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内陆城市的功能培育和提升,为内陆地区的乡村人口迁移和集聚提供设施服务,以及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内陆城市的功能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服务设施,加强内陆的城市区域和都市区建设,扩大内陆大城市对城市化空间组织的带动作用,并不断提升内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加强内陆的人口集聚和健康城市化发展。
(1)完善城市功能与提升人口集聚能力
非洲内陆城市功能提升,通过城市主要功能的培育和完善,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逐步完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高效流动、功能区之间联系便捷和城乡互动的道路交通支撑系统。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强非洲内陆城市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构建清洁能源使用、电力供应、清洁水源供给等资源保障体系。增强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通过非洲内陆城市全方位的功能改善和提升,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对乡村人口的吸引能力。
提升城市综合开发水平。提升非洲内陆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功能,重点围绕中央商务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区建设,推进旧城重点区域和地块的改造,逐步建设安全、环境良好的居住社区,以及满足不同阶层需求的城市商业设施,提升内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在半城市化地区重点推进贫民窟改造,完善交通、环境、卫生、教育、医疗等设施,推进半城市化地域空间向城市化地区转变。加强内陆大城市的卫星城建设,围绕郊区居住、产业园区、商贸物流等功能,建设与市中心一体化发展的功能区。开罗2050 战略规划中提出,促进首都城市功能和改善居住条件来提升国际竞争力,重点建立世界级的金融服务中心,保护伊斯兰历史区(Islamic)、科普特(Coptic)和乞迪夫(Khedivial)等区域的历史文化。引导人口向城市新的边缘城市地区集聚,如十月六日城和赫勒万省(HelwanGovernorate),以降低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适应新的增长需求。改造非正规区域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重新安置居住在危险地区的居民,在大都市外围地区重新布局污染性的工业,并发展面向出口型的新兴服务企业发展,包括健康类和高新技术类企业。改善城市的区域可达性,增加地铁线路到15 条,建设14 条新的高速公路连接城市内环和外环路。
通过非洲内陆城市的综合开发水平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保障体系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将内陆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服务于地区人口集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引导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市集聚。同时,加强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并注重特色功能的培育和建设,提升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
(2)优化内陆中心城市空间组织
非洲内陆中心城市空间组织优化,应结合大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不同的空间组织和发展形式,在大城市密集发展的地区,重点推进城市区域建设,通过地域空间临近的大城市空间联系、功能互动和一体化建设,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城市区域,并逐渐提升城市区域对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功能和国际影响力;其他的大城市重点通过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具有一定地域影响力的都市发展区。重点围绕内陆国家的首都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来打造城市区域和都市区。
①内陆城市区域空间组织
城市区域是由一个或多个大城市及其周边城镇、村庄和农村地区密切联系所形成的城市化地域空间组织形态。在城市区域,经济和其他活动的范围超越大都市范围,向多个周边的小城市延伸,在更大地域尺度上形成的经济、基础设施与其他城市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结构。同时,城市空间向乡村腹地拓展,人口集聚区的物质空间和经济空间不断延伸。都市区域的空间组织有利于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地区形成,并与乡村腹地保持密切的要素联系。这种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在与周边小城市、城镇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中心城市作为地域经济、居住生活、服务供给和空间组织的核心带动作用;中心城市周边的地域通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专业化分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单元。在非洲内陆地区,城市区域空间特征最为明显的为豪登城市区域和金萨沙—布拉扎维巨型城市区域,但其空间组织和功能一体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整合城市区域空间发展,引导人口合理集聚。
引导城市区域的功能提升和专业化分工发展。豪登城市区域将豪登省不同城市联系起来所形成,由约翰内斯堡向周边大约100 km 半径范围的城市群组成,具有多个大城市,包括国家首都茨瓦内、省会约翰内斯堡以及艾古莱尼、莫盖尔市等。这些城市之间通过通勤、物质空间整合和服务共享来联系,经济结构以商业、金融、服务业为主导。豪登省占南非国土面积的1.4%,人口的19.7%,小汽车拥有量的37%,以及全国GDP 的38%。豪登城市区域大约有1 000 万人口,吸引豪登省内外的人口迁移和集聚,这也带来大量的非正规移民,导致豪登城市区域出现大量社会问题,失学儿童问题、犯罪问题等。非正规移民缺乏社会认同感是犯罪和暴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社会不公平、高失业率和其他原因等更加剧了社会犯罪问题[19]。应通过加强社会公共项目和政策来加强安全建设,从社区和政府尺度的社会公平营造、加强管理、创造就业机会等努力来降低犯罪比例。豪登城市区域最大的经济部门是金融、商业服务和制造业,但就业人口最多的部门是贸易和社会服务部门,规模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并不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城市区域的就业水平,重点加强城市的生产分工,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其中约翰内斯堡以金融服务为主,艾古莱尼制造业较为发达,次瓦内以政治及相关服务为主。根据不同城市之间的功能差异,引导城市社会公共部门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应重点加强豪登城市区域的银行金融业、信息通信产业进一步发展,引导技术、资本和制度等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地域集聚,通过高端服务业发展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并不断提升豪登城市区域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图6-9)。
城市区域的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豪登城市区域是一个跨行政边界的城市系统,应加强不同地域的行政、权力和利益整合,并逐步加强跨国家的城市空间联系,突出城市区域对周边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博茨瓦纳、赞比亚等国家的经济、金融和服务影响。豪登省政府在整合、协调各个地方发展权利和规划的同时,可以考虑建立城市区域统一的城市化发展监测和评估机制,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迁移、安全、社会就业等进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由于豪登城市区域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造成发展的空间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应制定相应措施持续改善非正规人口聚集区的供水、卫生设施和能源供应。尽管豪登城市区域建设了BRT 等快速交通系统,尤其是加强了约翰内斯堡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但仍然缺乏大规模公共交通,铁路网络和主要增长区域之间缺乏联系,不同交通方式缺乏整合,交通和其他规划之间的整合不够,战略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和其他部门规划仍然各自为政。应建立城市区域的规划协调机构,协调不同部门规划的关系,并通过规划引导空间资源公平配置。
金萨沙—布拉柴维尔巨型城市区域(Kinshasa-Brazzaville)是非洲内陆地区另外一个影响较大的城市区域。金萨沙和布拉柴维尔被刚果河隔离,是地理空间上最邻近的两个国家首都。2010年总人口超过1 000 万,金沙萨—布拉柴维尔人口集聚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跨边界的都市区域。近年来,金萨沙和布拉柴维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合作,跨边界的联系对居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估计每年有300 万人在跨河的渡轮、岛屿周围和港口从事非正式市场贸易。年轻人从布拉柴维尔到金萨沙,追求良好的教育、丰富的活动设施。国家和地方广播电台、电视频道服务双方的边界。金沙萨和布拉柴维尔在供应食物、衣服、药品和制成品等方面存在相互依赖,经济和文化联系对这两座城市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边境关闭,两个城市的一些企业将会关闭[17]。金萨沙—布拉柴维尔巨型城市区域是刚果河流域重要的人口集聚和城市化发展地区,其发展对于西非内陆的资源空间整合、要素集聚、加强国际联系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6-9 豪登城市区域的空间示意图
不断提升城市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水平。金萨沙—布拉柴维尔巨型城市区域应更加关注两个国家的经济、工业、社会、健康和政治活动,为刚果河两岸的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持续改善跨河两岸政治、经济和空间合作,促进人口、劳动力、商品、服务和文化的跨边界交流,将金萨沙—布拉柴维尔城市集聚区建设为非洲政治、经济上最重要的城市区域。两个城市通过建立各种协调发展和管理机制,促进一体化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环境治理。加强两个城市人口和空间的增长管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协同演进。完善和升级基础设施网络,有条件的区域实现两个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供水、污水处理等。推进城市道路网络改造,加强两岸城市之间的桥梁、快速通道建设,促进两个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逐步解决车辆增多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问题。加强能源供应和废物管理,并重点加强刚果河的流域管理,控制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废水排入河流[17],建设刚果河两岸景观优美、功能品质高端的城市风光带。同时,加强金萨沙—布拉柴维尔巨型城市区域沿基础设施走廊的外围空间联系,通过基础设施通道联系沿线的小城市、城镇等新兴的经济节点,尤其是加强金萨沙—布拉柴维尔巨型城市区域与刚果河盆地的功能互动,提升刚果河流域城市化发展水平。
②都市区空间扩展和布局优化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加速流动,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城镇体系变化[26]。都市区是最常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通常由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市的组合。非洲内陆地区在本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本巴希、乍得恩贾梅纳等城市逐步向都市区演变。都市区建设有助于发挥大城市对非洲内陆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都市区来整合内陆区域发展,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进行城镇体系组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和人口集聚发展。
区域城镇体系优化建设。非洲内陆大城市往往是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非洲国家城市人口集聚的重要空间,但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区域内部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加强。非洲内陆地区城市化建设,应重点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小城市、城镇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生态和空间联系,发挥大城市对内陆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带动作用。都市区空间组织是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城镇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心城市的空间影响逐步扩大的过程。如在内罗毕城市周边地区和区域性基础设施沿线通过整体的区域规划,使得城市经济活动和功能向外围地区扩展,内罗毕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城镇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形成更大区域尺度的内罗毕都市区空间。一方面内罗毕中心城市沿着交通等通道向郊区扩张,形成中心城区向郊区拓展的城市发展走廊,发挥内罗毕的首都经济、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区域协同效应,使得都市区的空间影响大大超过目前的城市边界。在距离城市中心100 km以外的地区建设起新的人口集聚区,并在郊区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另一方面,内罗毕外围地区的城市、城镇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联系和功能互补发展,逐渐与内罗毕中心城市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地域空间。在更广泛的区域和国家来分散经济活动和城市人口,是内罗毕都市区唯一可靠的可持续前进的策略,并使东非首都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图6-10)[17]。非洲内陆地区围绕都市区建设逐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打破极高首位度所造成的对周边地域城市化建设的机会剥夺,进而引导内陆地区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图6-10 内罗毕大都市区地域空间组织
加强内陆都市区的功能联动建设。都市区的功能提升可以为城市化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更充足的就业机会、居住空间和服务设施。随着都市区人口的不断扩张,应加强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促进郊区半城市化地域空间功能完善,增强非洲内陆都市地区的人口吸引力。与此同时,加强都市区不同空间的功能互动联系,尤其是强化中心商业区、居住区、产业区和郊区组团之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引导都市区功能的空间整合和协调建设。以卢萨卡为例,逐步形成明显的城市功能地域分异,在中心城市形成了商业、行政、居住、休闲等功能,并且是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和纺织、水泥、橡胶、化工以及食品加工等工业生产基地;周围地区则是赞比亚的玉米、棉花、烟草等农作物的主要产区和大型牧场,周围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功能与中心城市的物流集散、商业服务等功能互补,促进了卢萨卡都市地区的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功能联系。同时,卢萨卡中心城市功能地域分异也较为明显,纵贯南北的开罗路为主要商业中心,集聚了大量的银行、商店、旅馆、办公大楼等。行政办公、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城东地区,而工厂多集中在铁路、公路沿线,沿大东公路两侧,有著名的齐夸夸露天剧场、赞比亚大学、穆隆古什大厦、国民议会大厦等公共服务设施。非洲内陆的都市区应加强不同层面的功能建设,围绕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建设商业、金融、办公、居住、休闲、教育等功能,在都市区外围地区加强工业园区、农牧业生产基地、物资集散中心建设,协同不同空间功能组织和优化布局,吸引乡村地区人口向都市区集聚。
加强都市区空间支撑体系建设。都市区范围内的城镇空间组织、功能互动联系均离不开交通、信息、生态等要素的支撑,因此要加强空间支撑体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卢萨卡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成为赞比亚的交通枢纽,位于通向坦桑尼亚的大北公路和通向马拉维的大东公路的交会点,铁路南经马兰巴通津巴布韦,北通铜矿带,并经卡皮里姆波希接通坦赞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对于非洲内陆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和功能联系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非洲内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效率仍然很低。目前,内罗毕安全自来水供给的城市人口不足61%;职住空间分离也是城市最严重的问题,工作地大多集中在内罗毕的城市中心和东南地区,而居住空间主要分布在郊区,这不仅导致交通拥堵,也意味着非正规经济的从业人口需花费相当一部分收入在交通上[27]。都市区的空间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内部空间和外围地区之间的道路交通、供水、电力、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都市区空间联系和功能集聚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应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更多的城市人口提供生产生活服务。(www.daowen.com)
(3)城市土地和空间管控与合理利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并在重建国家体系过程中,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土地政策制定。主要的土地改革措施分为土地分权管理改革、产权明晰化改革及土地市场改革。在非洲的土地改革进程中,许多国家,如肯尼亚、乌干达、纳米比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卢旺达等,相继采取了分权化管理的政策措施。分权化管理指将土地的分配、管理及决策权从中央政府转移给地区或当地执行,同时亦可包含其他行为主体,如非政府组织、民主社会组织、用户联盟、村委会、传统机构及私人机构。除了分权化管理,诸多非洲国家还对产权进行了明晰化改革,主要包含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对于传统土地产权的认可,此外在土地登记和管理制度上做出更加清晰和法制化的安排[28]。20世纪9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通过了新的土地法案,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由化、市场化的土地分配项目。市场化的改革在土地产权上主要包括租赁和租约两种形式[29]。土地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陆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开发,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商业中心建设等提供土地保障。
非洲内陆城市存在大量的非正规用地,因此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加强对非正规用地的管理引导。苏丹内陆大喀土穆地区城市化发展已经超出了城市土地控制边界,导致混乱的土地开发,大量的非正规就业者在城市规划区外围地区集聚。非正式用地和城市建设区向郊区蔓延,使得北非居住在非正式聚落的城市人口比例从突尼斯的20%到开罗区域的60%。调查显示,60%的马普托居民从非正式市场中获得房屋产权[30]。非正式土地和住房的存在,对内陆城市带来环境、安全和交通等问题。一方面居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可能随时被剥夺,另一方面非正式用地往往是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家庭集聚的区域,这容易导致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集聚和贫民窟的出现,进而产生大量的半城市化地区。因此,非洲城市非正式的用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半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应加强对内陆城市的非正规用地和空间的管理引导,提高非正规用地的城市建设质量。
结合非洲土地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发展有序的土地市场交易体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体、多元市场并存的城市土地配置结构。通过规划引导内陆城市的土地、空间、生态、产业等协调发展,提高空间开发建设水平。非洲内陆地区城市建设往往受到水、生态环境等承载力的限制,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的承载力状况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增长边界,尽量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和新建设城镇向荒漠集中,减少空间扩张占用农业用地的面积。例如,埃及在城市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稀缺的农业用地,尤其是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开罗大部分城市开发是在农业生产用地上的非法建设。自1982年以来,埃及通过制定国家政策来引导城市空间增长向荒漠地集中,在尼罗河河谷现有城市基础上发展河谷走廊城市带,引导城市集约利用,而新的城镇建设则布局在荒漠地上,避免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用地的侵蚀[17]。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增长控制政策,限制内陆大城市的无限蔓延,采用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引导城市空间形态向集约和集聚型发展。
非洲非正式超限发展的城市,往往人口总量快速增长,经济严重依赖非正式行业,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环境和公共卫生等基本问题突出[31]。在推进非洲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如何解决非正式用地等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问题。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引导来增强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非正式用地空间和城市商业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产业发展来改变就业方式。政府应当制定系统的政策措施,加强非正式人口集聚区的管理,全方位的引导非正式用地空间从蔓延向功能提升发展转型。
(4)提升内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非洲城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内陆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更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化发展质量提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非洲内陆地区城市化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金保障,营造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引导资源能源节约和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陆国家和城市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限制,大部分内陆城市经济结构较单一。因此,内陆城市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更明显,经济脆弱性较大。如1974年国际铜市场暴跌造成赞比亚经济长期疲软。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非洲内陆城市工业化发展进程缓慢,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城市资本积累,难以支撑城市化建设的经济需求。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内陆城市经济由农业生产、矿产资源开采等向资源加工型产业转变,不断延伸加工制造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引导资本市场向内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部门倾斜,提升城市商业、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逐渐培育多元的经济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人口迁移除了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引起的被动迁移外,大部分人口迁移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追求工作、居住和社会安全。良好的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根本原因。如非洲内陆城市内罗毕,1948 和1963年人口为分别为10 万和27.5 万,而到2000年人口迅速增长到300 万,占整个肯尼亚城市人口的35%。内罗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由城乡移民所产生,移民人口占城市人口的74%。内罗毕的非正规经济提供大约75%的城市就业,尽管内罗毕政府对贫民窟进行多年的治理,城市贫民窟人口已经少于50%,但内罗毕贫民窟的集中程度仍为整个非洲大陆最高。城市居民就业方式转变将成为改变非洲城市贫困,从根本上解决贫民窟问题的途径。通过内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并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提供就业,以此来提升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逐步建立起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社会就业和资本积累的良性互动关系。
②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非洲内陆部分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大大超过了城市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承受能力,使城市在居住、就业、食品供应、交通运输和环境管理等方面面临长期的难题。内陆城市薄弱的经济基础,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存在大量非正规就业人口等,是影响非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也是在推进非洲城市化建设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3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着力改善内陆交通运输业落后的面貌,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强内陆城市的空间联系,提升要素的流通水平。通过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实现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同时,加强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贫民窟区域的基本设施供给和配套建设。
引导社会公平发展,缩小内陆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差异。传统的城市发展政策越来越不能解决复杂多变的城市空间变化、调控和现实需求。尤其是当城市内部的商品、人口、通讯、资金和城市空间组织向跨地区转变,城市管治和政策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来提高对城市空间调控的效率。因此,内陆国家和地区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协调的城市空间管理模式,以应对城市内部的空间管理、城市区域管理以及跨国界的城市管理,协调内陆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的空间关系。根据联合国发展数据显示,在肯尼亚,富人收入是穷人的56 倍,国家10%的富人控制42%的财富,而10%的穷人占国家财富不到1%[33]。贫民窟的隔离、贫困和空间极化与低水平的城市管理有着密切关系,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应提供均等的空间发展机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社会公平。
提升城市政府的治理能力。结合内陆城市化发展的自身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城市治理政策,逐渐形成稳定、科学的城市发展决策机制,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改革城市土地、融资、经济、环境等政策,通过制度建设来引导城市建设、投资决策、社会服务向更加科学、人性化方向发展。
③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化建设必须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新的城市发展政策必须适应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协调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的全球PM 2.5 分布状况,北非内陆撒哈拉沙漠地区是全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引起,一是撒哈拉沙漠本身的自然环境所决定,二是由于该区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建设带来的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出现,对非洲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如全球气温变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冰帽的消减,这为东非半干旱地区城市淡水供给带来潜在的风险。针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加强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范围和区域,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发展对农业用地、森林和河流水系的破坏。加强城市人口、资源、经济的承载力分析,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城市卫生事业建设,提升城市居民应对极端气候的能力。
推进非洲内陆生态绿色城市建设。非洲内陆城市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将出现城市人口加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等现象,同时也对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导内陆城市的人口、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而生态绿色城市建设正是引导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素协调、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生态绿色城市建设,应从能源利用、城市结构优化、循环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行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多种类型的新能源,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强建筑节能及相关措施的应用。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进行规划和优化调整,按照生态城市建设理念进行全新的城市空间规划和社区规划,从生态友好的角度进行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并加强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城市废弃物和水资源的处理和循环利用,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非洲城市废弃物和水资源的处理能力,提高城市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从政策上建立生态社会发展理念,促进居民生活模式转变,通过法律、政策和管理体制保障,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科技、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引导居民的生态观念。如肯尼亚对未来城市发展制定了“2030 远景规划”,以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在内罗毕等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同时在首都附近开发卫星城,以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负荷。肯尼亚城市规划过程中通过政府、银行、地产投资者、地方团体等一起参与,共同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土地供应和管理,确保人人居有其所[34]。约翰内斯堡通过城市中心的公园、草地和郊区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南非世界杯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快速交通系统引导城市绿色出行,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图6-11)。
图6-11 约翰内斯堡生态城市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