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殖民时期:城乡发展的变革(15世纪—20世纪中期)

殖民时期:城乡发展的变革(15世纪—20世纪中期)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殖民时期,非洲古代城市的性质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如达喀尔、拉各斯的人口达25 万,阿克拉与罗安达各约15 万人,金沙萨20 万人。与此同时,北部和南部非洲由于原有城镇基础较好,在殖民主义的开拓、投资下,城镇发展迅速。1920—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9%,而非洲仅仅提高7%。

殖民时期:城乡发展的变革(15世纪—20世纪中期)

灿烂古代文明促使古老的非洲大地出现一批繁荣的城镇,为以后非洲城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非和东非的沿海地带,以及北非尼罗河三角洲地中海沿岸,内陆城镇较少,只在撒哈拉沙漠商道和非洲通往阿拉伯地区的商道上,出现过一些繁荣的城镇。进入殖民时期,非洲古代城市的性质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根据殖民利益的需要,南部非洲和内陆一些城镇作为殖民据点发展起来,原有的沿海基础较好的城市则发展成为贸易政治军事殖民点。但是由于殖民地经济等各方面因素限制,城镇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低于同时期世界城市化水平。

15世纪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向非洲渗透。为了掠取非洲象牙、黄金和奴隶,16—19世纪前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先后涉足地中海沿岸和热带非洲以南沿海(图2-1),对休达、丹吉尔、菲斯、基尔瓦、摩加迪沙、桑给巴尔等沿海城镇强行占领,并在西非的拉各斯、阿克拉、波多诺伏、维达、比绍,中非的罗安达、本格拉,东非的蒙巴萨,南非的开普敦等地广布贸易及政治性殖民据点,这些沿海据点日后发展成一定规模,成为沿海主要的城市。而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沿线的古老内陆城镇,如马里的通布图(今延巴克图)、加奥、杰内等则受沿海殖民贸易的影响,相对衰落。

19世纪后半叶后,欧洲各国殖民主义势力从沿海大举入侵非洲内陆,非洲各国几乎全部沦为殖民地。随着殖民主义者在非洲各国任意修建铁路,开发矿山,经营种植园,兴起一批殖民主义城镇。非洲许多国家首都如班吉(1880)、科托努、利伯维尔(1849)、雅温得(1888)、亚的斯亚贝巴(1887)、金萨沙(1881)、达累斯萨拉姆(1862)、内罗毕(1899)、科纳克里(1895)、阿比让(1928),几十个主要工矿、商业交通和行政中心如捷斯(塞内加尔)、布瓦凯(科特迪瓦)、塔马利(加纳)、卡齐纳和埃努古(尼日利亚)、卡南加和卢本巴希(刚果民主共和国)、姆万扎(坦桑尼亚)、约翰内斯堡(南非),大都建立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在1920—1950年非洲城镇人口由1 000 万增至3 100 万,所占人口比重由7%上升到14%[2],城镇数量、规模和地区分布都发生变化,沿海地区城镇迅速发展。以热带非洲为例,在19世纪中叶,较大规模城市几乎集中在尼日利亚的西南部,中等城镇延伸于西非萨瓦纳带,而小居民点则分散于大西洋沿岸的圣路易(塞内加尔)—洛比托(安哥拉)和印度洋沿岸的摩加迪沙(索马里)—马普托(莫桑比克)地带。至20世纪中叶,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伊巴丹仍为热带非洲最大城市,拥有50 万人口(1950年),但奥波莫绍、奥绍博、伊费、阿贝奥库塔和北部的卡诺、卡齐纳、索科托、扎里亚人口也都在15 万至50 万之间[3],沿海城镇的发展更为突出。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如达喀尔、拉各斯的人口达25 万,阿克拉与罗安达各约15 万人,金沙萨20 万人。东部沿海地带的亚的斯亚贝巴人口略少于伊巴丹,喀士穆、内罗毕则超过10万人[2]。与此同时,北部和南部非洲由于原有城镇基础较好,在殖民主义的开拓、投资下,城镇发展迅速。如开罗亚历山大、阿尔及尔的人口分别达246.6 万、103.7万和44.5 万(1950年),南非的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人口分别达90.4 万,其中开罗、亚历山大位于世界特大城市的行列。因此,在非洲各国独立之前,非洲城镇主要位于沿海、水陆交通枢纽和铁路、公路沿线的地区格局基本形成。大部分城镇的非工业化的生产职能特征,以及主要城镇的欧洲外部形态和建筑造型,共同构成了非洲城镇鲜明的殖民地的特色。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野蛮统治和压迫,殖民战争和奴隶贸易频繁,自然灾害和流行疾病蔓延,非洲经济与劳动力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非洲城乡人口增长较欧亚、美洲大陆缓慢,城镇发展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20—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9%,而非洲仅仅提高7%。(www.daowen.com)

图2-1 非洲国家和原宗主国分布(193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