量巨大,对外依存度不断走高。2018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煤,同比增长3.3%,增速创5年来新高;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攀升至71%,天然气进口量全球第一,对外依存度达43%。从水资源来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城市缺水现象严重。2018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达500多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从大气污染来看,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较少、污染形势仍然严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21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35.8%,PM2.5、PM10、O3为空气重要污染物。从水污染来看,水体污染状况仍在持续。2018年全国地表水监测的1935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为71.0%,劣Ⅴ类比例为6.7%。氨氮、化学需氧量为水质重要污染物。此外,中国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虽然随着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2018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2017年相比下降4.0%,但201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高达100亿吨,整体排放量仍呈现增长态势。

推进绿色发展是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是当前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复杂课题,也是中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对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有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将绿色发展同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形成“高质量绿色发展”模式。本报告通过建立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法对中国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希冀本报告的发布能引导各地区以国家战略和关键环节为抓手,积极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希望借此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国必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与此同时为世界的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样本”。

一、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于2010年建立,并在2011年、2016年根据专家和社会意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新变化和新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2019)仍采用此指标体系进行测算。

1.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2019)指标体系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以及62个三级指标构成,具体指标如下表0-1所示:

表0-1 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续表

注:本表内容由课题组在2019年历次研讨会上讨论确定。

2.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权重

从前期报告的实际测算结果和具体实践情况来看,此前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是科学、合理的,在经济、社会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2019年可以继续沿用。与此同时,由于三级指标数量较多且能从不同侧面反映绿色发展的情况,对三级指标作过分细致的权重处理意义并不大,因此,对于三级指标而言,其在一级指标下作平均权重处理更加客观合适。基于此,《2019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中的指标权重确定如下:一级指标权重按30%、40%、30%确定,各三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平均权重,然后“倒推加总”计算出相应的二级指标权重。

3.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测算方法

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本报告统一简称为“极差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标准化过程需要区分指标与绿色发展之间相关性的正负特征。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的标准化过程存在一定区别。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若是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地区绿色发展,则该指标标准化的计算公式为:

若是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不利于地区绿色发展,则该指标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其中,Xi为标准化处理之后的值;xi为指标原始值;xmin为样本最小值;xmax为样本最大值。

采用极差法进行数据标准化的好处是,以指标数据的极值为参照系,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所得测算结果将会落到0至1的区间内,这样将使得数值之间差异较小、分布紧凑,且无负值产生。在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按照确定的指标权重将各指标进行加权合成,即可得到上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将三个一级指标加权综合后便可最终得出相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发展指数。

二、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在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测算得到了2019年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1.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绿色发展指数及排名分别如表0-2所示[1]

表0-2 2019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发展指数值及排名

续表

注:1.本表根据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测算体系,依各指标2017年数据测算而得。2.本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数值从大到小排序。3.本表中绿色发展指数等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一级指标指数值之和。4.以上数据及排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8》《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中国省市经济发展年鉴2018》《中国水利统计年鉴201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8》《中国沙漠及其治理》等测算。5.为了便于后文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算数平均方法,课题组测算得到所有参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发展的平均水平为0.338,所有参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长绿化度的平均水平为0.081,所有参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平均水平为0.112,所有参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政策支持度的平均水平为0.145。

2.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的区域分布与比较[2]

2019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排在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是:北京、内蒙古、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天津、海南、江苏和重庆。位于第11-20的10个省(区)分别是黑龙江、安徽、广西、广东、陕西、甘肃、云南、湖南、湖北和河北。位于第21—30的10个省(区)分别是贵州、江西、四川、河南、吉林、山西、青海、辽宁、宁夏和新疆。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位于前列;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游,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内蒙古和重庆位居全国前10位;而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弱,仅黑龙江和安徽两省位居全国前列,其他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省均位列下游。

接下来,我们分别对2019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以及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分指数逐一进行分区域对比分析。(www.daowen.com)

图0-1 2019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区域比较

注:图中数据为四大区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指标的算术平均值。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及政府政策支持度相对优势明显,因此绿色发展指数排名靠前。总指数方面,东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河北、广东以外,其余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均位居全国前10,除河北、广东的绿色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绿化度方面,东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海南和河北排名位居全国前10以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位居第1至第8位。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方面,东部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北京排名位居全国前10,其余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位居全国前10以外,东部地区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较为明显,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相对较弱。政府政策支持度方面,东部10个省(市)有7个排名位居全国前10,仅天津、福建和广东排名相对靠后,位于中游。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及政府政策支持度相对较低,但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表现较为突出。总指数方面,西部11个参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仅内蒙古、重庆排名全国前10位,广西、陕西分别位居第12、15,其余各省(自治区)排名则位居全国中下游。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表现较好,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位居全国前10,3个省位居第11至20,仅宁夏、新疆排名在全国20位以后。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增长绿化度与其他地区相比最为落后,仅重庆位于全国前10,其他各省区位于中下游。政府政策支持度取得一定进步,内蒙古和新疆分别位于全国排名第3和第10,但仍不及东部省(直辖市),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表现不佳,中部地区则有待进一步提高。总指数方面,东北三省仅黑龙江排名全国第11位,吉林和辽宁分别位于第25和第28,而中部六省中,仅安徽、湖南、湖北位于全国前20,分别位于第12、第18和第19位,其余省全部位于21至30位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方面落后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而中部地区仍需在政府政策支持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从2019中国省级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比较来看,在参与测算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指数值高低排序依次是:北京、内蒙古、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天津、海南、江苏、重庆和黑龙江;其他19个省(自治区)的绿色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0-2)。

图0-2 2019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排名比较

注:本图根据表0-2制作。指数值由高到低排列,虚线表示所有参评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发展指数的平均值0.338。

与2018年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对比,排在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仍位于前列,只是个别地区排名位次有所变动。2018排名全国前10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9年有9个省(自治区)排名仍在前10位,黑龙江和重庆取代海南和广东进入前10位;而2018排名全国后10位的省(区),则有8个仍旧出现在2019年排名后10位之中,只有湖南和甘肃稍有变动,在2019年取代四川和吉林,排名升入全国第10至20位。

三、核心发现与政策建议

在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测算分析了2019年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绿色发展指数”,得出以下核心发现并提出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1.核心发现

通过对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2019中国绿色发展显示出如下特征:

第一,绿色发展水平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从绿色发展指数地理区域划分的角度看,中国绿色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2019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指数以0.375稳居第1位,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指数以0.323位居第2位,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指数以0.314位居第3位,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处于最后一位,仅为0.311。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得益于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政府的高度支持,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领先位势并进一步拉大与其余地区的差距;西部地区得益于丰厚的资源环境禀赋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而排名靠后的中部、东北地区受制于较差的经济基础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其绿色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同绿色发展水平相关度较大。经济增长绿化度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绿色程度的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绿化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地区整体的绿色发展水平产生较大影响。2019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为0.111,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为0.075,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为0.061,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绿化度指数为0.064,经济增长绿化度总体呈现东部较好、中部居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偏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具体到经济增长绿化度的四个细分指标来看,东部地区也均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绿化度相对较高,它对绿色发展指数水平的贡献也相对较大;反之,经济越落后地区,其经济增长绿化度相对较低,它对绿色发展指数水平的贡献也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同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第三,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对绿色发展水平贡献较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衡量的是一个地区资源丰裕、生态保护、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等对今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2019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数为0.097,中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数为0.100,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数为0.124,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指数为0.132。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明显好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从细分指标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来看,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指标排名较为靠前的省份,其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也相对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资源丰裕与生态保护方面,但不少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较高的地区(如甘肃),其绿色发展水平往往低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较低的地区(如天津),原因在于这些资源环境承载潜力较高的地区尚未将资源环境禀赋优势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加之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对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微弱,最终阻碍了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四,政府政策支持与绿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政策支持度可以客观反映各地区政府对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东部地区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数为0.166,中部地区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数为0.139,西部地区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数为0.137,东北地区政府政策支持度指数为0.115,政府政策支持度整体呈现出东部最好,中、西部较好,东北地区偏低的局面。从政府政策支持度的细分指标来看,各地区在绿色投资、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方面的优势与短板不尽相同。就绿色投资指标来说,东部地区(0.025)和东北地区(0.0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266),中部地区(0.0273)和西部地区(0.03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基础设施指标来说,东部地区(0.08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64),中部地区(0.057)、西部地区(0.054)和东北地区(0.05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环境治理指标来说,东部地区(0.058)、中部地区(0.05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54),西部地区(0.05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0.04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事实上,政府在地区的绿色发展中扮演着规划者、引领者、监管者和示范者的角色,政府政策支持和实施力度的差异,直接影响着绿色发展水平的排序。一般来说,政府政策支持度越高的地区,其绿色发展水平就相对较高,反之,政府政策支持度较低的地区,其绿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

2.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中国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未来中国绿色发展的提升路径应该是:促进四大区域发展“新协同”,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新模式”,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新引领”,释放政府政策支持“新活力”。

第一,促进四大区域发展“新协同”。首先,对于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要利用先发优势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绿色发展。依托“飞地”模式为区域之间绿色产业转移、绿色技术研发、绿色基础设施共建等提供制度通道和空间依托,促进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缩小地区间绿色发展水平的差距。其次,对于绿色发展进程较慢的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其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及“一江、两河、三湖”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把控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准入门槛,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最后,对于拥有丰富资源禀赋的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要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和契机,将生态成本引入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同时加大力度培育非资源型产业重点项目,合理规划非资源型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战略重组、发展新优势产业等方式逐渐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第二,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新模式”。首先,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低端过剩产能,完善和优化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门槛,杜绝重复建设,将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的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传统产业发展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大力研发清洁技术和绿色工艺,并以此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向低耗、高效的方向转型升级。其次,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刺激绿色消费需求。政府要培养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普及绿色消费理念。同时加强对绿色产品销售的支持力度,适当运用减免税收、发放津贴等方式降低绿色产品价格,增强绿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扩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加快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龙头企业,而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需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与升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扩大产品市场份额,进而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培育绿色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还要通过建立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充分调动私人投资和社会投资进入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扩宽绿色产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新引领”。首先,不断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中美贸易摩擦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即核心技术的获取必须要依靠独立自主研发,单纯依靠外部市场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绿色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断为绿色技术创新注入活力。其次,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更多拥有核心专业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强的企业真正参与并主导绿色技术创新,解决目前科研与产业脱节的困境,提升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最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方向。绿色科技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渐摆脱现有以传统的末端治理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创新标准,不断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突破在替代能源、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障碍,将绿色技术创新持续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切实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第四,释放政府政策支持“新活力”。首先,将绿色发展效率指标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各级政府应把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指标,如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纳入官员晋升的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对排放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绿色发展理念对各级干部的行为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使绿色发展成为干部政绩的主旋律。其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补偿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对生态环境造成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必须缴纳一定补偿费用或修复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受益的企业或个人也应适当付费并自觉履行应尽的环保义务,从而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最后,完善绿色发展的公众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明确和细化公众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公众监督的权威性,提升公众在地区绿色发展中的话语权,同时积极扩宽公众参与地区绿色发展的监督渠道,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利用政府网站和社会媒体等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调动公众参与绿色监督的积极性。

四、本报告的框架结构及分析重点

《2019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度的绿色发展进行了测度、分析和专题研究,并针对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测度结果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本报告框架如下:

“总论”重点介绍了2019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展示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测算结果及排序,并对报告的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

报告的主体内容为四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2019省际经济增长绿化度测算及分析、2019省际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及分析和2019省际政府政策支持度测算及分析,第四章为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注释】

[1]由于数据等原因,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未参与测算,以后篇章与此相同。

[2]本书根据“十一五”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四大区划即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作为区域比较的基础。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