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上其他大洲相比,非洲在经济发展方面整体上处于落后的态势。具体到产业结构,非洲不仅与全球其他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且内部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当前,农业是整个非洲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和提高食品及营养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非洲各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加重视工业的发展,农业的作用被长期忽视。1980—1989年,非洲农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约2.4%,1990—1999年约为2.7%,2000—2007年上升为3.3%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较,增幅偏小。
虽然非洲大陆工业化的整体水平较低,但正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1990年全大陆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6.1%,2000年上升为27.9%,在2010年增加至28.6%。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以后,为摆脱殖民时期形成的依附性经济的制约,尽管非洲各国的发展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工业化发展战略,如“进口替代”、“出口加工”等,基本上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发展矿产采掘、出口和加工制造业为核心,通过矿产资源的出口和外商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非洲多数国家工业水平普遍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使得油气资源出口成为各国迅速脱贫发展的捷径。另外,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政策的引导下,非洲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发展不甚重视。这导致非洲国家在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农业经济停滞不前,伴随的是乡村地区贫困境况的恶化。
非洲制造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0%,主要产业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品和服装、化学品、机械和交通运输等。其中食品、饮料和烟草行业等轻工业占制造业产业的比重最大,2009年的比重约为40%。其次是纺织品和服装、化学品,2009年两者的比例均为7%。比重最小的为机械和装备运输产业,仅为5%[54]。
(1)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类型
基于对世界银行统计数据的整理,作者获取了非洲46 个国家的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数据,其中多数国家的这三项指标是2011年的数据,但由于统计数据的难以获取,马达加斯加、贝宁、马里、阿尔及利亚、中非共和国、厄立特里亚等国家的这三项指标采用的是2009年的统计数据;而吉布提、加蓬、喀麦隆、乍得、利比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等国家则采用的2007年的统计数据。根据非洲各国农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按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工业比重较高、农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较高、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农业和服务业为主(表1-12)。
表1-12 按三次产业结构聚类的非洲国家类型
具体来说,第Ⅰ类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较高,多数在40%以上,工业较为发达;第Ⅱ类国家的农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很高,均在45%以上,乍得的农业比重最高,占到64%,国民经济非常依赖农业生产;第Ⅲ类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较高,多数在45%以上;第Ⅳ类国家产业结构基本符合“三、二、一”的结构特征,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但整体上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农业比重很低;第Ⅴ类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业占的比例较小,尤其是布隆迪、埃塞俄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等,工业占GDP 比重不足25%。
(2)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非洲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非洲主要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以总结非洲国家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总体来说,非洲75%以上的国家以某一种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畸形,而且受外界的经济波动影响比较显著。以2011年非洲国家三次产业占GDP 比重为例,中非共和国、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农业比重分别达到57%、57%、53%。赤道几内亚、刚果共和国、利比亚等工业比重都在75%以上,其中赤道几内亚的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94%。几内亚比绍、吉布提、南非、冈比亚、纳米比亚、厄立特里亚、塞内加尔等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几内亚比绍、吉布提的服务业比重分别为84%、79%。这种以某种产业类型为主导的国家,容易受自然灾害、国际产品市场等外界经济波动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另外,许多国家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很低,如2011年布隆迪、肯尼亚、尼日尔、吉布提、卢旺达、马达加斯加、多哥、中非共和国、冈比亚、几内亚比绍、贝宁、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在20%以下,其中塞拉利昂只有8%。
具体来说,不同产业结构类型的国家的产业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
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大多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铀、铁、钻石等资源比较丰富,这些国家依赖自身的资源发展能源工业及采矿加工业。如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加蓬、刚果共和国等国家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出口成为国家主要的外汇收入,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繁荣,人均GDP 在整个非洲处于较高水平。但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等国的煤、铁、钻石等资源型工业虽得到了缓慢的发展,整体经济水平仍不高。
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占GDP 的比例很高,整体经济水平较为低下。以生产玉米、棉花、橡胶、咖啡等农作物为主,各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畜牧业、半农半牧业,薄弱的经济基础无法带动工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多数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www.daowen.com)
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服务业占GDP 的比例很高,它们的商品服务、金融贸易、交通运输、旅游、转口贸易等较为发达。其中多哥、贝宁、喀麦隆、乌干达、肯尼亚、冈比亚等国家的旅游业较为发展。加纳、马达加斯加依托可可、香草等特色农业产品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也较为发达。
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在原来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服务、交通运输、旅游、转口贸易等有所发展,但由于没有强大的工业支撑,这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国家农业人口比重较高,人均GDP 很低。
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的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加之处于非洲大陆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强化了对外联系,旅游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等的发展使这些国家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整体经济水平较高,是非洲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54]。
(3)非洲国家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因素
非洲各国家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社会历史等因素关系密切。
①区位条件的巨大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非洲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不仅离不开世界市场,而且需要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便捷、快速的对外联系通道对国家的影响很大,而非洲各国家由于区位条件的巨大差异,对外联系的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非洲北部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扼守地中海要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联系方便;非洲南部的国家临近大西洋和印度洋两大洋,水上交通发达,方便与世界临海国家进行经济往来;非洲西岸的国家,穿过大西洋即可到达南、北美洲。这些位于非洲大陆沿海的国家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地得到优化。而位于非洲大陆中心的国家,对外联系较为不便,交易成本较高,区位条件限制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占据着主要的地位[54]。
总之,这种区位条件的巨大差异是导致非洲国家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②资源禀赋不同
除了受区位条件影响外,非洲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还受到资源禀赋的影响。由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以对资源依赖性特别强,尤其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的依赖性较强[54]。资源禀赋高的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反之亦然。
具体来说,整个非洲大陆复杂的降雨格局,造成了非洲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严重缺乏常年河流和湖泊[55],这些地区的国家因水资源匮乏,无法进行正常的农牧业生产,农产品不能自给;而非洲中部地区的国家水资源相对丰富,农业发展较好。另外,各国矿产资源的禀赋差异也很大,有的国家一种或多种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如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储量世界第四位),南非的黄金(储量世界第一),刚果民主共和国、博茨瓦纳的金刚石(储量分别为世界第一、第二),加纳的可可(世界第一产国),索马里的骆驼,北非的咖啡等,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外汇增长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莱索托、索马里、几内亚比绍、布隆迪等国家的矿产资源贫乏。矿产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另外,随着非洲旅游热的兴起,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彩虹之国”的南非、野生动物聚集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新型的旅游国乌干达和卢旺达等国家,国际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迅速增长,拉动了服务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54]。
③基于历史原因的路径依赖
非洲国家是在结束漫长的殖民统治后才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经济的,由于历史上受殖民、战争等原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依赖磷酸盐生产的西撒哈拉,1976年发生战争之后,磷酸盐的生产陷于停顿状态,战争结束后才恢复生产。还有塞拉利昂、索马里、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等地,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和不利的投资环境,影响企业进行投资,尤其是影响国外企业投资,同时也影响国外技术人员、国际游客等进入非洲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